第六十章北營中軍

  皇帝皇后和好的消息,王生現在並不知曉。

  王生現在正在北營外面。

  這北營說是軍營,但是在駐紮了幾年之後,裡面也相當於一個小城池了。

  就像是後世的天津一般,原本的天津,是叫天津衛的,是守衛北京的衛城。

  這北營,雖然沒有天津衛規模大,但是北營駐紮了十萬中軍,這軍營占地還是很大的。

  最起碼,這北營大門,還是很大的。

  王生到北營的消息,其實是早先知會的。

  不過當王生的馬車到了之後,這北營大門外,卻只有張弘,以及其部將前來迎接,至於中軍將軍,中郎將那些的,王生是一個都沒有看到。

  這北營的人,看起來對他不是特別的友好啊!

  不過,即便是只有張弘一人,王生也只得是下了馬車。

  「將軍。」

  「君侯。」

  這齣來迎接的人只有他一個人,這張弘自己,也是有些尷尬的。

  「怎不見中軍將軍?」

  北營之中,話事的是中軍將軍。

  「這個...」

  看著張弘支支吾吾的樣子,王生也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要說北營,便得說說西晉的軍事制度了。

  按照性質,可以分成天子軍,都督府軍,宗室軍,私兵與民族軍五個部分。

  其中,天子軍就很好解釋了,就是皇帝的親軍。

  西晉在京畿洛陽就有天子軍的主力,就是京城禁軍性質。

  包括兩衛四軍,即左衛軍和右衛軍,分別由左衛將軍和右衛將軍統帥,四軍包括前軍、後軍、左軍、右軍,和左右衛軍都是由中軍將軍和中領軍負責,擔任皇宮宿衛,著名中軍將軍羊祜,中領軍羊琇等。

  皇城還有五校五營,由眾校尉負責,擔任京城守護,也有北軍中候監護,著名屯騎校尉郝昌帥八千守京城。

  京城守軍總數不到十萬,宿衛禁軍有三萬多,京城守軍每校尉八千共四萬,總計七萬。

  這便是司馬遹手上真正能夠掌握的軍隊,也就是他與宗王,與天下匹敵的自信所在。

  都督府軍,字面意思,便是各地的軍隊。

  京畿部隊是天子直接掌控的中央軍,地方的中央軍稱為都督府軍,由州刺史統帥,只聽命天子,不聽命地方諸侯,刺史稱方鎮,統領都督州軍,甚至有監護地方宗室諸侯軍的權力,通常都督府軍有一兩萬人,比當地宗室部隊多些,便於防止諸侯造反,刺史有治罪當地宗室的權力。

  像是梁州,梁州刺史手下常備的就有兩萬人,但實際上,戰時募兵,短短時間,可以有接近五六萬人,若是花些時間,這募集的士兵,會更多。

  這是司馬炎防止出現內亂的政策,有效加強了中央集權。

  都督府總計二十二州各一,總兵力在三十多萬人。

  這個二十二州,是按照三國各州來計算的,並非是天下十三州計算的。

  三國時魏有十二州,吳有四州,蜀有一州,西晉將吳、魏分治的荊州、揚州合併,得十五州。晉武帝從原涼州中分出了秦州,從益州分出了梁州、寧州,從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計十九州。

  晉惠帝分荊、揚置江州,分荊、江、廣三州置湘州,最終得二十一州。張氏在涼州承制在西域設立沙州,晉朝總共二十二州。

  都督府軍就是趙廞,耿滕,羅尚手上掌握的士卒,那宗室軍,就是天下諸王掌握的士卒了。

  當初,晉武帝司馬炎為了保護皇室和宗親,允許宗室建立武裝,保衛中央皇帝,也用以自衛,宗室軍有嚴格限制,大國不能超過五千,小國千人,比起曹魏宗室僅百人護衛是增強了很多,既能在中央有權臣篡國時入援勤王有兵力參戰,限制兵力最多五千又能防止出現七王之亂那樣兵力多的宗室叛亂。

  司馬炎最初封二十多王,宗室軍約十萬。

  但到了現在,王侯也多了,宗室軍自然也就多了。

  其中還有因為各種藉口擴軍的。

  這一點的典型代表自然就是長安的司馬顒了。

  打著鞏固雍涼,鎮壓羌氐的旗號,他手上的宗室軍,恐怕已經有十萬之數了。

  這其中,還有心懷撥測的齊王,他手上的宗室兵,數量應該是不比河間王少多少的。

  至於私軍,就更好理解了。

  晉朝私兵成為重要軍事力量,和三國時代的豪強私屬相仿,都是稱家兵,通常是世族門閥的親屬門客等,著名的私兵有祖家軍,祖逖帥私兵北伐,在司馬裒支援下收復河南。

  私兵的數量龐大,世家門閥的私兵總數近百萬。

  民族軍,值得便是并州匈奴五部,還有雍涼的羌人氐人。

  西晉有大量的異族武裝,這些效忠晉朝的邊疆民族軍是晉朝重要的軍事力量,不僅能幫助晉朝守衛邊疆,也在平定內部叛亂和分裂,甚至在晉朝開疆中發揮重要作用。

  著名的民族軍有段氏武裝、拓跋部武裝、慕容部武裝等,總兵力超過百萬。

  晉朝裁撤了郡兵,州兵歸都督府,裁撤州郡兵主要削減了郡兵,僅有武吏鎮守,大郡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總計武吏共萬人左右。

  但州有都督府,仍有兵力作戰,張華、唐彬等開疆拓土都是帶著都督府軍。邊疆地區的防禦靠民族軍,像拓跋部樹碑效忠司馬衷,就有奉承晉皇,扞御邊疆的碑文。

  當然,這裡時不時來的百萬大軍,其實是虛報了。

  而且虛報了很多,大多是連後勤都算上去了。

  看上去,天下軍隊有兩三百萬,其實並沒有這麼多,常備的,最多只有四五十萬,其他的也是做屯田之用的。

  拿了武器就是士兵,拿起鋤頭,就是佃戶農民。

  這種半吊子軍人,在打起仗來,水平自然是有限的了。

  這五種軍隊,戰鬥力最強的,就是中軍了,其次是都督府軍與宗室兵。

  民族軍則是第三檔次,在民族軍下面的,自然就是私兵。

  這私兵,你說是護衛,也沒有問題,說是農民,也沒有問題。

  在關鍵時刻,世家就是能夠召集這麼多人過來。

  中軍素有以一當五,甚至是以一當十的戰力,訓練有素,這也是皇帝敢與世家與宗王叫板的原因。

  我手上有兵啊!

  對於北營中軍,王生還是想要交好一二的。

  現在他在北營之中,只有張弘一個人在,張弘經過征伐齊萬年一役之後,坐上了前軍將軍的位置上,但前軍將軍,其實也就執掌萬人而已。

  至於中軍將軍,是讓司馬雅做去了。

  其實原本的中軍將軍,是給茂王司馬略的,以司馬略的宗室身份,雖然年輕了一些,但以他宗王的身份,做中軍將軍還是夠資格的。

  但司馬泰薨逝之後,司馬略便去奔喪了。

  皇帝無可奈何,只能讓司馬雅暫時接替司馬略的位置了。

  除了司馬雅,他一時間也找不到自己可以信任的人了。

  而中領軍,則是宮中的統領華恆擔任。

  按理說,兩人都是資歷不夠的,但皇帝手上確實是無人可用了。

  在中軍這塊他最重要的基本盤上,他是不想有任何閃失的。

  因此中軍將軍與中領軍,都是安排自己的直系上去的。

  便是左衛將軍,右衛將軍,前軍將軍,後軍將軍等等等等,除了都尉之外,便是校尉中郎將基本上都換了一遍。

  換上去的人,大多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深得皇帝信任,第二個特點就是年輕。

  司馬雅才二三十多歲,便做了中軍將軍,可見皇帝手上缺人缺到什麼地步了。

  王生之前與司馬雅便有一些矛盾,這中軍將軍司馬雅不來迎接他,也是情有可原的。

  至於華恆。

  不好意思。

  華恆雖然是做了中領軍,但是他世家出身,豈會待在軍營?

  再者說,他重點負責的宮城防禦的,一整天,基本都在宮中,在皇帝身邊湊湊臉熟,誰會想著一直與丘八待在一起?

  不過,王生雖然與司馬雅關係並沒有多少,但是他來中軍,是皇帝的意思。

  這中軍將軍司馬雅,該見的,還是要見一面的。

  實際上,此次出征魏郡,王生只要能帶上張弘的中軍,他其實已經是心滿意足了。

  「走吧,去拜見中軍將軍去了。」

  來了北營,不拜拜碼頭算什麼事。

  張弘輕輕點頭,不過在走之前,還是多說了一句。

  「我看中軍將軍與君侯像是有隙的樣子,君侯還是小心一些。」

  在軍營之中,便是軍令如山的。

  司馬雅當然不敢對王生做什麼事情,但是讓王生難堪一下這樣的事情,還是很容易做的。

  王生輕輕點頭,笑著說道:「我知道了,現在便去見見中軍將軍罷。」

  這見上一面,是遲早的事情,張弘只是提醒王生一句,便帶著王生進入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