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帝國的軍隊

  第404章 帝國的軍隊

  1737年10月19日,印度,鄖陽(今新孟買區)。

  帝國的軍隊主要由兩支力量組成。首先是帝國陸軍本身,其指揮部設在長安玄武區東勝巷的陸軍總司令部。

  截止到去年,帝國陸軍規模已突破十萬人,兵力總數達到十萬四千餘,分屬於三個本土護衛團、七個騎兵團、十五個步兵團、八個炮兵團和一個初具規模的工兵部隊。

  這支軍隊超過三分之二的士兵都駐紮在海外,全球各地都有陸軍的衛戍部隊和特混分遣隊。他們在印度守衛齊國的經濟利益,他們駐紮在安南升龍城和清化城以監視黎朝傀儡政權,他們還在琉球和日本,配合海軍艦隊樹立齊國在東方的威信,他們還有相當數量的士兵部署於遙遠的地中海、北非,以及愛爾蘭,竭力維繫齊國的全球霸權。

  從太祖皇帝時期,陸軍作為帝國社會制度的一部分就幾乎從未發生過太大的變化,哦,也不準確,最起碼帝國陸軍從不到兩萬人的規模逐漸膨脹至十餘萬。

  帝國陸軍在數十年的戰鬥中經歷了各種考驗,在帝國開拓和征服的過程中,也建立了赫赫軍威,雖然聲名不如帝國海軍那般煊赫,但仍舊是一支令全球各國為之忌憚的強大力量。

  帝國陸軍的軍官不像歐洲軍隊那般,都是一些時髦的權貴子弟或者富家子弟,更不是像英格蘭或者法國軍隊那樣,大部分軍官職位都是買來的,並且普遍不認為自己有什麼沉重的國家義務。

  齊國大部分陸軍軍官皆為帝國三所陸軍軍校中經過兩到四年的系統培訓,並且要在軍隊中獲得嚴格的見習經驗,才會獲得正式的任命。

  可以說,齊國陸軍軍官,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專業、最具軍事素養的軍官團體。

  要知道,這個時期,英格蘭王國的陸軍訓練一般會保持在最低限度,以便於每位軍官都可以揮霍大量時間在戶外運動和養馬上,或者在城中快活度日,在舞會上去撩妹。他們的普通士兵仍然是高級將領口中所說的那種人渣,只能通過嚴肅的紀律和懲罰威脅才能將他們結合在一起,繼而才能輕鬆地管束他們。

  齊國是實施全民普遍義務兵役制度的國家,每個適齡國民都必須無條件服從軍隊徵召,然後再從中擇優錄取,篩選合適的士兵人選。

  陸軍的士兵一般會根據部署地點而確定服役年限,大部分都是四到五年,除役時間到了後,若是本人願意,並通過軍隊技能考核後,可轉為專業士官,延長服役期限。

  與之相較的是,英格蘭、法國、奧地利以及普魯士等歐洲國家的軍隊士兵服役期限一般會長達十年以上,甚至有超過二十年的(這個時期,英格蘭王國徵募的士兵需服役21年),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軍隊的穩定性,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士兵老化。

  儘管齊國陸軍在紙面上的各種數據皆優於世界各國,但這支軍隊卻在數十年裡並未進行過大規模的戰爭考驗,所面對的敵人皆為弱小而落後的國家或者部落土著。

  即使,數年前,齊國曾在十天之內攻滅了安南王國,其表現足以驚艷,駭得周邊國家無不驚恐莫名,甚至還大大震懾了強大的秦國,使之不敢站出來為自己的藩屬主持「公道」。

  但若是真的去研究和琢磨這場戰爭,你就會發現,齊國陸軍之所以贏得如此輕鬆,打得這般精彩,並不是齊國軍隊戰力足夠強橫。

  安南被十日滅國,除了武器代差和火力密度大大不如齊國陸軍外,更重要是在戰爭過程中,大量安南領兵將領都被齊國密諜所收買,或者畏於齊國的強大,要麼選擇臨陣投降,要麼選擇消極避戰,以至於讓齊國陸軍幾乎沒有遭到太大的激烈抵抗,便能長驅直入,僅數日便被對方攻破升龍城,俘虜鄭主極其黨羽,徹底顛覆並控制了黎朝。

  不管怎樣,齊國的陸軍憑藉強大的國力,戰無不勝的名頭,依然是一支讓世界各國生畏的力量。

  作為帝國軍隊組成一部分的齊印軍則是帝國另外一支不可或缺的武裝力量,儘管它的實力與帝國陸軍相差甚遠,忠誠度也令人懷疑,但它卻在帝國對外開拓、鎮壓反抗勢力、海外征戰、保衛印度利益等諸多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這支部隊由不同戰區武裝力量組成,即由齊屬孟加拉、科欽、廣衛(以孟買為核心的周邊地區)和津門(今喀拉蚩)四個大的行政分區組建,分別應對孟加拉、南印度、馬拉塔以及印度北部等地區的軍事威脅。

  這是印度地區歷史上極為特別的一支武裝力量,雖然他們的人員組成皆由當地居民構成,而且軍餉來源也來自當地所徵收的稅款,但帝大齊國皇帝才是它的實際掌控者,聽命於帝國軍事樞密院和帝國總參謀部的調遣和部署。

  齊印軍的士兵來自印度地區不同種族,擁有不同的信仰,他們的制服看起來根本不像印度軍隊,雖然也與帝國陸軍藏青色傳統服飾截然不同,但風格和樣式基本保持了齊國陸軍的風範。

  他們受到的訓練也是齊國式的,部隊的編號也是齊國的類型,但他們的中高級軍官皆為齊國陸軍軍官充任。同樣的,軍隊的升遷受賞也如帝國陸軍一樣,必須依功績而定。

  可能是長年在炎熱的印度服役,不可避免會對軍官團體的健康產生影響,不少齊印軍中的軍官都表現出早衰,精神萎靡,或者開始縱慾、暴食,但豐厚的待遇、低烈度的戰鬥,以及高高在上的地位,仍舊吸引了無數軍官想盡各種辦法成為其中一員。

  齊印軍雖然相較於帝國陸軍裝備較差、訓練水平不高,但仍然是一台強大的戰爭機器——他們對戰印度地方諸多舊式軍隊時具有超出一籌的戰力優勢,作戰經驗也不差,行事更為專業,而且其規模龐大,兵力人數超過八萬人,幾乎與普魯士王國相當。

  齊印軍的兵源通常來自當地的軍人種姓,他們對時代相傳的職業相當驕傲,也保有一定的尊敬之心。在社會日益商品化經濟的影響趨勢下,依靠出賣勞動力為僱主服務賺取報酬,這些人員本身並沒有近代國家觀念和認同感。

  在這些服役的印籍官兵眼中,齊國人與印度諸多王公及大大小小的封建主相差不大。只要不違背傳統村社認同感與宗教信仰,領取滿意的軍餉,他們就願意向任何出資招募的僱主效忠。

  不過,這麼多年來,軍隊的指揮權始終把握在齊國人的手中,變相阻止印度土著人進入指揮決策層,以防止不可預測的事情發生。

  另外,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武器——火炮,也悉數由齊國人控制,從而在武器裝備上對印度土著部隊加以限制和約束。

  當然,在多年戰事和人數規模擴充中,軍隊官兵內部矛盾問題也開始出現。儘管印度土著士兵表現出一定的紀律與服從性,齊國軍官也會試著學習當地語言與士兵溝通,但作為殖民統治階層,他們總是會無意識地歧視這些土著士兵。

  但大體上,印籍士兵還能忍受來自齊國上司的種族歧視和偏見,努力作戰並保持印度「僱傭兵」的職業道德感個基本的操守。

  儘管看似不可思議,但在這些來自不同地區、信仰不同宗教的土著僱傭兵看來,作為被僱傭的軍事勞動力,不能因為一些不利因素影響自身職業的口碑,繼而砸了自己的飯碗。

  是的,加入齊印軍對於一個普通印度土著而言,絕對是一個極為理想的職業,更是一個改變自身命運的最好選擇。

  在印度地區,人均月收入不足七角錢的普通民眾眼中,齊印軍士兵可以獲得三塊錢高薪,而且還一年配發兩套軍服,以及日常供應煙、酒、糖、咖啡等稀有物資,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使得眾多擁有一定軍事技能的印度土著趨之如騖,紛紛以加入齊印軍為榮。

  「呵,只要我們願意,可以在印度輕易徵募一百萬的士兵,然後以此征服整個世界!」廣衛駐屯軍司令、廣威將軍(少將)許超武站在閱兵台上,手搭涼棚看著校場上一隊隊齊印士兵在軍官的棍棒調教下,冒著火辣辣的太陽,正在一絲不苟地進行基本隊形訓練,滿意地點了點頭。

  「一百萬軍隊?」廣衛駐屯軍參謀長、明威將軍(准將)曹全聽罷不由啞然,「即使將整個印度徹底征服,舉億萬印度人口之力,也未必養的起這麼龐大的軍隊。」

  許超武只是笑了笑,並不作多解釋。

  不論印度土著部隊數量如何龐大,訓練如何有素,他們終究是炮灰部隊,是帝國開疆擴土的一件趁手工具。

  有鑑於齊法戰爭進入膠著狀態,軍方在不斷調遣海軍戰艦前往大西洋,以加強對法國本土及其海外領地的實施打擊和封鎖,同時也在加大抽調陸軍部隊進駐西西里、馬爾他、北非,以及陳州、加勒比海,以應對法國軍隊的入侵。

  其實,早在齊法互相宣戰之前,軍方就從孟加拉和印度兩大總督區陸續抽取了六千餘帝國陸軍和齊印僕從軍,加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地區的防守力度。

  可是,八月下旬從埃及傳來的消息,法國人組織了一支強大的遠征艦隊,突襲了西西里島,在島上大量叛軍的配合下,成功地在該島西南港口馬爾薩拉登陸,並往島上輸入了超過八千名法國士兵。

  法軍在登陸後稍事休整數日,便朝齊國於該島的軍政管理機關所在地巴勒莫進發。

  儘管齊國在齊法關係緊張期間,曾未雨綢繆陸陸續續往西西里島運送了兩千多名士兵,使得齊國駐軍人數超過六千餘,但要防守這麼一座面積兩萬五千餘平方公里的大島,仍舊有些力不從心。

  更不消說,在某些「有心人」的蠱惑下,島上爆發了此起彼伏的叛亂,極大地牽扯了齊國駐軍的精力。

  齊法戰爭爆發後,為了應對法國人可能發起的入侵,齊國駐軍只能暫時放棄廣袤的鄉村地區,將主要兵力集中於巴勒莫、墨西拿、卡塔尼亞等幾個港口城市,打造堅固城防,以對抗法軍的登陸行動。

  半個月前,本土電令印度駐屯軍再抽調一萬五千陸軍和齊印僕從軍,運送至地中海,準備支援西西里島駐軍,勢必要保住這處好不容易才獲得的重要據點,並適時對法國本土發起突襲。

  廣衛駐屯軍被分配了四千兵額,已在十天前裝船,送往蘇伊士港,然後會通過鐵路穿過蘇伊士地峽進抵地中海沿岸的達米埃塔港,最終向西西里島匯聚。

  齊國不願意跟法國進行大規模的陸地戰鬥,但並不意味著不敢跟法國人爭奪西西里島的歸屬權。

  這要是讓法國人奪取該島,那不啻為向齊國狠狠地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太打臉了!

  為了帝國的尊嚴,軍方勢必要死保西西里島,並且還要將登陸的法軍盡數殲滅。這樣,才能彰顯齊國的赫赫威勢,才能初步建立帝國在地中海地區的霸權。

  考慮到兵力抽調後,會使得廣衛總督區防守力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削弱,可能無法彈壓臨近的馬拉塔帝國。在向本土軍事樞密院和總參謀部報備後,地方駐屯軍司令部遂下令徵募一千名印度土著從軍,稍稍彌補一下各個防區的部隊缺額。

  馬拉塔帝國自二十多年前被帝國重創之後,曾安靜地蟄伏了很長時間,不敢再掠帝國鋒芒,也使得兩國保持了長久的和平。

  但馬拉塔帝國皇帝巴吉拉奧一世卻並不是一個甘於平庸之輩,在這段難得的和平時期,他整頓內政,鼓勵工商,訓練新式軍隊。

  馬拉塔人帝國拋棄了陳舊的作戰方法,聘請大量歐洲軍事顧問和專家,根據歐洲和齊國的科學方法編制部隊,演練最新的戰鬥模式。

  八年前,馬拉塔人趁著齊英戰爭,暫時無暇他顧的時機,悍然攻打了立國未久的海得拉巴王國,憑藉軍力上的優勢,奪取了大片領土,並迫使對方簽訂了城下之盟,確立了馬拉塔帝國在德干地區的霸主地位。

  為了避免遭到齊國的斬首攻擊,馬拉塔帝國將首都從臨近齊屬廣衛總督區的浦那遷至賈爾納,並花重金將其打造成一座輝煌的帝國都城。

  早在十幾年前,為了維護齊國在印度地區的商業利益,曾對印度各個地方勢力推行了休兵政策。該政策規定,未經齊國政府了解和同意,印度各邦不得擅自動兵,輕啟戰端,也不得和任何其他邦進行同盟或者領土談判。各個地方勢力的安全將以齊國軍隊(包括齊印軍)來維持,抵抗任何入侵的外敵,作為回報,它們則各自割讓部分主權領土,或者提供相應額度的稅款,以支付這齊國軍隊日常的費用。

  對於這樣的政策,只有實力較弱的土邦王公才肯順從,而實力強大的馬拉塔在邁索爾王國表示拒絕後,也同樣對此持以否定的態度。

  馬拉塔人深知齊國人干涉馬拉塔人的事務是極其危險的,所以反對和齊國人建立任何同盟或者從屬關係。帝國皇帝巴吉拉奧一世長期以來也盡力保持境內各方勢力某種形式的團給,並一直竭力抵制齊國人對內部事務的干涉和滲透。

  面對這麼一個桀驁不馴的地方勢力,齊國人早就想尋機再「削」它一頓,以便讓對方認清現實,不要這麼「乖張跳脫」。

  「新任的上海警備司令李延良大概什麼來?」許超武從副官手中接過一條濕毛巾,使勁地擦了一把臉,突然間想到了什麼,轉頭向曹全問道。

  「一周前收到他在建業發來的電報,說是已搭乘客輪在來的路上了。」曹全說道:「估摸著,也差不多這幾天就到了。」

  「哼,任命下來,居然遷延三個月才來赴任。……難道他極不情願來印度就職嗎?」許超武頗為不滿地說道。

  「呵呵,幸進之人,自是不願離開本土,難免要磨磨蹭蹭,希望能獲得陛下和樞密院的重新改任。」

  「幸進之人?」許超武面色一冷,「哼,若是誤了軍機,照樣軍法從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