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四處漏風的俄羅斯
1731年2月21日,莫斯科。💔♤ 6➈Ⓢ𝔥𝔲𝕩.ᑕ๏ⓜ 🍩♗
相較于丹麥王國能迅速地轉變思路,準備要交一個值得託付的「好朋友」,從而來保障自身安全,那麼俄羅斯帝國在面臨艱難的困境之時,想要多拉幾個能減輕自身壓力的小夥伴,卻顯得異常遲鈍和低效。
在過去的五年裡,俄羅斯遭受了一系列打擊,可以說是經歷了帝國歷史上最為深重的災難。
這場災難可能始自1725年8月,是時,帝國受英格蘭所慫恿,調集軍隊侵入高加索地區,試圖趁波斯薩法維帝國內亂之際,徹底掌控這片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地區。
但未曾想到,帝國軍隊遭到了齊國-波斯聯軍的強力反擊,接連損兵折將,戰線也被逼退一百餘公里。
為了扭轉戰局,帝國在次年四月至五月間從莫斯科、卡累利阿、明斯克等地區抽調一萬八千餘部隊增援前線,還徵召了四千餘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的卡爾梅克(即土爾扈特部)騎兵,使得俄軍在高加索地區的聚集了四萬五千餘兵力,從人數上來看,對齊波聯軍形成數量優勢。
然而,7月初,齊波聯軍驟然發起庫拉河戰役,以極其猛烈的炮火覆蓋俄軍陣地,轟擊持續時間長達三十餘分鐘,將俄軍構築的防線幾乎摧毀殆盡。隨即,聯軍又以六千餘波斯騎兵為突擊力量,一舉衝垮了俄軍的陣地。
是役,俄軍全面潰敗,損失兵力超過一萬八千餘,器械糧秣也全部丟失,已無力再戰。
為了穩住高加索局勢,防止聯軍攻入南俄地區,帝國遂將駐守於聖彼得堡、卡累利阿和伏爾加河流域的萬餘部隊緊急抽調至南方,以阻聯軍入侵。
可萬萬沒料到,此前還在與丹麥王國劍拔弩張的瑞典軍隊,趁著俄軍兵力調動之際,突然調轉槍口,轉身朝俄羅斯發起了迅猛進攻,以極短時間裡攻入俄羅斯縱深腹地,並兵圍聖彼得堡,使得帝國形勢急轉直下,陷入巨大的危機之中。
在戰爭的第二年,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在憂憤中去世,又引發了帝國宮廷的一場政變,一百多名宮廷大臣、貴族、軍隊高級將領,以及顯赫貴族遭到清洗,進一步加劇了俄軍在戰場上的潰敗。
好在,帝國領土龐大,依靠廣闊的縱深,暫時遲滯了瑞典王國的進攻。同時,薩克森和波蘭也應帝國的援助請求,向瑞典宣戰,並隨後攻入庫爾蘭,稍稍減輕了帝國的軍事壓力。
彼得二世被擁戴為新的沙皇后,在眾臣的支持下,很快穩定了帝國局勢,並在戰場上止住了全線潰敗的頹勢。
隨著後方徵召的軍隊陸續匯集至莫斯科,俄軍的兵力開始變得雄厚,開始試著向瑞軍發起反擊。
雖然,帝國的軍隊規模龐大,對瑞軍形成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但整個部隊官兵士氣不高,而且武器極為短缺,僅憑帝國落後的軍工生產能力,根本無法為所有的士兵裝備足夠的火槍,超過一半以上的士兵持有的武器還是冷兵器。
另外,帝國還面臨艱難的多線作戰,除了要在西方戰線上應對急於復仇的瑞典王國外,在高加索和頓河流域兩個方向,還要面對實力強勁的齊波聯軍和兇殘野蠻的克里米亞韃靼人的夾擊。
為此,帝國大元帥、特級公爵緬希科夫提出建議,以退出高加索地區、割讓亞速城及頓河下游周邊領土為代價,換取與齊波聯軍和克里米亞汗國的停戰和議。如此,便能集中帝國所有的力量,專心對付瑞典這個生死大敵。
到了1730年,瑞典王國的兇猛攻勢逐漸停歇下來,可能是消耗太大,也可能是兵力不足,在整個戰場上似乎顯得有些後勁不足。
薩克森-波蘭聯軍統帥奧古斯特二世遂派使者前來莫斯科,商討兩國協同作戰,建議雙方集結大軍分別從西面和北面同時發起攻勢,一舉擊垮瑞軍主力。
於是,從五月上旬開始,薩波聯軍以四萬餘兵力再次突入庫爾蘭,目標直指里加,而俄軍集結了六萬餘兵力,從特維爾出發,朝諾夫哥羅德的方向殺來,準備打得瑞典首尾不能相顧。
然而,當薩波聯軍攻克庫爾蘭公國首都葉爾加瓦,並繼續向里加進軍,並期待與俄軍主力共同夾擊瑞軍時,卻不曾想到,俄羅斯這邊又出了新的狀況。
沙皇彼得二世突然掛了(比歷史同期晚死了四個多月),而且死因還撲朔迷離。
沙皇死了,帝國宮廷又迎來了一場新的政治博弈,包括樞密院和軍事委員會等高層人士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動。
至於響應薩波聯軍的攻勢,讓俄軍繼續進攻諾夫哥羅德,分散瑞軍兵力,自然也被暫時叫停了。
什麼都不重要,先扶立新的沙皇,將帝國政局穩定下來,然後在新的政治格局下搶占一個好位置,這才是當前重中之重。
打仗嘛,先等等吧。
完全不知道已被俄羅斯人坑了一把的薩波聯軍依舊懵逼地向里加進軍,期待繼續獲得一場輕鬆的勝利,從而享受完全光復庫爾蘭的偉大榮光。
卻不想,俄軍停止繼續進攻,卻讓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迅速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戰機,利用數十艘艦船,通過海路,將六千餘精銳士兵機動至薩波聯軍的側翼,然後以急行軍的方式,快速突進,殺到了薩波聯軍的身後,從而取得了一場完美的勝利。
聞知薩波聯軍慘敗後,俄軍當即全線收縮,快速地退回了原先的出發地,然而繼續堅壁清野,進行消極的防禦。
這沒法打了,遭到重創的薩克森-波蘭聯軍估計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元氣,那麼在戰場上又只剩俄羅斯一家獨自應對戰意高昂的瑞典王國。
另外,從柏林那邊傳來消息,普魯士王國似乎跟瑞典也達成了某種私下協議,在獲得了瑞屬西波美拉尼亞領地後,主動將位於邊境城市梅梅爾的部隊撤回至內陸,明顯是選擇了繼續中立,不摻和俄瑞戰爭裡面來。
俄軍打不動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帝國的沙皇人選遲遲無法確定,使得帝國政局一直處於混亂當中。
如果按照帝國繼承人的順序排列的話,在彼得二世死後,應該由彼得的子女就任沙皇。
可問題是,彼得二世在娶了多爾戈魯基公爵的侄女後,似乎不太滿意這樁婚姻,對皇后非常冷淡,讓人家一直獨守空房,卻整日裡依舊跟他那位年輕漂亮的姑姑伊莉莎白「廝混」在一起,導致他在死後沒有留下一個子嗣。
既然年輕的沙皇沒有繼承人,那麼排序的話,新任沙皇的人選便只有從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子女中選擇了。
而最佳人選竟然是彼得一世的小女兒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也就是彼得二世非常迷戀地小姑姑。
作為議立沙皇人選的最高秘密委員會,成員一共有七人,為首的是一等文官戈洛夫金公爵,其餘四人來自多爾哥魯基家族,兩人來自戈利津家族,幾乎清一色的帝國保守勢力。
因而,在他們看來,伊莉莎白可不是最好的沙皇人選,就因為她是彼得一世的女兒,代表了彼得大帝以來推行的改革路線。
儘管前朝重臣緬希科夫在生病期間被搞下了台,全家也都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但是在宮廷中緬什科夫派系仍然人數眾多,在政治上依舊擁有強大的影響力。
如果伊莉莎白登上皇位,戈洛夫金、多爾哥魯基、戈利津等家族保守派勢力必將受到打擊。
此外,他們在心理上對彼得大帝的後妻葉卡捷琳娜和他們的子女很反感,甚至背地裡稱葉卡捷琳娜一世是「女僕」,「外國女人」。
所以,儘管伊莉莎白是最具法統的繼承人,但卻遭到最高秘密委員會的一致否決。
接下來的人選就是年事已高的彼得大帝前妻洛普辛娜、彼得二世的妻子多爾哥魯卡婭和伊凡五世的次女安娜(庫爾蘭女公爵)。
秘密委員會七個人挑來挑去,認為安娜最合適。首先他是伊凡五世的女兒,是羅曼諾夫家族的合法繼承人;其次安娜近二十年來一直住在庫爾蘭,和俄羅斯皇室沒有聯繫,自然在俄羅斯沒有自己的政治勢力,而且庫爾蘭此時還被瑞典人攻占了,可以說是無根浮萍,便於掌控拿捏。
最後從年齡和資格上看,也比洛普辛娜(太老)和多爾哥魯卡婭(太年輕)更合理。
於是,在爭執吵鬧了兩個多月後,8月23日,最高秘密委員會宣布了決定,庫爾蘭女公爵、沙皇伊凡五世次女安娜將繼承沙皇位,登基成為俄羅斯帝國的第四位皇帝(注1)。
最高秘密委員會為了把權力牢牢抓在手中,與安娜簽署了一份協議書,要求她在成為沙皇后,必須保證最高委員會的權力。協議書規定,沒有最高秘密委員會的同意,沙皇無權宣布對外戰爭或者講和,不准調整稅率和制定新的稅法,皇室的開支必須經由秘密委員會批准劃撥,無權干涉政府官員的任免升降,不能擁有自己的領地,不經司法審判無權剝奪貴族們的生命和財產,無權任命繼承人。
這實際上就把皇帝置於一個帝國象徵性的地位,如同英格蘭那般虛君制度。
雖然條件苛刻,但對安娜來講,獲得沙皇之位不諦為天上掉餡餅,而且還是一塊布滿了奶油和肉鬆的超大餡餅,幸福地一下子砸到了她的頭上。
本來,在瑞典王國大舉進攻庫爾蘭公國後,她連財物細軟都沒來得及收拾,就倉皇逃回俄羅斯,使得她瞬間變得一無所有,沒有了權勢,更沒有了財富,只是一個可憐的逃難者,依靠帝國皇室和貴族的施捨才能勉強度日。
卻不料,在帝國先後兩位沙皇去世後,皇冠會突然落在了她的頭上。
這不是白撿的嘛!
當下,安娜沒有絲毫的猶豫,就簽署了這個對沙皇權力極盡約束的協議。
待安娜繼位沙皇后,所做的第一件就是在最高樞密院的操控下,以沙皇的名義,準備向瑞典求和。
實在打不下去了,且不說在戰場上,俄軍面對裝備精良、士氣高昂的瑞軍毫無取勝的把握,就是虛弱的帝國財政,也使得這場戰爭難以繼續。
雖然通過《俄波希爾凡和約》,以割讓大片領土的代價,結束了高加索戰爭,但位於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的卡爾梅克人(即土爾扈特部)卻又鬧騰起來,不僅斷絕了繼續向帝國繳納貢賦和提供兵員,還要獨立建國,成立一個所謂的阿斯特拉罕王國。
據說,這些卡爾梅克人的背後有齊國人和波斯人的身影。
他們不僅要將帝國勢力徹底逐出高加索地區,還要將俄羅斯人趕出裏海,使得帝國成為一個純粹的內陸國家——若是瑞典人再攻占了聖彼得堡,將波羅的海給徹底封堵,昔日彼得大帝的海洋戰略勢必會毀於一旦。
除此之外,遙遠的中亞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的安全局勢也不容樂觀。
那個曾經稱霸中亞的準噶爾汗國在遭到東方的秦國重創後,除了不斷向西攻略哈薩克汗國以彌補自身損失外,還不時侵襲鄂木斯克督軍區,搶掠移民定居點,擄取人口,以報復帝國曾配合秦國對他們的打擊行為。
而在葉尼塞河流域,地方督軍也不斷向莫斯科請求調集更多的士兵和武裝移民,以對抗越來越具有侵略性的渤海人和韃靼人。
根據種種跡象表明,盤踞在科布多地區(今唐努烏梁海)的韃靼人應該是跟貝加爾湖地區的渤海人「合流」了,正在跟西伯利亞地區的哥薩克探險隊和眾多皮毛商爭奪皮毛資源。
此時的俄羅斯帝國,宛如一棟四處漏風的房子,到處都需要進行「修補」和「拾掇」,所以必須要先緩一口氣,可不能讓人家一腳將房子踹塌了。
在冰雪尚未消融的時節,兩支使團便迫不及待地從莫斯科城出發。
一支使團隊伍向西,前往里加,面見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試著進行兩國之間的停戰和談。
另外一支使團隊伍則朝西南方而行,準備借道波蘭,前往法國巴黎,試圖覲見法王路易十五,請求法國介入調停,從而能體面的結束俄瑞之間的戰爭。
在兩支使團隊伍出發後不久,從莫斯科城又駛出幾名使者,在一隊騎兵的護衛下,奔著東南方的伏爾加河下游而來。
他們將代表沙皇陛下,前往阿斯特拉罕,重新商討和確立帝國與卡爾梅克人之間的從屬關係。
難道這些曾經受帝國庇護的卡爾梅克人就鐵了心地要獨立建國,從而跟帝國一刀兩斷,從此各安天好?——
注1:1721年彼得一世在與瑞典王國進行大北方戰爭勝利後,10月22日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俄羅斯正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