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擰巴的西班牙人

  第225章 擰巴的西班牙人

  科羅拉多河是北美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西部的東崑崙山(落基山脈),由大面積的冰川積雪融化提供水源,一路向西南流淌,匯合數十條大小支流,開闢了一條兩千餘公里的曲折蜿蜒水道,最後注入浩瀚的太平洋。

  科羅拉多河上游水量較豐,支流較多,而中、下游流經乾旱、半乾旱地區,水量漸少,支流不多。河水水位隨著季節變化而發生較大的起伏,4-5月春夏洪水期與冬季枯水期流量相差近三十倍。

  因為流經乾旱地區,使得河流泥沙含量高,水呈暗褐色。「科羅拉多」即西班牙語「紅色」之意。每年泥沙入海量數以億噸,有「美洲尼羅河」之稱。

  早在1540年,西班牙人梅爾西奧·迪亞斯成為第一個探索並紀錄了科羅拉多河的探險家。但真正對該河流進行全方位探索並詳細記錄各段水文情況的人,卻是齊國地質探險家曹柏楊。

  他於泰平十年(1714年),受暄州總督府所託,耗時近兩年,沿著河口位置,一路上朔,直至河流源頭——東崑崙山脈西部山區,詳細記錄和描繪了沿途地理水文等信息。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齊國通過與西班牙籤訂的《馬德里條約》,割取了下加利福尼亞,並以科羅拉多河下遊河段為兩國分界線。

  哦,對了,齊國人將這條河流稱之為金沙河。這個名字聽起來,倒是比較符合其實際情況。

  此時,正值冬季,科羅拉多河下游水位已降至最低水平,露出大片大片泥濘的河床,在一些淺灘位置,人們甚至可以直接涉水而渡。

  河岸兩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蘆葦和水草,一群野鴨歡快地在其中鑽來鑽去,挑食著鮮嫩的草葉。

  不遠處,一群山羊「咩咩」地叫著,迫不及待地朝河邊奔來,驚起一團團的飛鳥。

  驀的,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在河的東岸響起,由遠及近,片刻後抵近河岸,蹄聲也隨之漸緩,最後停在了岸邊不遠處的草地上。

  十幾名西屬墨西哥軍人端坐於馬上,手搭涼棚,翹首朝河的西岸望去。

  「最近一段時間,齊國人倒是規矩多了,沒有發生一次越界行為。」佩德羅·德·里維拉中尉放下望遠鏡,笑著說道:「如此一來,我們是省了不少事呀!」

  「這一定是因為他們的政府下達了相應命令,禁止發生各種越界行為,以免破壞我們兩國之間的友誼。」安東尼奧·塞巴蒂安·貝克賽少尉點頭說道:「這樣的情況對我們兩國而言,是最好不過了。」

  「友誼?」里維拉中尉聞言,不由露出一絲嘲諷的笑容,「貝克賽少尉,你低估了齊國人的狡詐和兇殘。在二十多年前,不僅科羅拉多河以西的下加利福尼亞地區是我們西班牙王國的神聖領土,就連整個上加利福尼亞也是我們墨西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現在呢?我們在每年冬季的科羅拉多河枯水期間,還要時不時擔心齊國人會越界墾殖,侵犯我們西班牙王國的利益。這算什麼?哦,上帝,我們與齊國人之間,可沒有什麼真正的友誼!」

  對於齊國人看法,西班牙本土姑且不論,在西屬美洲殖民領地,不論是地方殖民官員,還是土生白人,內心深處都是極其複雜而……擰巴的。

  不到五十年時間,齊國就揍了西班牙兩次,不僅本土的幾座重要港口遭到齊國海軍艦炮的攻擊,就連美洲屬地,也被齊國人打了個七零八落。南邊陸續丟了巴塔哥尼亞、拉普拉塔、下智利、東岸等大片地盤,北邊被人家奪了上加利福尼亞和下加利福尼亞,中間巴拿馬地區還被齊國人割去了太平洋一側的科伊瓦島、珍珠群島,以及地峽附近的阿蘇埃羅半島。

  而位於秘魯總督區西北方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也被齊國人以無主之地的理由,公然占去,並將其打造為一座重要的海軍基地。

  倘若以上帝的視角來看,就會發現從加利福尼亞,到巴拿馬,再至加拉帕戈斯群島,最後延伸到下智利地區的奇洛埃島,齊國人打造了一條美洲西海岸的「鎖鏈」,若是再加上慶國控制的麥哲倫海峽,以及南太平洋海域星羅棋布的齊屬島嶼領地,可以說將西班牙人西出太平洋的通道,幾乎都給堵住了。

  這條「鎖鏈」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齊國攻擊西屬美洲領地的前沿基地!

  對此,西班牙人是又驚又怕,但囿於自身國勢漸衰,實力不濟,卻又無可奈何,只能默默承受這種無形的壓力。

  不過呢,齊國人來了,也不全然都是壞處。最起碼,他們與呂宋王國通過跨太平洋貿易,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高級玩意。

  東方的茶葉、柔順的絲綢、精美的瓷器、名貴的皮毛、綿軟的布匹,還有種類繁多的工業製成品,在很短的時間裡,便讓西屬美洲領地里的「土包子們」奢華水平提高了一大截。

  再對比一下從西班牙本土及歐洲大陸其他國家輸入的商品,頓時就覺得數百年時間裡,他們所購買的東西,委實被那些無良商人給坑了!

  價高質次!

  別以為,爺口袋裡有錢,就能拿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來糊弄咱們,想著法來賺昧心錢。

  是的,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後,墨西哥的白銀產量就超過了秘魯。雖然絕大部分都被西班牙王室給弄回了本土,用於宮廷的揮霍和奢靡,以及償還西班牙王國永遠也無法還完的外債。但仍舊有相當一部分白銀被留在了墨西哥,除了用來滿足當地內政預算和防衛需求外,那就是進行頻繁而規模越來越大的走私活動。

  從本世紀初開始,尤其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日益增長的跨太平洋貿易已經有趕超跨大西洋貿易的趨勢,這也促使美洲西海岸諸多港口城市的興起。

  與巴西和秘魯不同的是,墨西哥既是大西洋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太平洋世界的重要角色,並且隨著齊國的影響力輻射,使得整個墨西哥經濟呈現出一種畸形的繁榮。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囿於宗主國西班牙的手工業陷入持續性的衰退和停滯,導致其無法滿足殖民領地的日常需求,墨西哥當地的手工製品和家用產品一度占據了主導地位,儘管這些產品的生產集中在特定區域,特別是普埃布拉-特拉斯卡地區、巴西奧、米卻肯、瓜達拉哈拉、瓦哈卡的城市地區和某些山谷及高地地區的村莊以及墨西哥城及周邊區域,但通過眾多批發商的途徑,還是傳導至墨西哥大部分地區,滿足了當地部分居民的日常需求。

  西班牙殖民者將羊毛引入當地傳統的棉紡製作工序中,與此同時,商業資本進入紡織業,來自本土的移民工匠和土著紡織工人得以擴大生產量,以滿足更多的西班牙裔及其他人群的需求。

  在1680年,僅普埃布拉地區就已經建有四十餘家這樣的作坊。通過市場網絡進行交易,賣給低地地區,乃至中北部的採礦區。

  然而,隨著兩次齊西戰爭,以及日益擴大的跨太平洋貿易,曾經欣欣向榮的墨西哥手工業和家庭作坊生產模式遭到重創。廉價而優質的棉紡織品洶湧地進入墨西哥市場,不論是來自秦國的平底細紋棉布,還是來自齊國的中高檔印花棉布,都不是本地手工作坊生產所能抗衡的。

  真是難以想像,即使跨越了浩瀚的太平洋,途中還耗時五六十天,從齊國和呂宋輸入的各種商品,仍極具價格優勢!

  在短短不到十年時間,包括棉紡在內的墨西哥手工業便遭到毀滅性打擊,紛紛破產倒閉,使得整個墨西哥淪為齊國的原料供給地和貴金屬輸出地。

  面對這種情況,不論是上層的殖民官員,還是極具影響力的大莊園主和商人,其實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這些商品來自何處,對他們重要嗎?

  即使西屬美洲市場沒有被齊國人所侵蝕,那也會被英格蘭人、荷蘭人,或者法國和葡萄牙人所占領。反正都要便宜外國人,為何不能引進商品種類更全、質量更好,而且還極具性價比的齊國商品呢?

  至於眾多破產的小手工業者和家庭生產者,誰又會浪費心思去關心他們呢?

  隨著宗主國西班牙日益羸弱,美洲領地的政治和社會關係也處於持續的變化中,王室官僚體系和地方殖民政府越來越服務於殖民地精英階層的利益。

  從上個世界六七十年代開始,地方勢力在政治上逐步占據主導地位,並深深地影響到西班牙殖民政策和管理方式。總督府和檢審庭越來越尋求與殖民領地的精英達成利益共謀,一起攥取地方商業利益和礦業利益。

  西班牙王室捲入了太多的歐洲爭端,也參與了太多的戰爭,使得王室政府不得不瘋狂地尋求資金支持。腓力二世在任期間,開始大肆賣官鬻爵,而且範圍不斷擴大。以這樣的方式,殖民領地的土生白人得以獲得高級地方長官職位,並且逐漸建立地方家族壟斷勢力。

  而那些出生於西班牙本土的高級殖民官員也會通過與地方精英家族聯姻的方式,在其轄區內建立自己的產業,再一次削弱了西班牙本土對殖民領地的控制力度。

  最初,檢審庭是卡斯蒂利亞專制主義的捍衛者,現在卻逐漸成為服務於駐美洲利益團體的維護機構。

  可以說,只要宗主國的實力仍然比較羸弱,那麼實際控制新西班牙的便是墨西哥城,而並不是馬德里政府。

  當然,這並無意味著西班牙王國已經喪失了對其海外領地的控制權。王室的權威從未受到重大挑戰,法庭和總督府的親密關係確保了教權對王權的支持。

  此外,充滿野心的國家對西班牙美洲領地長期的威脅,也使得殖民領地與西班牙政府之間必須保持緊密聯繫,倚之為後盾。

  齊國人、英格蘭人、法國人、荷蘭人,甚至巴西的葡萄牙人,無不對西屬美洲領地虎視眈眈,都想撲上來分一杯羹,薅一把羊毛。

  以殖民領地孱弱的武力,自然是無法一一應對上述列強的覬覦,唯有緊靠宗主國西班牙,才能保住殖民地的切身利益和既有權勢。

  為了加強對殖民領地的管控,也為了更好的維持貴金屬的輸入,西班牙王國政府曾緩慢地啟動了一次費事耗力的改革,對本土以及整個帝國的政府架構和操作方式進行調整。

  這個過程始自第一次齊西戰爭結束後,彼時,作為世界大國的西班牙剛剛經歷了最為糟糕的十年,工商業凋敝,外交上被孤立,還被一個遠在萬里之外的國家打上門來,並對其美洲領地肆意蹂躪。

  西班牙王國已經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境地。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法國波旁王室在馬德里建立其旁支,改革的力度得以加強。費利佩五世試圖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法國式的監政官制度,通過一系列行政和商業改革措施,竭力加強中央集權,使西班牙成為一個更加有效的殖民政府。

  1720年,西班牙對美洲貿易的稅收進行合理化改革,建立正式的關稅制度。齊國對此積極響應,率先與西班牙政府簽訂《美洲自由貿易協定》,雙方對進出口商品約定了「合理」的關稅比率,將此前猖獗的走私貿易轉變成合法的雙邊貿易。

  為了打擊走私和海盜(主要是想排除他國勢力和商品的進入),齊國還與西班牙組建了一支小型的太平洋聯合艦隊,不定期巡航美洲西海岸,查緝走私商船,剿殺海盜,以此來維護兩國共通的商業利益。

  另外,隨著齊國殖民勢力延伸至科羅拉多河下游地區,兩國在應對西北部印第安人的反抗時,也達成了罕見的共識,開始合作剿殺這群桀驁不馴的土著。

  17世紀80年代,齊國人尚未進入北美大陸時,在整個北部「邊疆」和西北地區,無論是村莊、礦場、堡寨或傳教點,當地的印第安人明確反對任何西班牙勢力的存在。

  第一次齊西戰爭期間,齊國人侵入墨西哥西海岸若干港口和村鎮,他們不僅徹底洗劫了西班牙定居點,而且還將大量武器「流失」至印第安部落和村落當中。這也造成了1689年以及1696年至1697年期間印第安人大起義蔓延的範圍更廣,撲滅的難度也更大。

  不過,攪屎者終被屎所濺。

  待齊國從西班牙王國割取下加利福尼亞後,曾被兩國驅趕的印第安人便大量聚集於這個非常不適宜人居的半島地區,人數在兩萬至三萬人。他們拿起武器,英勇反抗齊國人的殖民行動,破壞移民的莊稼,殺死移民的牛羊,甚至偷襲移民定居點,虐殺移民,一度搞的齊國人焦頭爛額。

  這些印第安人反抗的訴求主要是尋求部落的自治和土地的使用權,保護本族的生活習慣和宗教儀式,並謀求與此前並不鄰近的部落之間結成同盟。

  此舉,自然遭到了齊國人的拒絕,在他們所信奉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原則下,怎麼會允許地方土著實現部落同盟,還要謀求自治、脫離管束?

  於是,齊國人毫不猶豫地舉起了手中的屠刀,妄圖馴化這些「不服王化」的野人部落。先後動員數輪民兵清剿印第安人,將他們趕過了科羅拉多河,進入墨西哥領地。

  本來就對大阿帕切地區(今德克薩斯以西,科羅拉多河以東)頻生的印第安暴亂感到頭痛不已,卻發現從下加利福尼亞又流竄過來數萬印第安人,頓時讓墨西哥殖民政府炸毛了。

  合著,你們齊國人將暴徒都攆過來,是想霍霍我們西班牙人!

  雙方在經過一番協商和談判後,遂決定共同對付兩國交界地區的印第安人,並有義務配合對方採取必要之軍事行動,防止印第安人對各自所屬定居點發起的襲擊行為。

  齊西兩國分別在科羅拉多河兩側都建立了一座軍事據點,撫遠堡(今墨西哥維森特格雷羅鎮)和聖哈維爾(今美國尤馬市),長期駐守數百名武裝士兵(鄉兵),合力清剿附近地區的印第安反抗勢力。

  數年前,為了共同打擊英格蘭,兩國還曾一度形成了事實上的軍事同盟,在地中海、北大西洋,以及加勒比等地區,兩國軍隊互相提供軍事支持和援助,使得雙方之間的關係變得你情我濃,一時間打得火熱。

  繼雙方就巴拿馬地峽鐵路達成合作協議後,齊國人還提出合資修建一條從阿卡普爾科至墨西哥城的鐵路,以便更進一步促進西太平洋貿易的發展。

  不過,西班牙人對此卻有些猶豫。

  要是哪天齊西交惡,戰爭再度爆發,齊國人豈不是可以沿著鐵路,迅速殺至墨西哥城,將殖民政府給一鍋端了,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嗯,再想想吧。

  最起碼,待巴拿馬地峽鐵路修好了,我們再做決定也不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