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歐陸風雲(三)

  第105章 歐陸風雲(三)

  1725年4月28日,維也納。◆𝐆𝐨𝐨𝐠𝐥𝐞搜索𝐬𝐭𝐨𝟓𝟐𝟎𝐜𝐨𝐦閱讀◆

  哈布斯堡家族自1278年開始統治奧地利,在差不多同樣長的時間裡,這個家族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擁有者。然而,它並未能統一神聖羅馬帝國原有的領土,直到目前,哈布斯堡治下的帝國還只是一個龐大的、由四散的土地構成的集合體,這些土地上的國民民族不同,語言各異。

  在16世紀,哈布斯堡家族不斷擴大統治範圍,將波西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和匈牙利帝國及其屬國,包括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和特蘭西瓦尼亞相繼納入版圖。在17世紀和本世紀初,哈布斯堡皇室又從家族的西班牙分支那裡獲得了位於義大利的領地,包括那不勒斯、托斯卡納和倫巴第,以及南尼德蘭。

  神聖羅馬帝國民族和文化的多樣化加大了統治難度。為了保持國家為一體,哈布斯堡皇室通常採取的做法是獲得當地貴族和精英的支持,共同決定當地的政治制度。

  因此,政府及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軍隊中的一系列關鍵職位被各地貴族和地方勢力所把持,而這些人對皇帝的忠誠極為有限。不僅如此,在很多地區,當地的貴族議會依舊很活躍,在國王的管控之外收取額外的稅金,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哈布斯堡帝國中存在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除了統治者所信仰的羅馬天主教之外,還有擁有大批信徒的加爾文教和路德教,以及少部分信仰的猶太教。

  此外,帝國內還明顯地存在種族和語言的差異,占支配地位的德意志人,桀驁不馴的馬扎爾人,還有民族錯綜複雜的斯拉夫人,包括克羅埃西亞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斯洛維尼亞人。

  為了管理差異巨大的廣大領土,哈布斯堡帝國政府一直在尋求最為適當的策略,同時還在尋找抵擋分裂主義傾向的方法。

  在軍事上,哈布斯堡帝國也面臨一系列的威脅:在東南,奧斯曼帝國侵襲不斷;在東方,沙皇俄國日漸強大,形成新的威脅;在北邊,普魯士王國正在崛起,挑戰帝國的權威;在西邊,雄心壯志的路易十四雖然作古十餘年,但強大的國力依舊讓人深以忌憚。

  二十多年前,聯合歐洲諸國發起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終卻沒有獲得任何有意義的結果,反而讓哈布斯堡帝國消耗巨大,加劇了帝國的深層次危機,可謂是得不償失。

  1711年,也就是在戰爭的最後一年,查理六世登上王位,成為帝國的君主,而他所面臨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國家,以及帝國極有可能分崩離析的未來。

  囿於長期的近親婚姻,哈布斯堡家族也面臨著十幾年前西班牙親戚同樣的窘境,即繼承人問題。

  今年已滿四十歲的查理六世與精緻美貌而聞名皇后伊莉莎白·克里斯蒂娜儘管非常勤奮地「耕耘」,但也只誕下四名子女,而且唯一的男丁利奧波德·約翰還在十個月時不幸夭折。在可預見的未來,可憐的皇帝陛下或許也不會再有新的男性繼承人誕生,帝國將面臨極為嚴重的存續危機。

  在歐洲大陸,根據古老的《撒利克法典》,女性將不得繼承帝國皇位,因此,查理六世的長女瑪麗亞·特蕾西婭將無法成為女皇,如此一來,帝國也將無法維持原樣,除非其他潛在的皇位競爭者向查理六世簽訂同意書,放棄他們成為皇帝的權利。

  在過去的數年間,查理六世傾盡所有努力,從他的諸多親戚們的繼承人那裡部分獲得了帝位棄權同意書,並得到了匈牙利議會的同意。

  當然,獲得這些人的支持並非易事,因為查理六世既沒有能強迫對方同意的強大軍隊,又沒有收買他們的財富。為了確保他們同意,他只好用帝國的財產與他們做交易,如部分領土主權--允許法國擁有在洛林大公國駐軍的權利,某些交易權--將南尼德蘭地區的貿易優惠權賦予荷蘭和英國,甚至是帝國的徵稅權——賦予匈牙利議會否決土地稅的權力。

  但查理六世仍然覺得這些努力不足以保證長女能最終獲得帝國的繼承權,不說隔壁的普魯士和法國對帝國領土充滿了覬覦之心,就連巴伐利亞、薩克森在內的幾個邦國也是居心叵測,試圖瓜分哈布斯堡帝國的土地。

  所以,查理六世需要更多的大國支持,尤其是與帝國利益不相衝突的歐洲大國。而英格蘭國王喬治一世--同時他還擁有漢諾瓦選帝侯的頭銜——就是帝國最為看重、也是極力拉攏的臂助之一。

  「陛下,我們目前暫時不能對奧斯曼發起進攻。」歐根親王馮·薩伏伊聽完皇帝陛下的話語後,沉吟片刻,便搖搖頭說道:「在去年十二月,奧斯曼帝國在齊國的外交壓力下,已經將所有侵入波斯的軍隊撤回國內。同時,他們還與齊國一起向俄國施壓,迫使俄國軍隊退出了高加索地區。在這種情勢下,奧斯曼帝國已經完全解除了東北和東部兩個方向的軍事威脅,開始著力鞏固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一線的軍事防禦。另外,奧斯曼人從齊國手裡又獲取了一筆新的貸款,用於國內軍隊的薪金髮放和裝備採購,以增強軍隊戰力。所以,我們現在要是進攻奧斯曼的話,並不是一個最好時機。」

  「若是,波蘭人和俄國人也一起向奧斯曼發起進攻呢?」查理六世對歐根親王的質疑,隱隱有些不滿。

  「嗯?」歐根親王聽了,頓時愣住了,「俄國的沙皇不是剛剛去世嗎?他們怎麼會在這個時候向奧斯曼發起進攻?另外,波蘭議會在八年前就出台了一條法令,規定國王沒有國內常備軍的控制權,奧古斯特二世能說動議會出兵進攻奧斯曼嗎?」

  「英格蘭自然會說動波蘭人和俄國人隨同我們一起進攻奧斯曼人。」查理六世有些不耐地說道:「現在需要你做的事,那就是立即對軍隊進行整備,對瓦拉幾亞展開即將的進攻,爭取將奧斯曼人徹底趕出多瑙河北岸。」

  「陛下,這太冒險了……」

  「九年前,我們向奧斯曼發起反擊的時候,難道不冒險嗎?」查理六世說道:「那個時候,我們剛剛經歷一場殘酷而浩大的歐洲戰爭,不論是國力上,還是軍隊規模和武器裝備,我們都弱於奧斯曼人。但帝國軍隊在你的指揮下,發揚堅忍不拔的非凡毅力,先是在彼得羅瓦拉丁擊敗十餘萬奧斯曼大軍,接著在貝爾格勒再次重創奧斯曼軍隊,並隨後攻克該城,創造了一場震驚整個歐洲的偉大勝利。此戰,是帝國軍隊深入巴爾幹最遠的地方,不僅徹底解除了奧斯曼人對帝國威脅,還重振了帝國的聲威。歐根親王,你知道嗎,在戰後,軍中那位不知名的戰士為伱譜寫的頌歌《高貴的騎士》,一直都在帝國廣泛流傳,並激勵著帝國的人民和軍隊不畏艱辛,而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現在,經過多年歲月的洗禮,難道我們帝國昔日的勇士在向奧斯曼人再度發起進攻時,內心膽怯了嗎?」

  「陛下,對包括奧斯曼在內的所有帝國的敵人,我都將一如既往地充滿了勇氣。」歐根親王臉色有些發青,鄭重地說道:「我所有的成就,都是帝國給予的,我的榮譽也來自帝國。為了衛護帝國的安全,我願意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但是,作為你忠心的臣子,帝國軍隊的統帥,我不得不對陛下的倉促決定,提出合理的建議。這個時候,並不是進攻奧斯曼人的最好時機,因為帝國軍隊正在進行改革和重組,尚不具備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有利條件。」

  「歐根親王,我需要提醒你一下。」查理六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語氣非常生硬地說道:「根據從奧斯曼那邊傳來的消息,他們的禁衛軍和西帕希軍團正在齊國軍事參謀團的指導下,也在進行相應的軍事調整和改革,並且採購和裝備了更多的先進武器。在這種情勢下,我們必須先發制人,對奧斯曼人發起突然的進攻,以此打亂他們的軍事變革進程。否則,待奧斯曼人積蓄足夠的軍事力量,一定會對帝國發動新一輪猛烈的進攻。」

  「陛下,隨著南方堡壘群工事的快速推進,奧斯曼人若是敢於發動進攻,我們一定可以憑藉那些連串的堅固堡壘,讓他們碰的頭破血流,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如此,帝國完全可以微弱的代價,大量消耗敵人有生力量。……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首先發起進攻。」

  「……」查理六世臉色已然變得極為難看,這位享譽歐洲的帝國名將,怎麼就不願意聽從他的諭令,向奧斯曼人發起進攻呢?

  你所說的情況,難道我不知道嗎?

  問題是,這場戰爭完全不是從戰略戰術方面考慮,這是一場極具政治意義的戰爭。除了打擊宗教異端奧斯曼人外,帝國還需要這場戰爭,向英格蘭表明我們的同盟立場。

  沒錯,查理六世之所以突然要挑起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是英格蘭人提出的外交建議。

  按理說,英格蘭與奧斯曼帝國雖然宗教信仰不同,但實質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還跟那些異教徒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那英格蘭人為何要鼓動哈布斯堡帝國向奧斯曼人發動進攻呢?

  無他,為了打擊奧斯曼人身後的齊國!

  眾所周知,奧斯曼帝國擁有兩個實力強大的同盟,一個就是被稱之為天主教「逆子」、「褻聖同盟者」的法國,另一個就是制霸環印度洋地區的頭號強國——齊國。

  相較於法國這種口惠而不實的同盟夥伴,那個該死的齊國仿佛就是奧斯曼人的「乾爹」一般,歷六十餘年來,給予奧斯曼人無數的支持,而且拿出的還絕對是真金白銀,援助的資金數額之高,物資之豐富,讓哈布斯堡等歐洲國家都驚嘆不已。

  作為奧斯曼人的生死大敵,哈布斯堡自然是對齊國恨之入骨。本來奧斯曼帝國就憑著人口眾多、武德充沛,將他們折騰得欲仙欲死,幾度兵臨維也納。好不容,幾次靠著天主教的眾多小夥伴們聯合起來將奧斯曼打趴下,但齊國總是在這個時候給予他們大量金錢和物資的支援,生生地將他們又給救回來,然後蟄伏數年,再次捲土重來。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在歐洲的幾個主要大國之中,哈布斯堡王朝控制的神聖羅馬帝國是唯一沒有跟齊國建立任何外交聯繫的國家,甚至連民間商貿和文化聯繫,也被哈布斯堡王朝所禁絕,將這個東方國家視同為奧斯曼一樣的邪惡帝國。

  儘管哈布斯堡王朝非常痛恨齊國這種無底線地支持奧斯曼,但真的要對這個國家實施打擊,還真夠不著人家。因為他們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如何能摸得到齊國的邊?

  再者而言,帝國最為主要的敵人永遠是陸地上的奧斯曼,還有不懷好意的法國。哦,對了,還有那個日益崛起的普魯士。

  至於齊國,那只能排在最末尾的位置。

  這次應英格蘭所請,發起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除了要先發制人,打亂奧斯曼軍事改革進程外,還有就是儘可能地吸引齊國人的注意力,迫使他們將本該用於對英格蘭戰爭的大量資源,多少能轉移到巴爾幹戰場。

  之所以要替英格蘭人火中取栗,是因為查理六世從英格蘭那裡獲得了一份保證,那就是擁有漢諾瓦選帝侯頭銜的英王喬治一世將支持他的長女瑪麗亞·特蕾西婭未來可以合法的繼承帝國皇帝位。

  同時,英格蘭政府還承諾,在帝國與法國發生戰爭時,將堅定地站在他們一邊,並給予財政和軍事方面的有力支持。為此,英格蘭政府將在原有的四國同盟條約基礎上,再另行與帝國簽署一份軍事同盟密約,對雙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做出正式的約定。

  有了英格蘭人的堅定支持,哈布斯堡帝國未來的延續將得到一定的保證,投桃報李,查理六世便不惜做一次軍事冒險,向奧斯曼人主動發起進攻。

  當然,他也沒指望帝國軍隊能再次創造出貝爾格勒大捷一樣的戰果,就如英格蘭特使說的那般,只要能稍許重創奧斯曼人,將齊國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即可,使得他們不能盡全力發動對英格蘭的遠征。

  可以看出來,英格蘭對齊國挑起的戰爭,顯得極為慎重(緊張),不惜花費巨大代價從各個地區給齊國人製造麻煩,以期分散他們的精力。

  據說,英格蘭人除了說動他們哈布斯堡王朝外,還要去鼓動東邊的沙皇俄國,讓他們從黑海方向進攻奧斯曼,或者從高加索地區進攻波斯,以此給齊國人施加一定的壓力。

  因而,在查理六世看來,此次進攻奧斯曼,若是有俄國的臂助下,風險其實並不大。退一萬步來講,即使不能大勝,但至少也不會遭遇大敗。

  4月30日,查理六世解除了歐根親王國務院樞密大使和陸軍元帥的職務,轉而任命卡爾·路德維希公爵為新的陸軍總指揮官,著命他整頓軍隊,囤積作戰物資,準備發起對奧斯曼帝國的進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