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朝鮮通信使
1674年3月22日,日本,平戶。
朝鮮王國議政府禮曹參知(正三品)、欽命通信使趙師錫強忍著乘船後的不適,努力維持著自己的「上國使臣」的儀表,緩緩地走下船來。
奉幕府命令,在壹岐國(今日本壹岐島)將朝鮮通信使一行使團護送至此的平戶藩藩主松浦重信緊隨其後,熱情地向趙師錫一一介紹前來迎接的幕府官員和平戶藩家臣。
「貴使可先於平戶城暫歇兩日,待身體稍緩,便隨我等同往江戶,面見我家將軍大人。」幕府派來的迎接使井田昌弘客氣地說道。
「有勞貴使。」趙師錫點頭說道:「此次,本使奉我大王之命,率團來訪,一者,為將軍御台所不幸逝亡而表哀痛之意;二者,則是為加強貴我兩國密切往來之關係,深化彼此之政治、貿易、文化交流。貴我兩國,一衣帶水,當世代為睦鄰友好之邦,彼此守望相助。」
「貴使所言甚是。」井田昌弘微笑著點頭說道,但眼角餘光看到從幾艘船上絡繹不絕下來的朝鮮使團人員,心裡卻不由一陣收緊。
怎麼朝鮮通信使團此次來了如此多的人員?那麼這次接待費用,怕是又要糜費甚巨了!
自1607年,朝鮮第一次向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派出通信使以來,每次前來的使團規模都非常龐大,人數都在四百人以上,在德川家綱襲位大將軍之時,朝鮮人更是派出了近五百人規模的通信使,讓幕府接待人員頗為吃力,耗費巨大。
因為,作為東道主的日本為了彰顯大國氣概,朝鮮通信使訪日期間所有的費用均由幕府承擔,每次花費都在數十萬兩白銀,沿途動員三十萬人,需要七千至八千匹騾馬,糜費盈萬。可以說,每一次朝鮮使團的到訪,都是對幕府財政的極大考驗。
而這次到訪的朝鮮使團人員,井田昌弘只是粗粗數一下,就有五百多人!
哎呀,這朝鮮人是來打秋風的,還是來吃大戶的?一次來這麼多人,哪是什麼通信使,分明就是一群「勞民傷財使」!
朝鮮與日本自古就有密切的聯繫,在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後,採取「事大交鄰」的外交政策,「事大」即對大明稱臣納貢,「交鄰」即與日本、琉球等鄰國的對等交往。「交鄰」的表現形式一般是互相遣使報聘以及貿易等。
1402年和1403年,日本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和朝鮮國王李芳遠相繼獲得了明朝的冊封,共同被納入華夷秩序之下。1404年,日本室町幕府派出了「日本國王使」出使朝鮮,朝鮮乃於1413年首次派出以「通信使」為名義的使團(但未成行),開啟了派遣朝鮮通信使的先河。
「通信使」是朝鮮王朝官方正式使節團,攜帶國書和禮單,要謁見幕府將軍,這也是與譯使等非正式使節的區別所在。所謂「通信」,乃是源於朝鮮王朝「交鄰以信」(與之相應的是「事大以禮」)的外交理念,即溝通兩國關係、傳達交鄰信義的使節。
後來,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朝鮮在此後一百多年沒有向日本派遣通信使。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朝鮮於1590年派出了以黃允吉為首的通信使,但兩年后豐臣秀吉大舉入侵朝鮮,爆發「壬辰倭亂」,不僅致使日朝邦交中斷,還差點打得朝鮮亡國。
待豐臣秀吉死去,日軍也在明朝和朝鮮軍隊的配合作戰下陸續撤出朝鮮半島。雖然朝日已經停戰,但朝鮮仍對日本戒備(恐懼)甚嚴,而由德川家康建立的幕府卻在沒過多久向朝鮮遞來橄欖枝,試圖恢復兩國邦交。
他一方面要通過與朝鮮的貿易來充實其財力,另一方面則是收拾豐臣政權擴張政策所留下的爛攤子,因此急欲恢復同明朝和朝鮮的關係。一旦朝鮮同意復交、遣使來日,不僅可以使德川政權獲得國際上的承認,也在日本各藩尤其是異己勢力面前展示了德川氏的威望,從而達到樹立政權合法性的目的。
在對馬藩的積極撮合和兩頭欺騙下,朝日關係出現緩和,並逐步恢復正常,通信使也得以制度化,其後每逢幕府將軍襲職或者重大慶典時,朝鮮王朝都會派遣通信使以示祝賀,而德川幕府則答書贈物以示感謝。
去年十月,朝鮮聞知齊國因貿易方面之事,與日本鬧得很不愉快,德川家綱還跟齊國的訪日使臣之間爆發過激烈的爭執。在獲得這個消息後,心思活泛的朝鮮君臣便有了聯日制齊的想法,認為在背靠大明宗主的基礎上,若是能聯合日本,藉助其強大的國勢,共同對付齊國和永王雲州藩,或許可以將他們的勢力徹底驅逐出兩國領土。
經過前期一番溝通和聯絡,朝鮮便於半個月前,派出了這支規模龐大的通信使,使團成員中包括禮曹、兵曹、戶曹、工曹等六部官員,五衛都總府、五軍營、內三廳、水軍統御使、水軍防禦使等軍方將領,試圖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與幕府進行全方位的合作,要建立一個針對齊國和雲州藩的準軍事同盟關係。
為了避免節外生枝,防止齊國和雲州藩可能存在的海上攔截,朝鮮通信使一行人,並沒有從釜山港出發,而是從偏僻的蔚山郡啟程,經對馬島,抵達了日本九州地區的平戶港。
從碼頭坐車前往平戶城驛館的路上,聚集了無數的地方百姓圍觀,這讓朝鮮使團所有人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同時,也不免擔心此舉,會讓齊國或者雲州藩偵知,泄露了他們的行程和目的。
「貴使放下,我日本境內向來管理甚嚴,未得幕府之命,各國商人是嚴禁竄訪地方藩國和市鎮。」井田昌弘見趙師錫面露擔憂之色,微笑著寬慰道:「不過,貴使團在此休息期間,本地當有不少學者要來拜會。屆時,請貴使稍稍約束使團隨員,勿要大肆聲張。」
「本使省的。」趙師錫正色地點點頭,隨即又看向車外圍聚的人群、護持的軍隊,以及無數迎接的旗蟠,輕輕地嘆了一口氣。
在那個不容易見到外國人的年代,從朝鮮半島來的龐大使節團,自然便成為日本街頭一道奇特的風景,引起民眾強烈的好奇。下榻休息的時候,也會有許多地方的官員和學者趁這個機會,向他們打聽外面世界的發展動向。
至於位於江戶的德川幕府,為了不在鄰國面前丟面子,更是每次都花費大量金錢,以最高規格,不惜成本地款待朝鮮使節,順便宣揚一下日本國威。
兩國雖然重新開始了政治與商業的交流,但對於彼此的認識卻十分微妙。朝鮮通信使認為自己傳承了儒學正統,是來自中華文明的核心圈,是高級文化的代表。在他們眼中,日本這個以武士為主的社會,和崇尚儒家文化的朝鮮社會相較,簡直是粗鄙不文。
當然,他們認為,日本國內的富庶(接待排場)雖然讓他們印象深刻,但終究甩不脫是一個好戰的野蠻民族。
而日本人對於朝鮮也未必有著多少好感。的確,此時的朝鮮半島上出現了許多傑出的儒學家、思想家,贏得了日本學者的尊敬與好評,但也僅止於此。多數的日本人,對朝鮮半島上的這個國家,仍然抱以或多或少的蔑視,認為它不過是大明的附庸國,沒有與日本相提並論的資格。
儘管兩國彼此都抱以奇特的優越感,但近數十年來,雙方還是相敬如賓,努力維持了表面的和平。
田川七左衛門倚在二樓的窗前,看著朝鮮使團的車隊和幕府護衛緩緩走過街道,臉上露出意味深長的笑容。
「二爺,這些朝鮮人好大的氣派!」站在旁邊的何克安笑著說道:「幕府將軍夫人過世,他們竟然派出如此規模龐大的使團前來弔唁致哀。說來也是奇怪,以前朝鮮使團都是經長崎登陸日本,然後再輾轉前往江戶,面見幕府將軍。怎麼這次突然改在了平戶?」
「朝鮮人此舉,自然是為了掩人耳目。他們的目的恐怕也不是弔唁致哀幕府將軍夫人,應該是另有所圖。」田川七左衛門轉身坐回位置。
「他們圖什麼?」何克安隨意地問道:「朝鮮乃是大明藩屬,難不成他們還準備要另投日本?……也不對,朝鮮向來自詡為中華小朝,都不怎麼瞧得起日本,不至於要投過來。嗯,那麼他們這般巴巴地趕來,要圖什麼?」
「朝鮮此舉,要麼是圖大明永藩,要麼是圖齊國。」田川七左衛門低頭想了想,眼睛露出一絲瞭然的神色。
「……朝鮮要跟永王,或者跟齊國翻臉?」何克安愕然地看著田川七左衛門。
「若是對付齊國,恐怕幕府會有此意。」田川七左衛門說道:「聽說將軍對齊國操縱的走私貿易非常惱火,認為這些行為是對幕府威信的極大挑釁,更是間接破壞幕府頒布的《對外禁止令》。最近從江戶傳來的消息,幕府有意對薩摩、長洲兩藩實施特別管制,準備嚴厲打擊兩地的走私貿易。」
「日本也要跟齊國翻臉?」何克安被震驚到了,「那日本可是要跟齊國……開戰?」
「不是我們整個日本要跟齊國開戰。」田川七左衛門輕輕地說道:「……是德川氏。」
「……嗯?」何克安眨了眨眼睛。
「最起碼我們所在的平戶藩就不會參與可能發生的戰爭。」田川七左衛門笑著說道:「甚至,我們這位藩主還巴不得德川氏在齊國手裡吃個大虧。對於三十多年前,幕府強行關閉平戶商館,禁止對外貿易,並將唯一的對外貿易地轉移到長崎,藩主可是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田川七左衛門,鄭芝龍次子,鄭森胞弟,冠以妻家姓氏,又名田川次郎左衛門。1645年鄭芝龍派人把田川氏接到安平時,因為幕府的阻止,不得不將次子七左衛門留在了日本。
田川七左衛門長大後,便一直擔任鄭氏在日本的貿易代表,積極從事中日貿易。鄭芝龍敗逃至呂宋後,七左衛門便又不斷的從日本輸送人力(流浪武士)、物資供應呂宋,還開闢了日本至呂宋的海上貿易,極大地支持了鄭芝龍於呂宋地區的拓殖和發展。
五年前(1669年)鄭芝龍於龍州(今馬尼拉市)病故,鄭渡繼位呂宋國王。為了自保,鄭渡上表齊國,以為藩屬。這使得齊國商業勢力迅速侵入呂宋國內,並慢慢主導了呂宋的對外貿易。在這種情況下,七左衛門遂停止了與呂宋之間的貿易,轉而投向夷州的胞兄鄭森,成為他在日本主持貿易的重要負責人。
通過鄭森在福建和夷州的關係,並在平戶藩的默許下,七左衛門也在暗中做著走私貿易,在平戶城也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齊國要是跟幕府打起來,對我們夷州,對我們大明可有什麼影響?」何克安問道。
「幕府要是打贏了,齊國商業勢力自然會被逐出日本市場,而整個日本的對外貿易禁絕令,將會執行得更加嚴厲。說不定,我們正在進行的走私貿易,或許也會被平戶藩禁止。」
「那要是齊國打贏了呢?」
「齊國要是打贏了,那德川氏的威信將一落千丈,各地藩國必然會蠢蠢欲動。」七左衛門笑著說道:「屆時,整個日本的對外貿易禁令很有可能會有巨大的變化。」
「會有什麼變化?」
「要麼廢止禁令,要麼授予齊國獨家貿易壟斷權。」七左衛門將杯中的酒一飲而下,「無論何種情況,都將對夷州以及我們未來的貿易,帶來莫大的好處。你稍後收拾一下,明日離開平戶,返回夷州,將此間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知安平王(鄭森),請他早做準備。」
「是,二爺。」何克安恭敬地應諾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