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後路
1650年5月3日,滄州。
大清和碩敬謹親王愛新覺羅·尼堪(努爾哈赤之孫、褚英第三子)端坐在一張寬大的椅子上,目光梭巡著廳中二十餘位滿漢將領,神色凜然,不怒自威。
去年,隨同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征大同,討伐叛逆的姜瓖,在攻克了山西部分州縣,遂圍困大同數月,使城內食盡,「兵民飢餓,死亡殆盡,余兵無幾」。待10月底,守將楊振威等人斬殺姜瓖及其兄弟首級,獻城投降。
主帥阿濟格入城,恨城內兵民固守,下令屠城,除楊振威的官兵家屬外,「官吏兵民盡行誅之」,「隳其城睥睨五尺」,鄰近各府、縣等地區亦遭屠戮,史稱「大同之屠」。而尼堪作為定西大將軍,阿濟格麾下先鋒,率部更是殺人盈野,屠盡大同全城居民。
4月中旬,多爾袞下令大軍秘密集結,以尼堪為主帥,準備往攻山東、登萊,欲徹底消除這塊京畿之地的掣肘大患,覆滅明朝餘孽。
一周前,尼堪領六千八旗精兵入駐滄州,在此暫時休整,並等待後續兵馬匯集於此。兩日前,烏真哈超的三十餘門火炮隨同大量的後勤輜重抵達城中,使得整個滄州匯聚了三萬五千餘清軍,其中就包括組建不到兩年的火槍部隊和朝鮮提供的一千五百名鳥槍兵。
今日,尼堪升帳聚將,準備商議討論大軍下一步的行止。
「大帥,這有啥可議的。咱們奉攝政王之命,攻打山東、登萊的永初小朝廷。如今大軍齊集於此,自然一路平推過去就是。」貝子尚善開口說道:「咱們過德州,攻濟南,先將這座山東重鎮奪回來,然後掉頭向東,擊淄博、青州,一路殺到登州,捉了那個永初偽天子。如此,徹底解決這心腹大患!」
廳堂中的一些將領聞言,均點頭稱是。走德州,攻濟南,一路上都是平坦官道,有利於大軍通行和後勤輜重的補充。如今,我大清集北方數路精銳兵馬,可不就該以堂堂之陣,一路平推過去嘛。
尼堪面容沉靜,只是聽著眾人分說,
多羅貝勒拜音圖見尼堪對尚善的建議不發一言,情知不滿此策,隨即起身說道:「大帥,若是我軍攻濟南,偽明軍隊必然不敵。倘若對方棄城逃跑,然後一路退回登萊,憑藉堅城固守,恐怕會對我軍速戰,大為不利。以我之見,莫若直接走濱州利津,斜插至濰縣(今山東濰坊市),斷偽明濟南、淄博、青州之後路。然後驅大軍,以迅雷之勢,直撲登萊,搗其腹心,以盡全功。」
「大軍突襲偽明後路,自然是一個快捷的法子。但如此高速行軍,攻城火炮卻是不易攜帶。若是攻至登萊,遇到偽明據堅城而守,我等大軍豈不是只能頓兵於城下,並且還會遭到輜重後勤斷絕的風險?」尚善反駁道。
「打仗哪有不冒風險的?」拜音圖說道:「需知我大軍秘密集結,就是要打偽明一個出其不意。若是先攻濟南,再往東攻淄博、青州、濰縣,一路平推至登萊,焉知不會給對方留出足夠的時間聚集兵力並層層阻擊我軍?另外,軍中有十餘門輕便火炮,可用騾馬拖拽前行,即使遇到一兩座所謂堅城,也不是不能以此破城克之。」
「我覺得多羅貝勒的法子不錯,以精銳輕兵突襲敵後,直搗腹心,雖然有些冒險,但也不是做不到的事情。而且,如此快速突進,定然會打亂偽明的軍事部署,使其前後失據,難以兼顧。」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禮部尚書阿哈尼堪比較贊同拜音圖的建議。
「可若是據登萊的那個齊藩以舟船之利,趁我大軍襲掠登萊時,再斷我後路,絕我後勤補給,那該如何?」尚善說道。
「只要咱們動作夠快,迅速攻占登萊幾個重要城池,獲得所需補給,自然不怕他們再斷我後路。」拜音圖說道:「再者,我大軍完全可以分成兩部,以輕軍攻占濰縣後,直襲登萊腹心;另一路大軍在攻克濟南,然後一路往東攻擊前進,如此,必然讓偽明前後難以兼顧,或可不戰而潰敵軍!」
「……」
「我意已決,諸將都無須再論。」尼堪霍然起身,揮手制止了諸多將領的爭論,「端重親王博洛,你領大軍走德州,往聊城,佯若至河南、湖北之勢。趁濟南偽明守軍不備之機,迅速東向強攻濟南。破之後,不得停留延誤,迅疾往東再攻淄博、青州。」
「拜音圖,你領四千騎兵,經濱州利津,直撲濰縣,若能克城,自然為好。若無法攻破濰縣,則領騎兵封鎖濰河以東,不准任何消息傳回掖縣(今山東萊州市)。本帥自後親督火器營和炮營隨後跟進,以為後援。」
「此戰,諸將需同心戮力,不得懈怠,定要畢其功於一役。若有貽誤戰機,畏縮不前者,定斬不饒!」尼堪眼睛掃了一圈在座的滿漢八旗將領,「山東、登萊被偽明竊據數年,所據之民皆為逆賊,若往攻城池以武力抗之,皆可屠滅!」
——
5月8日,登萊,蓬萊縣。
碼頭邊停泊著大小船隻三十餘艘,一隊又一隊的明軍和難民在水手的指引下,正在不斷登船,準備例行前往朝鮮攻掠沿海城鎮,獲取登萊急需的糧秣物資。另外,船隊還要將攜帶的難民轉運至蝦夷地和東北沿海(外東北),為上述兩地開闢的數個據點補充人口。
十餘名永初朝廷的官員和將領站在碼頭上,一邊說著話,一邊眼睛瞄著那頭一臉不豫的齊國駐登萊最高統兵官李發德。
剛才,永初帝帶著幾名閣臣來到碼頭,看到李發德後,便與之聊了幾句。可是未及一刻鐘,永初帝突然拂袖離去,而且面帶不快之色。
眾人隔得比較遠,只是隱隱聽到閣老黃道周臨走時,有些不滿地說了一句,「貴藩薄情,難堪友邦擔當,有負萬千大明子民所盼」,然後也是一甩手,憤然離去。
所有人都不知道這齊藩軍將是如何惹惱了陛下和閣老,以至於面帶憤憤之色,徑直離去。可瞧著那個叫李發德的統兵官,也顯得有些憤怒的模樣,許多人都有些惴惴。難道,我們永初朝廷要與之齊藩生隙,會就此出什麼離心之事?
「俺們也是為他們著想,多準備一點後路,怎麼反倒以為俺們是要抽他們的根基,動搖他們在大明堅持抵抗的決心?」李發德憤憤地說道:「萬一,哪天建奴在戰場上得了勢,攻破了登萊,他們這麼許多人準備往哪裡跑?」
「福建、廣西好像還在奉大明的旗號。」賀雲鋒說道:「另外,濟州島也可以算是他們的地盤,距離登萊還更近一點。」
「福建是人家鄭芝龍的地盤,永初帝去了,說不定就成了傀儡一般的存在。」李發德搖頭說道:「廣西雖然大半還在明軍手裡,可面對大西軍和大順軍的攻勢下,未必還能堅持多久。濟州島,彈丸之地,若是沒了登萊的支持,說不定一個朝鮮就能將他們困死。」
「可他們認為蝦夷地太過偏僻,遼東太過苦寒,都非立足強基之地,更不要說作為以後反攻大陸,恢復大明的龍興之處。」
「可是,以俺來看,去年那般好的形勢下,大明都未能抓住機會,趁勢反攻,恢復河山。如今,江西的金聲恆、王得仁敗亡,廣東的李成棟身死,湖廣的何騰蛟被俘遇害,以及大同的姜瓖被屠滅,現在再看看,奉大明旗號的地方還剩下多少?」
「是呀,清軍若是騰出手來,說不定就集結大軍,再攻登萊。那時,我們還能打的退他們嗎?若是我們軍力被荷蘭人全都牽制在南洋,本土恐怕就抽不出多少力量來支援我們了。」
去年為了應對爆發的漢荷戰爭,齊國先後從登萊抽調了六個連的陸戰隊兵力和三個營的自救軍返回本土。如今,整個登萊地區和長山島上,一共才駐紮了兩個連的陸戰隊和一個連的炮兵,人數不到三百,再輔以武裝鄉兵五百多,只能應付一些中小規模的戰鬥。
適才,永初帝就在李發德面前指責齊國不顧大明危局,輕易撤回陸戰隊和火炮人員,以至於明軍缺乏必要的戰場統治力,去年預謀許久的北伐攻略,最終止步於濟南和濟寧。而且,也沒有對山西戰場形成有力的牽制,以至於姜瓖被殺,大同被屠,使得清軍在北方的壓力驟然一松。
另外,永初帝還對齊國如此不遺餘力的鼓動登萊向蝦夷地和遼東沿海遷移居民和開闢據點,頗有微詞。他認為,大明的根基在神州之上,不該耗費太多人力物力開闢海外據點。而且,這般做法,對整個登萊上下也會造成一個不好的感覺,那就是所有人都覺得,大明似乎堅持不了多長時間,所以才很急切的鋪設幾條後路。既然如此,那麼在面對建奴大舉入侵的時候,登萊軍民還會奮勇抗擊嗎?
作為大明的君王,永初帝表示,即使在大陸最後面臨敗亡之際,他也會追隨先帝崇禎,以身殉社稷。
「其實吧,我覺得永初帝考慮的挺有道理。」賀雲鋒說道:「面臨絕境之時,大明若無敢戰死戰的決心,即使逃到了蝦夷地,或者其他什麼地方,遲早也會敗落下去。」
「可本土給俺們的命令就是,儘量保住大明的永初政權,為保後路,還要在東北沿海,蝦夷地為他們占據更多的存身之地。……或許,這是為做最壞打算而安排。當然,人只要活著,才有一切可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