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乾隆,不愧是你啊

  嘉定城,邊和武氏養著的裁縫,正在給我莫大將軍裁量身圍,這是在為莫子布準備新婚禮服了。

  面對自己的人生大事,莫子布自然也不想馬虎,而且這是個非常好的把手下各勢力團聚一起,讓他們互相認識認識的機會。

  可是到了做禮服的時候,全員傻眼了,

  明代婚禮的禮服,男子一般是假借九品公服,但這玩意是綠色的,我莫大將軍不肯。

  他現在對綠色有點應激了,於是提出要求要用狀元郎的大紅袍,

  可是,莫陳兩家下南洋之前,實際上只是地方土豪,手裡根本沒有會做狀元服的裁縫。

  明鄭滅亡後倒是有些王府裁縫逃到南洋,可是很快就因為無用武之地而失去了傳承。

  此時可不像後世,在沒有那麼多需求的情況下,一個只會做官服、禮服的裁縫是不可能自己養活自己的,都得專門的機構來養。

  莫子布能勉強找到幾個會做曳撒的人才,都已經是偶然所得了,你還要找會做狀元郎衣服甚至鳳冠霞的,未免強人所難。

  不過消息傳開後,武士贊一臉得意跑了過來,帶著幾分優越感鄙視了我莫大將軍的出身後,貢獻出了能製作全套禮服的裁縫。

  你要問,為什麼他們會做這樣的官服、禮服,但歷史上越南的官袍,還跟戲台子上唱大戲的一樣?

  原因很簡單,自北宋起,因為安南割據者妄稱小中華,歷朝歷代的中原王朝就都不給安南賜服了。

  而你沒有賜服,還要穿的話,那就是非常嚴重的文化和禮儀以及外交事件了。

  那他們為什麼不關起門來悄悄穿呢,答案是安南王倒是想,但國內的世家豪門不干。

  儒家最重要的根基之一,甚至沒有之一,就是禮法,在儒家這邊,衣服亂穿,絕對是很嚴重的事件。

  你可以關起來門來稱孤道寡,但絕對不能把象徵著禮法的袍服,拿來無禮穿戴。

  於是,他們就只能在中原朝廷的官服上,做很多反著來的修改。

  以求改到跟中原的禮服有很大差別的同時,差別文不那麼大,然後用來自娛自樂,以示自有禮法。

  可是在這種成熟的體系上做這樣聽著就很頭大的修改,難度可想而知。

  能改的好看,那絕對是奇蹟,改得不好看,才是正常的。

  加上安南的人力、財力都不足,王朝開國時期都搞不好,時間一過就定型了,到了王朝中後期根本改不過來。

  就這樣一代傳一代,最後就是咱們見到的那種沐猴而冠的笑話級別禮服了。

  但又正因為如此,安南國內又必須要保有一定數量的範本,以供他們可以修改。

  所以在這個大陸上狀元禮服和鳳冠霞都已經只在江南地區,極小範圍內存在的時代,安南也還保有全套。

  是以,莫子布一邊在選布料,武士贊還一邊酸水直冒的說道:

  「三十年前,我也想這麼穿,然後被老父親一通臭罵,說咱們家這樣的南蠻子,就別做此想了。」

  莫子布聽的有點想笑,因為這套禮服,傳說是大腳馬皇后恩賞天下新人穿的,但僅限大明境內。

  余者連朝鮮這樣經常得賜服的國家都不允許,安南就更別想了,因此他們會做,但是不能穿。

  「心齋先生這麼想穿嗎?不如你現在娶個續弦,本將軍也賞你穿一回?」

  武士的髮妻死了七八年了,這傢伙一直沒有續弦,所以莫子布才這麼調侃。

  周圍的幾個侍女掩口而笑,武士氣得白眼一翻,「大將軍可不能賜服,就是安南王也不行,除非你能做中國大皇帝。」

  「哈哈哈哈!」莫子布大笑了起來,「好,等我翌日成了中國大皇帝,

  一定讓心齋先生穿一回狀元新郎禮服。」

  你乾脆說你要做玉皇大帝得了,殿中所有人都一陣無語,直接把這當成了莫子布的玩笑。

  好好來送裁縫,順便準備裝裝逼的武士,莫名其妙被調侃了一頓,氣得把頭一昂,鼻孔朝天,繼續擺他白衣傲王侯的譜去了。

  笑跑了武士這個礙事的,莫子布拿出了左典簿鄭慶寫回來的密信。

  「諸君,滿清使者林喬蔭將要到河仙,你們說說,我該用什麼,方能讓這位認識到我明香人與滿清的差別,使他心生嚮往。」

  右典簿吳含珠、禮曹參軍黎光憲、戶曹參軍吳從周等人更加有些覺得莫名其妙。

  不過他們雖然不知道莫大將軍為什麼要執著於這個,但還是快速思考了起來。

  黎光憲沉吟片刻後說道:「我大明自立國起,就沿襲兩宋與士大夫共天下之政策,對文人士子多有優待。

  然到了滿清,歷代帝王自有旗人可用,以八旗兵壓制天下,看似科舉文教與大明無二,但實是與旗人勛臣共天下,漢人士大夫所得,不過殘羹冷炙。

  大將軍若要使滿清使者看到明清之差距,當從這方面入手。」

  「不錯,黎參軍所言,正合我意。」莫子布拍手稱讚,隨後對劉知三說道:

  「知三,你們內司丞衙門(行政司馬)趕緊擬定教令,讓各地封臣、

  流、土及親民官,三月初一之前到達河仙,我要在河仙武定城,召開共和大會。」

  二月二十二,暹羅吞武里城,一片喜氣洋洋,據說大王鄭信,甚至在頭一天晚上激動的對著親近抹眼淚了。

  這事我莫大將軍可以證明,因為二月二十一,他收到了鄭信特意臨時送來的禮物,由此可見鄭信真的很激動。

  相比起歷史上鄭天賜利用先發優勢給他下爛藥,等到冊封下來,鄭信人都已經投胎了。

  這個時空,他確實可以這麼激動,因為這次求封,實在是太順利了。

  而且遙羅不比緬甸和安南。

  緬甸歷來都是游離於東方朝貢體系之外的,跟日本差不多,某些時候甚至是中原王朝的對手。

  安南則是只要求個冊封,然後就會關起門來做小中華的美夢,與中原朝廷的聯絡,也不多。

  唯有暹羅,自前阿瑜陀耶王朝開始,就跟中原聯繫特別緊密。

  暹羅上下,非常依賴從廣州運來的鐵器、瓷器、布帛、藥材等等。

  同時,暹羅的象牙、蘇木、蔗糖、鱷魚皮,大米,都需要銷往中國。

  特別是暹羅的大米,到如今已經是廣東、福建兩省最重要的糧食來源之尤其福建,由於江浙等省快速資本主義化,桑田遠多於稻田,自己糧食都不太夠吃,很少能運米到福建。

  暹羅大米就是閩省糧食最重要的來源,很可能沒有之一。

  自雍正時期起,只要從暹羅來的大米商船如果推遲十天以上,福州、泉州的米價就要大漲。

  這也是滿清政府對閩粵兩省人下南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原因之一。

  他們需要這兩省的百姓下南洋種田,然後把大米不停地往大陸運,以達到平抑米價的目的。

  史載清廷眼中的暹羅,乃是「地饒沃,產米尤多,價值亦賤,每石不過二三錢。

  然閩省,豐年亦要一兩二三錢,一遇旱澇,動輒每石米一兩八九錢。』

  有了這麼大的差價和如此迫切的需要,自康熙中後期起,清廷就不斷出台規定,從帶米回國商船不收米豆稅,到全船減免部分稅收。

  甚至到了災年,運米兩千石以上回國者,可以奏請賞給職銜頂帶的地步。這大大激發了商人們的熱情。

  此時暹羅年產大米約一千八百萬石,出口大約六十到一百萬石。

  僅閩省一地,每年最多進口四十萬石以上,至少時,每年也有十五到二十萬石左右。

  而有了這麼密切的經濟聯繫,雙方其他方面的聯繫,也順理成章的更加緊密了。

  可以說,在南洋,最把滿清所代表的中央王朝當成大腿的,也最聽話的,就是暹羅了。

  所以別看好多遙羅人覺得鄭信連納真都不能算,但有了滿清的背書,他屁股底下的位置,就會穩當許多。

  二月二十三,黃道吉日。

  滿清冊封使者,軍機處行走,理藩院侍郎章佳.慶桂,在吞武里城外的金佛寺,正式冊封鄭信為遙羅國王。

  鄭信擺香案,率百官跪坐,獨向北而拜,慶桂在其身右側少前,宣讀詔書,制曰:

  我國誕膺天命,統御萬方,聲教覃敷,遐邇率服。

  暹羅國地隔重洋,向修職貢,自遭緬亂,人民土地悉就摧殘,實堪憫側!

  攝國事長鄭昭,用能保其土宇,輯和人民,闔國臣庶,共所推戴。

  用是特頒朝命,封爾鄭昭為暹羅國王,錫之浩印,尚其恪修職事,慎守藩封,撫輯番民,以副朕懷柔海邦之至意。

  鄭信得制命浩封,再次向北而拜,感激涕零。

  這次冊封,除了制命他為遙羅國王以外,還封鄭信母親洛央為貞惠撫德王太后。

  賞鄭信蟒緞、錦緞各二,閃緞、片金緞各一,絲緞四,玉器、瑪瑙各一,松花石硯二,琺瑯器十有三,瓷器百有四。

  准許遙羅國每年木蘭秋狩時入貢,遙羅王的王室船隊,可直入廣州埠交易,無需跟歐洲西番那樣經過繁瑣的手續報關,商稅方面,亦有優待。

  「媽的,滿清果然沒安好心。」正準備去河仙的黃真,沒有混在鄭信的遙羅臣屬之中,而是在外面觀禮。

  當看到最後一條優惠之後,他立刻在心中破口大罵,然後急匆匆往河仙趕去。

  因為這最後一條,基本跟莫子布想控制一個十三行的條件相差不大。聽,也不是,大約相當於六成吧。

  而十三行的盤子就這麼大,給了暹羅吃了這麼大一口,勢必就不會給河仙也來這麼一大口了。

  這是想幹什麼?挑撥翁婿關係,引起鄭莫兩家互相爭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