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怎麼扯到造反上去了?」連祈年忍無可忍,終於收起了面上的小心,正色道:「朝廷命穎川侯準備北伐,特許他以揚州鎮轄地的夏秋兩賦養兵,可自行任命官吏,此乃是非常之時的非常之舉。實在是,朝廷剛剛重建,國庫已然空虛,需要花的地方實在太多,比如安置南下的官員,賑濟流民,再拿不出多少軍餉了,只能讓揚州鎮自找自吃。其他三鎮,高傑、劉澤清、黃得功也是如此。」
「只不過,高、黃、劉三鎮直接派出官員管理地方,而穎川侯則開了一個考試向招募讀書人做官,也算是對我等讀書種子的看顧。怎麼到周兄口中,卻成造反了?」
連祈年繼續道:「難不成穎川侯真要派出軍漢,以刀子管理地方,周兄才覺得正常?」
見先前還自己目前非常謙恭的連祈年聲音大起來,周仲英心中不快,道:「那是孫元自己手下沒有人才替他管理地方,這才想著收買我等讀書人替他賣命。這打仗得靠軍漢,和施政卻非讀書人不可。」
他冷笑道:「高、劉、黃三鎮怎麼不招募讀書人了,那是他們僅僅滿足於做一鎮總兵官而已。由此可見,孫太初其志不小啊!闖賊進北京之後也招以前的朝廷官員做官,據說,建奴如今在北方也開科取士。」
見周仲英越說越離譜,連祈年也不好同他深入交談下去,說到底他現在已經完全從一個秀才蛻變成商賈,眼睛裡只有好處,對於政治毫無興趣:「算了,不論此事,不論此事。你我同學好不容易聚一次,若為這事鬧得臉紅不值當,吃酒,吃酒。」
兩人經過這一番爭執,氣氛有些尷尬。
又吃了幾杯酒,周仲英突然問:「孫太初這個科舉究竟是怎麼弄的,什麼時候開考?」
冷不防被他問上這麼一句,連祈年一愣:「怎麼,周兄也有興趣?」
周仲英搖頭,凜然道:「我怎麼可能去考,做這種亂臣賊子的官,也就是好奇而已。」
連祈年道:「是是是,周兄的氣節,我是非常佩服的。事情是這樣,揚州鎮現在不是管轄著泰州、泰興、靖江、通州、如皋、海門、崇明沙所,兩州四縣一所嗎?朝廷准許他自行任命官吏,又將以前的所有官員都撤走了。正如周兄剛才所說,打仗靠的是武人,可施政卻不得不依靠我等讀書種子。所以,穎川侯就舉辦了這麼一場考試,說是準備錄取一批官員,一旦考上,立即就能授官。這次考試,只針對揚州鎮轄內的讀書人,只要秀才功名以上之人就能參加。」
「哦,考試什麼科目,主考官是誰,又有什麼規矩?」周仲英不動聲色地問。
連祈年道:「主考官倒不是朝廷官員,甚至不在籍,而是揚州鎮請來的宿儒瞿式耜瞿起田。」
「這人我好象聽說過。」周仲英點點頭。
瞿式耜說他是大儒也算得上,他本是常熟人氏,乃東林領袖錢謙益的學生,於萬曆十八年中的進士。第二年,出任江西吉安府永豐縣知縣。崇禎元年的時候任戶科給事中,後來因為牽涉進錢謙益和溫體仁的政治鬥爭,被削職回家。
此人多年前就中了進士,有是言官清流出身,聲望極高,說他是士林楷模也不為過。這次能夠做孫元的主考官,倒是叫人心服。畢竟,以他的資歷,若不是當年觸怒了溫體仁,說不定早已經混到部院大臣了。
連祈年繼續道:「主考官是瞿起田,監試官則是孫元的得力臂膀,揚州鎮參將黃佑。此人倒是不凡,原來是真定的舉人,後來入了盧象升的幕,盧建斗殉國之後,又跟了孫元。可以說,寧鄉軍有今天的規模,同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孫元既然派他做監試官,可見對這場考試的重視。」
「說說科目。」周仲英開始不耐煩起來,借著酒意打斷連祈年的話。
「還能怎麼樣,不外是《四書》《五經》八股時文。」連祈年回答說:「不過,同正式的鄉試、會試不同,這次考試只一場,考兩天三夜,一場分勝負。」
「只考一場,如何能考得完」周仲英大驚。
連祈年:「已經出了公告了,難道周兄還不知道?」
「我最近身染小恙,已經有些日子沒出門了。」
連祈年:「是這樣,這次考試,有兩道《四書》題,一道《五經》,都是小題,不用寫大結。」
「恩恩。」周仲英不住點頭。
連祈年接著說道:「另外,還有兩道策問,試帖詩就不用寫了。」
「兩天三夜,兩道《四書》文一道《五經》兩道策問,確實有些緊。」周仲英大為不滿:「只怕等到考完,許多人都還沒有做完卷子,孫元這不是故意同我的等讀書人為難嗎?」
「是有點緊啊!」連祈年也附和他的話。
周仲英:「判卷卷又是什麼規矩,難不成弄得和正式科舉考試一樣還得謄錄、糊名,然後由房師薦卷,主考官排名次?」
「周兄還說對了,還真是這個規矩。」連祈年點頭:「謄錄、糊名是必須的。不過,揚州鎮可沒請不了那麼多房師,就算勉強請來,士子們也未必心服。所以,就不設房師了,所有的卷子都由瞿起田一人批改圈紅,也就是說,誰中誰不中,就他一人說了算。」
「果然如此,一個藩鎮開什麼科取什麼士,最後還不是要成一場鬧劇。」周仲英大聲冷笑起來,口中挖苦道:「我想起來這個瞿起田是誰了,他不是錢牧齋的學生嗎?錢牧齋什麼人難道你還不知道,禽獸也。前番他上了一本什麼《愚臣報國心長等事》的奏疏,替閹黨翻案,為阮大鋮這個奸佞小人張目。原本想討好馬士英,求富貴榮華。如今可好,不但臭名遠揚,卻依舊沒有東山再起重新做官。如今上有聖明天子,下有東南諸君,豈容得這等小人猖狂。」
「瞿起田是錢謙益這個老狗的門生,物以類聚,還能是好人?他做主考官,咱們東南君子怎肯去考,難不成將來還要叫他一聲恩師?」
「是是是,周兄說得有理。」連祈年無奈,只得違心附和,又苦笑道:「東南諸君子自然不會去參加這場考試的,就算要參加,也要參加今年恩科春闈考個進士。不過……」
「不過什麼?」周仲英嚴厲地看了他一眼。
將連祈年看得縮了縮頭。
連祈年道:「不過,揚州鎮這次考試本就不是正經的科舉,就算取了也不是在籍朝廷命官。人家是連秀才也要的,只要中了,就實授官職。對一般秀才來說,不用經過鄉試、會試和殿試三關,就能直接作官,也是一個好機會,想來去參加的人應該不少吧?」
「笑話了,真當我揚州府的書生都沒有骨氣了嗎?」周仲英怒道:「再說,孫元的地盤才多大點,兩州也就兩個知州、同知、判官各四人,五縣也就五個知縣、五個縣丞,孫元這是扔區區幾根骨頭出來,就以為能夠收買讀書種子嗎?」
「不是不是這樣的。」連祈年連連擺頭。
「怎麼,連兄還要替孫賊說好話嗎?」周仲英問。
「不是,我是說周兄說只有區區幾個官位沒說對。」連祈年道:「周兄難道還不知道,穎川侯這次錄取的官員數量很大嗎?」
「怎麼說?」周仲英忍不住問。
連祈年回答道:「愚兄好歹和寧鄉軍相關人等都有接觸,也聽說過這次考試的實情。聽孫元說,他轄下的州縣的正印官依舊由他任命,但下面屬官卻都從考生中錄取。」
「原來是只取屬官啊,這不是更沒意思了。」
不等周仲英繼續罵下去,連祈年接著道:「穎川侯這次的考試是打算改革一下我朝的任官制度,反正也不是正經科舉,試試也是無妨。是這樣,比如一個縣,一般來說,只設一個知縣,一個縣丞和一個主薄。其中,知縣是命官,必須是進士出身,而縣丞則至少有舉人功名,主薄則不入流。孫元改革後則設兩個縣丞,不設主薄,也不設吏。將六房都用來安置官員,也就是說,一個縣,除了知縣,下面的六房主管也是朝廷在籍官員,分別掌管禮、吏、兵、工、戶、刑六政。六房除一個主管之外,各房還設有兩個副手,也算是在籍官員。如此一來,一個縣衙有知縣一人,縣丞兩人,六房主官六人,副手十二人,一共二十一個官。孫元的轄地頗大,這次看模樣要錄取一百多個官員。」
「這麼多?」周仲英吃了一驚。
「是有這麼多,孫元這麼做是將官府中的吏徹底廢除,換上官。按照他的說話,叫什麼公務什麼……」連祈年摸著鬍鬚想了想:「對,是公務員。」
「兒戲,兒戲!」周仲英:「祖宗之法他也敢改,朝廷難道就不管了?」
「管,管得過來嗎?」連祈年一笑,如今的天子都是孫侯爺帶著軍隊直接推上皇位的。孫元可以說是皇帝一等一個親信大臣,又手握重兵,朝廷敢管嗎:「而且,孫太初將這事上了摺子稟告朝廷,馬瑤草二話不說就擬了票,司禮監掌印太監盧九德批紅同意。弘光天子還特批說,揚州鎮這批錄取的官員都要登記在冊。如此一來,只要考中,立即就是朝廷承認的在籍官員了。」
「啊,只要中了就是官,還得到朝廷承認?」周仲英瞠目結舌。
「怎麼不承認,反正這些人都是在孫元的地盤上做官,又不用朝廷安置,何樂而不為。史憲之已經被馬瑤草趕到揚州了,如今馬相權傾朝野,他點頭的事,誰能反對?」連祈年又道:「不過,周兄剛才說得對,只怕我府正直君子不會去考的,到時候考場中說不準要唱空城計了。」
「應該如此,哈哈,如果那樣倒是大快人心。」周仲英哈哈大笑起來。
「其實吧,我覺得這倒是周兄的一次好機會。」連祈年小心地說。
周仲英面色大變:「連兄你這是羞辱我嗎?」
「不不不,說笑說笑了。」連祈年連連道歉:「我只是覺得以周兄弟道德文章,如果去考,那是絕對能中的。你想啊,這次根本就沒幾個人去考,而且有錄取那麼多官員,這簡直就是送到手上的官帽子呀。如果愚兄不是因為手頭的生意丟不下,還真有點動心了。」
周仲英只是冷笑,一副孤高之士的模樣。
可連祈年接下的話卻叫他身子一顫,筷子都掉到地上了。
連祈年說:「據說,穎川侯準備大幅度提升治下官的俸祿。周兄你大約也知道,我朝太祖本是淮右布衣出身,最是明白百姓的疾苦。所以,我大明開國之後,官員的俸祿定得極低。比如一縣之縣尊,一個月的俸祿銀子也不過二三兩,一年下來三十兩齣頭。」
「這三十來兩銀子,若是單純用來吃飯也是夠的。不過,一縣之縣令除非整日呆在衙門裡,否則,只要一出門就得花錢。比如車馬費,接待上司和同窗、同鄉,辦理公務,一年下來卻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而且,最要緊的是,我朝每縣只設一名知縣和一名縣丞,各房師爺、衙役卻不在財政支出的範圍之類。而這一切,都得知縣自己解決,也就是說,衙門裡的相干吏員都是知縣自己聘請的。說難聽點,就算是緝捕一個盜賊的經費,都要知縣自掏腰包。」
「這麼多項支出,單靠知縣每年三十兩銀子的俸祿顯然是不夠的。所以,各地方官員就回想其他法子向民間伸手。而上頭也知道下邊的具體情況,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此一來,一縣的縣尊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想辦法弄錢維持衙門運轉就成為一種不成文的規矩。遇到貪婪些的官員,上下其手,中飽私囊,別人也沒有辦法,甚至容忍。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大概就這麼出來的。這還是不貪的官員,遇到貪墨之徒,地皮都要被剝去三尺,百姓的困苦可想而知。」
「穎川侯嚴令各地衙門除了夏秋兩賦和一應賦稅之外,不許向民間加派加征一文,也算是個不錯的善政。」
「不過,各地衙門的相應開銷怎麼辦?」連祈年道:「所以,穎川侯就將官吏合在一起,大幅度增加他們的俸祿用來養廉。至於衙門裡的各項開支,則每年由鎮中做出一個預算,實報實銷。知道如今一縣的縣令每年俸祿是多少嗎?」
他笑著伸出三根手指:「知縣每年三百兩。」
「兩個縣丞,每年兩百兩。」
「各房主官,一百五十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