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會擴軍,實際上,我也不贊成這一點。」傅山倒是挺欣賞葉赫拉那?興泰的,雖然說他是個建州人,可在戰場上他所立的功勞已經獲取了整個揚州鎮的信任。而且,孫元又有意將他樹為統一戰線的標杆。最重要的是,這個興泰已經完全接受了孫元和自己弄出來的那一套理論,發自內心地變成一個漢民族主義者。若不是事務需要,這小子早就蓄起頭髮了。
而且這人善思好問,叫人美美地過足了好為人師的癮頭。
傅山:「其實,你大約也看出來了,我軍走的是精兵路線。穎川侯的練兵之法雖然花不了多少錢,一旦戰爭時期,只需兩三個月,可以源源不斷地將合格士兵送上前線。不像以前,一個能打仗的士兵,尤其是騎兵和弓兵,沒有三五年練不出來。」
興泰:「確實是。」
傅山:「可是,穎川侯的兵訓練起來容易,可日常的的維持卻極其昂貴,鎧甲、訓練時的消耗,吃穿,都是天下一等一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咱們的軍隊都是一群貴族少爺,而其他部隊就是叫花子。養一個普通寧鄉軍士兵,足夠養普通士兵六人。如今,我揚州鎮有陸軍兩萬,海軍更多。海軍且不論,兩萬陸軍,光輔兵和民夫就需要十萬人。這次揚州大戰,整個揚州鎮的軍民都動了起來。如果再擴軍,只怕軍鎮承受不了這個負擔。」
「因此,穎川侯的意思大約是主力且保持兩萬人馬規模,再輔以山東軍和秦軍,三鎮兵馬加一起,十幾萬人的規模足夠北伐了。你也不用擔心,兵貴精不貴多。仔細想想,其實你們八旗能戰之兵也不是太多,在以前,精銳白甲就更少了。」
「依我看來,拋開建奴不計。只要有個六七千一等一的精銳,就足夠橫掃天下了。就歷史上來看,唐太宗李世民打天下時的黑甲軍也才幾千人嘛!」
興泰:「青主先生唐太宗的黑甲騎兵雖然才幾千,可以每騎配馬弁一人,輔兵兩員,秦王府的兵也有好幾萬。」
傅山也不同他爭執,微笑道:「興泰,我知道你擔心殘破的北方養活不了那麼多人馬。如果再來一個災害,說不定又會有流民做亂,咱們這點人馬四處滅火,疲於奔命。」
興泰:「正有此擔心,就連建奴都快在北京呆不下去了,咱們去了北方,不也維持不了?」
「不用擔心,你的顧慮不會成為現實。」傅山淡淡地說。
興泰若有所思:「是不是先生覺得這兩年氣候漸漸地好起來了,像以往的水旱蝗災會越來越少?」
「這只是其一。」雖然不知道什麼是小冰河期,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到清朝初年,小冰河期的威力逐漸降低,北方慢慢地風調雨順起來,這才有了後來的康、乾盛世。明朝崇禎皇帝也是倒霉,沒能夠多支撐幾十年,但傅山已經明顯地感覺到了這一點:「其二是……」
他滿是雨水的面上露出了詭異的笑容。
興泰:「還請教先生。」
傅山淡淡道:「其二是,北方的人口已經死得差不多了,如果沒想錯,現在北方幾省的人口大約只剩崇禎初年的三成。就算遇到大災荒,也不會有大多流民因為沒有生計四處流躥做亂。而且,因為人口銳減,就算要賑濟,也花不了多少錢。而且,因為人口不足,很多下縣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可以合併到其他縣去,這無形中也能減少一半以上的行政開支。況且,我揚州鎮還有海貿之利支撐。只需過得幾年,這道難關就熬過去了。」
「就因為人口死光了,所有……所以……依先生的意思,百姓死亡超過七成倒成了一件好事?」興泰有些接受不了,開始結巴。
「對啊,大大的好處。」傅山不屑地回答道:「腐儒們那一套仁義理論,某卻是不以為然的,某看問題只會看其中的實質。其實,大明朝的問題,就是人地矛盾和大量閒置人口沒有出路的問題。就算沒有天災,就算崇禎年風調雨順,也不過是緩上一口氣。最多再過上幾十年,就算是好年景,這個國家也會迎來一場大動盪的。」
他騎著馬,一邊和興泰緩緩而行,一邊堪堪而談:「我這幾年沒事就讀書,在軍中,四書五經有沒有什麼用處,就一味讀史。讀得多了,倒有些心得。只可惜啊,這些心得卻不能同其他人講。你是建奴出身,建州人最講實在,也沒有那麼多理法約束,今日機會難得,倒是想和你探討探討。」
興泰:「後生何德何能,敢與先生討論學問。」
「聽聽也好,就算說錯了也沒有什麼打緊。」傅山繼續說道:「讀了這幾年的史書,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每個王朝的末年其實都是人口的的最頂峰,比如東漢的首都洛陽,當時城中就有十多萬人口,宋朝靖康年,首都開封更是有驚人的百萬人口。這是在城市,在農村,其實問題更嚴重。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土地大量兼併,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活路。因為土地是有限的,土地所能養活的人口也是有限的。一旦超過了土地所能養活的人口的上限,就算出現巨大的動盪。無論是瘟疫、戰爭還是饑荒。直到這場動盪將絕大多數人口消滅掉,消滅到土地能夠養活時,這場動盪才會停息。」
「而土地所能養活的人口上限,卻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比如,天下土地有多少畝,產量多少,夠多少人吃一年,都有定數。比如在南方,中等水田畝產米一石二斗。一石大概是一百斤,一口人一天吃一斤米,一年就是三石。一個三口之家,要想活下去,需要十畝地。在北方土地產量不高的地方,甚至需要二十畝。」
傅山越說越來勁:「結合官方所記錄的田畝數,就可以得出能夠養活多少人口。比如兩漢和南北朝,人口的上限是三千到四千萬之間。超過這個數字,就會有大饑荒。到三國時,因為戰爭減少到一千萬,這才有了三國歸晉的往事。」
「我大明朝在張居正實行一條鞭的時候釐清過田畝數,當然,這個數字也不準確。但大概算了一下,大約只能養活八千到九千萬人口。再多,就會有大麻煩了。」
「知道崇禎年的人口是多少嗎?」傅山故意問興泰。
興泰:「在下哪裡知道?」
傅山伸出兩根手指:「據我手頭所掌握的數字和推測,應該在兩億左右。實際上,隆慶萬曆年間官府的數字就已經過億了。」
「啊,這麼多?」興泰忍不住抽了一口冷氣,頭皮都麻了。他早在遼東的時候就知道明朝人多地廣,卻不想卻多成這樣。整個八旗才多少人,難怪入關之後,清軍因為人少,不得不大量武裝漢軍,以漢制漢。實在是人太少了,死一個少一個,如果凡戰都派建州軍,終有一天會耗光的。
傅山:「如今,突然多了一倍的人口,地里已經養活不了那麼多人。最要命的是,這多出的人口都是青壯。都要成家立業,都不甘心餓肚皮,偏偏朝廷根本提供不了這麼多活路,甚至為了節約開支,還裁撤掉各地的驛路,致使大量驛卒成為盜賊,終於釀成大禍。」
「如今卻好了,經過十多年的戰亂,北方的人口十存二三,就算有天災,百姓也不至於吃不飽飯。」傅山突然難得地長嘆一聲:「這就是天道啊,天道無情,人為芻狗。人一多,活不下去時,老天爺就會先滅掉一半的人再說。」
這已經是剝開表象,赤裸裸地將真相亮給人看了,興泰心中的震撼難以言表。他抬頭看了看天空,看了看漫天如箭如矢一般射下來,直欲殺人的雨水,突然有一絲畏懼:「天道從來都是如此殘酷,不過還好,天道選擇了侯爺。」
「是的,穎川侯軍旗尚黑,黑是水德。為今之世,火德已衰,水德當興。這也是當初皇太極取國號為清的意思,不過,這水德之說,只怕要著落到寧鄉軍著落到穎川侯頭上了。」
說到這裡,興泰激動得渾身顫抖,感覺真理在握,心志堅如精鋼。
說著話,兩人已經到了距離多鐸老營二里地的位置,就看到孫元和一群手下策馬立在一個小崗子上,揚著鞭子對著清軍大營指指點點。
實際上,敵人的營盤並不大,不像如今的寧鄉軍、秦軍和廬鳳軍,聯營百里,組成一個大包圍圈,牢牢地將敵人鎖在垓心。
多鐸在組織了十幾場或大或小的突圍戰,結果都被一一擊潰之後,也死了心,將部隊龜縮在白羊山以西的大黃莊和小黃莊這個彈丸之地。
他們的營寨已經將兩個莊子連在了一起,兩個莊子靠得非常近,這么小的地方一下子塞進去三萬多人,又缺衣少食可想清營會擠成什麼模樣,亂成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