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3章 秦教官的餿主意

  江北,淮安、揚州戰場打得如火如荼,打得屍山血海。

  但此刻在南京大勝關戰場,卻顯得異常的平靜。

  建奴阿濟格大軍拿下九江、安慶府之後,一刻也不停歇,又順當地攻克太平府。如今,他們的前鋒也推進到了採石,朝發夕可至大勝關。

  還好,鄭家的鎮海軍有水運的便捷,搶先一步占據了大勝關這個戰略要點,主力戰兵加上民夫、輔兵,達驚人的三萬之巨。這已經是江南地區的第一大軍事力量了,又了地利之便,就不得叫讓清軍謹慎起來。

  阿濟格大軍自去年從北京出發進攻陝西李自成以來,所向披靡,打得極順,部隊上下洋溢著驕橫之氣。不過,他在驕狂,卻也不是一個笨蛋。知道這道關口不是那麼好拿下的,這也是南京唯一的屏障,若是丟了,弘光政權的留都將無險可守。既然弘光小兒不肯離開南京,必然會下死命令給大勝關守軍,讓他們堅守,如此一來,這一仗要想取勝,就不得不耐心加上小心。

  所以,阿濟格一反先前秋風掃落葉的攻擊態勢,讓部隊慢下來,只派小股斥候前往偵察。後續主力則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地慢慢推進。

  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是,攻打大勝關這種隘口和要點,需要火炮配合。

  當塗、蕪湖地區水網密布,擺明朝糟糕的財政所賜,這一帶的道路橋樑已經幾十年沒有維修過。當阿濟格行軍的時候,明明輿圖上有一座橋樑的,可一走到跟前,卻只能看到滔滔河水。沒辦法,只能停下來搭建橋樑。

  步兵和騎兵為了推進速度,或許可以涉水而過,但大炮不成。吳三桂的漢軍……這群混蛋,打仗不成,走路也不成。至於尚可喜的火器營,那些大炮,移動起來非常麻煩,非常的慢,沒有火炮,要想拿下大勝關……靠步兵鬼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價。聽人說,鎮海軍是福建鄭芝龍的精銳,也算是明軍中的強藩,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阿濟格也不急,反正我大清兵強馬壯,那下南京,活捉弘光小兒不過是時間問題,說不好大勝關就是滅亡明朝的最後一戰。為山九仞,也不急於一時。

  他卻不知道,自己這一謹慎的態度正中了鄭森的下懷。鎮海軍雖然經過寧鄉軍教官團的嚴格訓練,是一個小號的寧鄉軍,可戰鬥力卻無法同寧鄉軍相比。這時候貿然出擊,定然不是阿濟格的對手。

  若是鎮海軍有個閃失,自己這一年來所花的心血全部白費不說,南京也將處於清軍的直接攻擊之下。而且,在此之前,孫元已經和他推敲過這一戰將如何打。

  按照孫元的計劃,鄭家新軍先牢牢將大勝關守住,拖住安濟格大軍。等到寧鄉軍解決了江北之敵以後,再過江參戰。如果大勝關實在困難,揚州鎮水師也會逆流而上支援。

  反正一句話:以守待變,以拖待變。

  野戰或許不成,但守住大勝關少年鄭成功還是很有信心的。他的信心來自經過教官團訓練的精銳士卒,來自揚州鎮支援他的大量新式槍炮,尤其是那二十門啥拿破倫八鎊青銅炮。

  這玩意兒簡直就是軍國利器,尤其是裝上榴霰彈,一個齊發,覆蓋幾里地方圓的戰場當不在話下。往城牆上一放,敵人若是排著密集陣型過來,那就熱鬧了。

  當然,大約也是因為這種火炮的威力實在太大,日常的維護也非常麻煩。其中很多零件都需要經常更換,而這些東西也只有揚州鎮能製作出來。比如絲杆,若是自己弄也能夠生產,不過,用不幾次就會壞掉,怎麼也比不上揚州鎮出品堅固耐用。

  定下了堅守的戰略之後,鄭森很自然地知會了自己的兩個頂頭上司,大學士王鐸和上江總督朱大典。

  朱大典自從被王閣老用金瓜錘打成腦震盪之後,一直無發視事,如今還呆在南京城裡養傷。不過,對於前線,他還是很關心了。鎮海軍這邊同他也是通暢的聯絡渠道。加上大勝關距離南京也沒幾步路,老朱每日都能接到最新戰報。

  朱總督是個打老了仗的人,也知道野戰鎮海軍不是建奴的對手,對於鄭森的固守戰略非常贊同。

  可是,這事在王鐸這裡卻沒能通過,他想主動出擊。

  ……

  「王閣老這次真是出了奇了。」大勝關前,少年鄭成功的中軍大帳中,一向嚴肅的寧鄉軍教官團團長秦易難得地同鄭森開起了玩笑:「閣老自誓師以來,慷慨激揚大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駕駛。可真上了戰場,王學士卻一再叮囑咱們務必謹慎,需做到萬無一失才好,不可輕車冒進,損了士氣。又說,鎮海軍可是留都唯一可用之兵,若有個三長兩短,南京如何?可如今卻一反常態地督促咱們出兵,於奴酋阿濟格決戰。他能有如此勇氣,真叫人敬佩啊!相比之下,指揮卻顯得舉棋不定,未免給人暮氣沉沉之感,不像是少年英傑。若我是少將軍,定會出陣殺敵,為國效力,馬革裹屍。」

  鄭森沒想到秦易居然調侃起自己,苦笑道:「秦教官休要埋汰,死於沙場固所願也,卻不能無謂地犧牲。鄭森以身殉國不要緊,可若是因為鹵莽出擊,丟了大勝關,以至留都淪陷,就算是死了,也不能瞑目。當然,我也知道軍中士氣正盛,將士們這些天都在積極請戰,可打仗這種事情,卻不是能夠憑著一腔子熱血就成的,其中需要考量的東西實在太多。」

  秦易收起笑容,看了看已經成長起來的少年將軍,點點頭:「確實,一場大戰,敵我雙方都調動手頭所能調動的一切力量,在戰時,彼此都想在局部占有勢和量的優勢。簡單來說,在局部戰場,力量必須強過敵軍才能決戰。孫武子兵法上不是說過,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運用的原則是: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鄭成功附和道:「確實,這一戰江南江北可不止又大勝關這個戰場,穎川侯當出與我見面的時候就已經將整個計劃與我說得明白,他這次是要全殲建奴於江淮,一舉剪除困擾我大明幾十年的建奴之患,而不僅僅是守住留都。如今,寧鄉軍的主戰場在揚州,等到消滅多鐸之後才會南下加入南京戰場。在江北,孫太初集淮安、廬鳳、寧鄉、高傑四軍圍攻多鐸,已形成局面優勢。而大勝關這邊,我鎮海軍不過兩三萬人,而阿濟格則有八萬。且建奴來勢洶洶,現在出擊,實為不智。王閣老的提議,我是不會同意的。」

  這個時候,立在一邊的施琅忍不住道:「少將軍和秦教官說得是,我就不明白了王學士連這都看不明白。這老頭剛到大勝關的時候,一看到建奴的斥候就嚇得白了張臉子,不住提醒咱們守好城寨,不要冒進,現在怎麼突然催促我們出兵了,直叫人看不明白。」

  秦易苦笑:「有什麼看不明白的,這事其實很簡單。王學士之所以突然如此激進,還不是因為朱總督同意我軍固守待援的方針。王閣老同朱總督不睦,凡是朱總督同意的,不問情由,他總是要反對的。」

  「啊!」施琅好象明白了什麼,氣惱地一拍額頭:「原來是這樣,秦教官這一句話,真是撥開雲霧見青天。咱們大明朝的大老爺們,遇到事還真是只問屁股,至於國事如何,卻也不放在心上。一支軍隊,來了兩個督師,咱們夾在中間還真是不好做人。」

  鄭成功也搖了搖頭:「王閣老畢竟是督師,他有親自坐鎮大勝關,若王學士一心要我等出陣,此事倒是麻煩。我倒是可以向王閣老痛陳其中厲害,可是……」

  少年鄭成功畢竟是個年輕人,同他父親不同,為人非常正直,對於上司的命令,一般都是不折不扣地執行,讓他去同王鐸頂牛,確實有些為難他。

  其實,在弘光朝,武人也不將朝廷放在眼中。如果王鐸去江北督師,在大軍頭的眼中也是個屁股。問題,鄭少將軍從小讀書,後來又拜在錢牧齋門下。老錢的權變機巧鄭森沒有學到一分,到是將東林的迂腐學到了十分。

  秦易想了想,提議:「要不咱們派快馬去將朱總督接到大勝關來,水路行得快,也就一日工夫。是戰是守,讓兩個督師去扯。最後就算是朱總督理論不贏王閣老,兩位大人要分出勝負,也都幾日光景,也能為咱們爭取些時間。」

  鄭成功眼睛猛地一亮,顯然是已經心動了,口中卻是猶豫:「王閣老和朱總督湊一塊,真的好嗎……」

  施琅卻擊節叫好:「這個主意好,我立即調一支快船去南京,放心好了,一日一夜定然能打個來回。但問題是,朱總督上次被王閣老用金瓜擊傷之後,不知道傷勢可已經好得完全?」

  秦易道:「施琅你只管去接朱大典好了,只需同他說王學士一聽說朱總督建議固守之後,立即下死命令讓鎮海軍出擊。我料定,朱總督只要聽到這句話,立即就會過來帶兵。」

  施琅一呆:「就這麼簡單。」

  鄭森撲哧一笑:「這個法子好……咱們大明朝的袞袞諸公啊……」說著話,又開始不住搖頭。

  是啊,這兩人已結下深仇,能夠讓對方不痛快的事,彼此都是很樂意去做的,就讓他們自己掐個你死我火吧!

  他心中也是感嘆,想當初一聽說朱大典被打傷無法來大勝關的時候,他還鬆了一口氣,畢竟誰也不想自己頭上有兩個婆婆。現在卻要去將朱總督接過來,這事真叫人無奈。

  哎,咱們大明朝都變成如今這般模樣了,朝堂只上的大人們還內鬥得如此厲害,直叫人嘆息。

  等到施琅興沖沖地退下,就有衛兵來報,說是王學士過來了。

  少年鄭成功頓時色變,就連秦易也是心中一跳,這老頭實在太難纏了,見天過來催促進兵,一說起話來就是長篇大論,幾百頂大帽子扣下,誰也承受不住。

  秦易忙道:「快,少將軍立即上床蓋上厚被子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