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八十年代初期,我國的古玩市場就像被一場改革春雨澆醒的小苗。
必須在土壤中蟄伏自己脆弱的根系,只能通過一點點的吸取養分,逐步成長的話。
那麼與之相反,這個時期的郵票市場就如同傑克種下的魔豆一樣。
是充滿蓬勃生機,肆無忌憚地發展,迅速壯大起來的。
事實上,只要對收藏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最早在全國範圍內火熱起來的收藏品種。
既不是古董或字畫,也不是古籍或翡翠,而是郵票。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那當然是有原因的。
概括起來,無非就是因為郵票收藏所需要的資金量少,獲取途徑多,入市門檻低。
而且這種有價票證,既便於攜帶,也利於交易。
從民眾的角度來說,在我國文化單一,經濟不夠發達時期。
郵票幾乎是所有投資品類里最廉價、最方便參與的一種收藏愛好了。
因為買個瓷器最少幾元錢,買幅書畫要十幾元。
印石、玉器、銅器、古籍、紅木家具、文房四寶,想當哪一樣玩物的藏家都所需不菲。
唯有郵票,幾分錢即可購得。
甚至跟熟人索要信封上寄來的蓋銷票也能從中得到樂趣。
那麼這種嗜好天然就具備親民屬性。
而且改革之前,我國銀行利率向來很低,購買郵票卻是同樣能獲得超額收益的。
像著名的「祖國山河一片紅」、「梅蘭芳小型張」,以及「黃山」、「蝴蝶」、「金魚」、「菊花」和「牡丹」這些眾所皆知的優秀票種,價格全是常年上漲。
以持續、穩定、驚人的回報率,讓人們形成了一種「買郵票可以發財」的思想。
所以集郵很容易就可以成為當時讓人們趨之若鶩的投資行為。
偏偏這種投資還因為郵票體量小,承載資金量小,不足以引起相關部門的警惕。
再說郵票也不像糧油票證、工業票證那樣關係到國計民生。
甚至就眼下的國情來說,郵票的價值增高,不但沒有危害性,反而還有利於郵票的發行。
因此這種投機炒作幾乎從不會受到官方的干預。
政府要管,那也就是治理一下公共秩序,管管由此引發的坑蒙拐騙、打架鬥毆的事件而已。
甚至還可以在此披露一點。
即使「運動」中,許多過去發行的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被認為是「封、資、修的貨色」而停止銷售。
集郵被看作是屬於「資產階級情趣的活動」遭到批判。
那京城相當一部分郵票藏家的私下交換與購買,也從未中斷。
只不過是民不舉官不究,上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事兒罷了。
所以郵票既然具有這樣種種有利的綜合因素。
「運動」才剛一結束,京城的民間郵票交易便如死灰復燃一樣,最先得到了恢復,是自熱而然的事兒。
而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京城集郵者們心目中的「聖地」了。
這就是1955 年1 月,郵電部在故宮東翼的東華門77號成立的國家集郵總公司了。
從建國起,這裡就是民間藏家私下交易最頻繁的場所。
「運動」中曾一度關門,1978年7月又重新開始營業。
而當此地重張時,集郵愛好者們的熱情就像井噴一般的爆發。
每當新郵發行的當日,集郵公司的營業櫃檯前就擠滿了人,會引發搶購新郵的熱潮。
櫃檯裡面除了擺放一些新近發行的郵票以外,還會同時擺放些「運動」前和「運動」時期就已經發行的郵票。
這些郵票一樣會勾起集郵者的購買慾望。
也許是集郵熱忱被壓製得太久的原因,人們哪怕走出集郵公司的大門,也長久不願意離開。他們會集結在集郵公司門口,三三兩兩,低聲密語,彼此交換著關於郵票的所有信息。
這些人之間有知識份子,有工人,也有幹部和學生,還有一些社會閒散人員。
他們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也來自京城的四面八方。
但是到了此地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集郵愛好者。
至於這些人聚集在郵票公司門口,無非有兩個目的。
一是交換信息,增長郵票知識。
二是互換郵票,豐富自我的收藏。
他們當中有些是相識已久的集郵同好,也有些是新認識的朋友,
但是每個人的集郵水準肯定是良莠不齊的,每個人的收入水平更是千差萬別。
有些人為了豐富收藏急於購進一些郵票。
另一些人由於機緣巧合,手上會有一些富餘的郵票。
偏偏在改革開放最初的時期,人們是恥於談錢的,而是把集郵視為單純的文化活動。
用郵票交換郵票還說得過去。
但如果一手交錢一手貨,那就會被別人在自己的額頭上貼上「唯利是圖」、「庸俗市儈」的標籤。
實際上,去年寧衛民不用為生計發愁之後。
為了買猴票,他就接長不短的到國家集郵總公司這兒溜達過不少次。
他最早六月份過來「朝聖」的時候,集郵總公司門口的自發市場,差不多就是這樣的情況。
當時,大多數集郵者們交易還相當純粹。
交流的潛規則,是來集郵公司要帶著兩本「機動」郵冊。
一本插著顯示鑑賞水平的郵票,另一本插著可以與別人交換或轉讓的郵票。
真的是只換票,不賣票。
他只不過是好奇的詢問了幾種票的價錢,就處處橫遭冷遇,沒什麼人願意理睬他。
但是正因為用郵票交換郵票的局限性很大。
越來越難以滿足集郵者們急於提高集郵水平的願望。
尤其沒法滿足一些比較富裕的人渴望擁有珍奇郵票的願望。
所以後來就開始從這些集郵愛好者當中,游離出來一部分人。
他們專門囤積一部分集郵者特別需要的郵票,也善於琢磨集郵者的心理。
做些低價來高價走,賺取差價的小生意。
當然,這樣的人在郵市里名聲就壞了,直接落下一個蔑稱,那就是「郵票販子」
真正的集郵者們最為牴觸這樣的投機鑽營行為,會被認為是在搞剝削,是不勞而獲,同時還把集郵精神給玷污了。
但是什麼東西都不是單一的屬性,偏偏集郵者有時候還離不開這些「郵票販子」。
因為「郵票販子」確實能夠讓郵票的流動變得更有效率,也能讓集郵者更方便的互通有無。
這就充分地說明,這些「郵票販子」其實才是真正可以壯大市場的中堅力量。
所以當寧衛民把集郵總公司的猴票都包圓之後,離開這裡僅僅兩個月。
等到翻過年來,他再回來時,便發現這裡已經徹底大變樣了。
總公司門口的人一下多了好幾倍,那不正規的小市場簡直繁榮極了。
尤其到了禮拜天,簡直人如潮湧,摩肩接踵,猶如農貿市場一般。
有很多「郵票販子」甚至已經不滿足於像過去那樣,僅僅抱著個集郵冊在人海中穿來穿去,尋覓交易的機會了。
有些人是索性鋪上報紙,擺個地攤,當起了守株待兔的農夫。
那幾本集郵冊一翻開,花花綠綠的郵票便會映入視線,由不得集郵者不垂涎欲滴馬上掏錢。
而面對如此的情景,別人或許很無所謂,只關註裡面的交易內容。
可對寧衛民而言卻不一樣啊。
說白了,就跟當初康術德重新看到鬼市一樣,是絕對激動不已啊。
不為別的,就因為他前世的老本行就是吃郵票、當郵商啊。
他還記得前世的那個冬天,寒風呼嘯,塵土飛揚。
馬甸郵票交易市場裡只有攤主兒們在苦苦煎熬。
那時靠郵市里販賣膠帶謀生的他認定,這個地方是自己的人生苦旅。
他還記得前世那個春季,春光盎然,鳥鳴花香。
彼時的馬甸郵幣市場如一座正在噴發的火山。
數不勝數的大包小包,數不勝數的人,一沓沓數不勝數的鈔票。
已經開始做黃牛,跟著別人學著攬客的他認定,郵票是自己的人生轉折。
他還記得那一年的秋季,錢幣行情全面瘋漲。
停在市場門口的高檔豪車一眼望不見盡頭,就像在開國際車展。
奔馳、寶馬、奧迪一字排開,獵豹、賓利、法拉利、瑪莎拉蒂也應有盡有。
那段時間,大批熱錢沒頭蒼蠅一樣的湧入,馬甸郵市猶如一台巨型的永不停歇的提款機。
因為天天能瞅得見自己銀行卡裡面的存款數字在近乎瘋狂地竄升。
大賺了一百二十萬的他又認定,郵票是自己的人生華彩。
就是這樣,沒錢時吃清湯掛麵,富有時整鮑魚龍蝦。
他真的算是比較幸運的人。
在郵市里,僅用五年時間扒開了人生迷霧,找到了自我的事業方向。
他從賣膠帶的小販、馬路游擊隊、郵票行商一路披荊斬棘,成為了有自己產業的坐商。
是郵票和郵市,讓他真正脫胎換骨,脫離了貧窮,成為了薄有資產的小老闆。
所以他熱愛郵票這個行業,那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是骨子裡天生的DNA作祟。
沒有人比他對這樣混亂嘈雜的環境更想念,更如魚得水。
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再大的郵商也是從這樣小魚小蝦「郵票販子」成長起來的。
更沒有比他了解,我們的共和國未來將會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郵票集散地。
無論是集郵愛好者的人數,還是投身郵票職業的人數。
無論是郵票經營場所的規模,還是郵票交易的規模,都高踞世界第一,傲視群雄。
而他,不但即將見證這整個過程的演變發生,還會成為這個市場重要的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
所以別看1981年起始,就在古玩字畫上大有斬獲。
可與之相比,更讓寧衛民倍感幸福的是,郵票總公司門口的小市場,已經頗具雛形了,就快要成為真正自由交易的郵票市場了。
這裡才是可以讓他盡興施展一身所能的大舞台。
是他開始書寫人生傳奇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