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回家種田
雪落了一夜。
京城銀裝素裹。
趙太保和金太師的神情嚴肅,千步廊左右各個衙門,氣氛也相對沉默。
北境入冬比京城早,風雪也更大,永平府境內積雪成災,幾座城池還好些,一些縣城村子,過冬艱難。
朝廷得立刻定下賑災的法子。
幾個衙門統籌著,定了初步計劃。
還未完全敲定,金鑾殿上先吵成了一團。
「還是去年抽調了永平府加固物資的緣故,」有官員道,「為了添補北境三關的窟窿,不得不先抽調永平府,雖說後來補了,卻也只補了八成,更要命的是,耽擱了時間。永平府本就只能在化雪後開工,去年入冬早、今年化雪晚,好不容易能幹活了,當時物資又都抽走了……」
霍以驍站在朱桓邊上,緩緩抬起了眼皮子。
災情緣故,幾個衙門昨兒都幾乎忙到四更天,稍稍歇口氣,就各自找把椅子打個盹,沒一會兒就得上朝。
連年邁體弱、平日只在衙門半日的金太師,昨兒都辛苦到了二更,更別說趙太保了。
偏偏,災情還是趙太保眼中很重要、不能錯過的機會。
吏部觀政的伴讀四公子可以不參與,但是,想要接下太子之位、將來當皇帝的四公子,必須得歷練一番。
老大人們都這麼拼,霍以驍一個年輕人,只好奉陪著。
霍以驍一整宿未眠,此刻聽人一通胡說八道,煩得不住皺眉頭。
兵部尚書覃政咳嗽著出來說話。
為著兵部里的大小窟窿,覃政拼了一條老命去定門關督建修補,把事情辦好了,才保住了岌岌可危的烏紗帽。
從北境回京之後,休養了一陣子,才重新開始處理政務。
永平府城池增固是工部批的、物資是工部抽調的,但是,當日提出抽調永平府暫解燃眉之急的其實是他覃政,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思路還算清晰,才能在御書房裡得到將功補過的機會。
如今,有官員質疑他當時的舉措,覃政自不好縮著頭。
「抽調確實多少影響了增固的進程,」覃政道,「只是,增固的城池城牆,並不是底下村落房子。即便不抽調,大雪落下來,房子也毀了……」
那官員不滿覃政的回答,道:「大人的意思是,受災的要自認倒霉?」
「我可沒有這麼說,」覃政搖頭,「雪情嚴重,百姓受難,這就是天災。」
官員道:「水患也是天災,你們隔壁的工部、侍郎李三揭可是寫過一篇名滿天下的文章,講的是處理水患,如何在平日疏通水道,引水入渠,減少雨季時的風險。怎麼,下雨能防,下雪就不能防了?」
覃政木著臉看了眼李三揭。
他不蠢。
他聽出來了,這人哪裡是議政辦事,根本就是借著機會踩他們幾腳。
他覃政一個老頭子,離告老也沒幾年了,那廂的目的,應該是李三揭。
至於踩李三揭的目的……
誰叫李三揭和溫子甫哥倆好呢?
一個是四公子的岳家叔父,一個膽敢在千步廊兩聲「賢侄」,嘖!
李三揭機敏人,自然也聽得出來。
那廂為了踩他,連「名滿天下」的帽子都戴上來了,唬得李三揭脖子都險些折了下。
李三揭道:「水有河道,河道疏通了,水患能緩解大半,可那雪,它往哪兒聚,誰說得准呢?」
「難道居於北方的百姓,就得一直受困於雪情?」
李三揭沒有接這話。
人與天地的相處,展開來說,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最簡單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靠山得擔心山石滅頂,靠水得防範水漫村落。
有益處、也會又風險。
永平府寒冷,冬季漫長,但土地肥沃,能保證百姓出產,這也是哪怕冬天困苦,當地百姓也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緣由。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對方顯然不是來講道理的,說再多,也不過是口舌之爭。
這廂沉默,指責卻沒有消失。
如此下去,大抵是要從抽調一直吵到私運,吵到北境三關建設去。
皇上聽他們越說越偏,打斷了眾人話,問朱茂道:「如何看?」
朱茂忙打起精神:「幾位大人說得都有道理,大雪年年都會有,不能讓百姓受雪情困苦,若不然,朝廷年年賑災,百姓年年受災,對永平府也不是一個發展的路子。」
皇上又看向朱桓。
朱桓垂著眼,道:「今年雪大,造成了如此局面,但永平府並非年年災情嚴重,之前十年裡,並沒有如此受害狀況……」
「還是抽調惹出來的麻煩,」有人嘀嘀咕咕著,聲音卻不小,「之前十年,可沒有影響永平府。」
朱桓被突然打斷,微微一愣,轉頭想去看說話之人。
可殿內今兒站的人太多了,他一時根本無法判斷。
皇上沒有示意朱桓重新往下說,而是問起了霍以驍。
霍以驍直接道:「費時費力。」
皇上挑了挑眉:「什麼意思?」
霍以驍知皇上用意,乾脆道:「各位大人,不如請天公作美,把永寧府的雪都收回去,讓老百姓不再餓著凍著,你們再來爭執這次雪情該追究哪個衙門的責任?」
覃政和四公子在兵部處過三個月,可太明白這位說話的方式了。
當即,覃尚書接了話過去,給霍以驍做後續鋪墊:「四公子說的真是,我們哪有辦法讓天公如此作美……」
「既做不到,那就讓老百姓被雪壓著等你們吵明白嗎?」霍以驍道,「一個個往這兒站著,挺直著腰,不腰疼難道還不口乾?事有輕重緩急,這麼簡單的區分都做不了,還是收拾收拾回家種田吧。」
許是這「回家種田」太過衝擊,金鑾殿裡,各個都被震得說不出話來。
只朱桓沒忍住,撲哧笑出了聲,又趕緊捂了捂嘴。
趙太保輕咳了聲,出來緩解:「四公子說得在理,先敲定賑災的章程、人員、投入,等百姓們都安頓好了,再檢討抽調事宜也不遲。」
這一次,總算沒有人再借題發揮,也就沒有人再對幾個衙門趕了一整夜定下來的章程提出異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