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邊境,大將軍府。
「將軍,陛下有令,讓您回京述職。若您不回京,這就是公然抗旨啊。」副將憂慮道。
另一個婢子道:「但是宮裡傳來的消息,妍嬪娘娘被陛下責令閉門思過,五皇子被送去琳琅宮。妍嬪娘娘差人送了口信,說是陛下可能懷疑她的來歷。」
若是皇帝已經得知蘇如嫿是蕭雲景的人,此時召蕭雲景回京述職,顯然是要抓他。
一旦回京被抓,他所有的謀劃都竹籃打水一場空。
或者,皇帝還不能確定,只是疑心他,所以先召他回京,以防萬一。
但是……
蕭雲景對於這位主子還算是了解的。他是個極其多疑之人。
一旦他起了疑心,即便沒有證據,他也不可能讓蕭雲景繼續獨掌西南大權。
先將他召回京城控制起來,等什麼時候放心,才可能再用他。
那他要等到什麼時候?
而且,皇帝既然對蘇如嫿動手,那也許掌握了一些證據……
他並不敢賭,自己回京,是否會淪為階下囚。
蕭雲景沉默許久,問道,「韓尋目前在皇城嗎?」
「韓統領已有一月未曾巡查。」婢女稟報導。
蕭雲景眉頭皺的更深了。皇帝將韓尋派出了皇宮,極有可能就是去江南查蘇如嫿的底細……
而如今蘇如嫿被囚,皇帝又召自己回京,莫非查到了什麼。
蕭雲景賭不起。
一旦失了兵權,那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哪怕皇帝只有一成可能繳了他的兵權,他都不可能去賭。
此時此刻,蕭雲景倒是有點明白岑桓的心情了。
當你要失去兵權而又不甘心的時候,除了通敵,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蕭雲景沉思了一夜,次日天明,傳令身邊的隨從:
「採辦進獻皇帝的禮物,準備回京述職。」
眾人都以為,蕭雲景準備回京述職。而就在次日……
毫無預兆地。
蕭雲景與大梁裡應外合,奇襲董家鎮守的數處關隘。
幸而董家軍早有準備,與之對戰。
因為蘇如嫿也可能是董家的人,皇帝並沒有相信董家,只是讓韓尋給董家提醒:
「陛下收到密報,大梁奸細可能要奇襲西南,請悄然做好防備。」
韓尋有皇帝給他的信玉,如朕親臨,所有將領都要聽從他的命令。
東川侯對韓尋的消息來源很迷惑。
這麼重要的消息,我們在前線天天盯著都沒發現,陛下遠在千里之外的皇宮,是怎麼知道的?
難道大梁朝中高層,有陛下的釘子?
不過納悶歸納悶,但既然韓尋以陛下信令悄悄見他,他自然不可能不提前應對。否則萬一出了什麼事,他難辭其咎。
……
蕭雲景預料之中,以有心算無心,董家軍必定折損大半。
但沒想到……
雙方竟然打了一個有來有回。
不僅董家軍嚴陣以待,附近的將領,第一時間趕來支援。
蕭雲景轉而放棄對董家軍出手,配合大梁,從他鎮守的關隘,侵入大炎。
蕭雲景在西南經營多年,有不少忠心耿耿的副將。
一些人跟著他反了,也有一些人逃往董家軍的方向。
西南,陷入一片混亂。
韓尋公開陛下密旨:
「帝詔:蕭雲景謀逆,命御林軍統領韓尋為西南主帥,西南諸軍聽從號令,共平叛亂。」
當初皇帝給他的回信,讓他立即去西南嚴陣以待。若蕭雲景回京,聖旨作廢。
若蕭雲景抗旨,便公開宣讀聖旨,集結兵權,防守西南。
自從抵達西南以後,韓尋已經提前做了許多準備。
但畢竟蕭雲景經營多年……
又有大梁配合。
西南局勢,蕭雲景占了上風,連勝數場。
韓尋領著董家軍等軍隊,據城牆之利防守,節節敗退。
消息傳回京城。
皇帝第一時間下令,西北唐家軍和東南薛家軍,派兵馳援西南。
……
蕭雲景反了,眾臣譁然。
當初岑家可就是敗在蕭雲景手中,沒想到如今他又走上了岑家的老路。
諸臣對於此事,十分震驚,但也不算太擔心。
大炎從來不缺能打仗的將領,沒了蕭雲景,還有韓尋。沒了韓尋,還有唐源,還有其他將領。
跟著蕭雲景投敵的軍隊,只是他自己領兵控制的一部分軍營。
另有許多將領忠於朝廷,而非蕭雲景,是不會跟他反的。
眾朝臣震驚過後,便開始商議軍勤後需之事。
而誰也沒想到……
「朕決意,御駕親征。」龍椅上的皇帝突然沉聲道。
這話,並非他一時衝動。
從他給韓尋寫下那一封密旨,從他考慮蕭雲景可能叛變,他就開始籌備親征之事。
先是岑家,後是蕭雲景。
以後可能還有別人。
這一切的根源,歸根結底是皇帝對邊疆的影響太微弱了。
一些士兵不認皇帝,只認領兵的將領。
一些將領不認為自己是為皇帝效忠,而只為主帥效忠。
西南的百姓,對於皇帝沒什麼印象。
皇帝需要御駕親征,獲得軍中的威望,邊民百姓的愛戴,最重要的是,直接掌控邊軍。
反叛的軍隊,若只有數百數千,不足為懼。
次次都能起大亂子,有許多普通士兵跟隨,一是軍營制度有疏漏,二是西南的民心,不在皇帝。
赫連祁想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這一趟御駕親征,他必去不可。
「陛下,前線危險,陛下千金之軀,萬萬不可啊!」禮部尚書趕緊表忠心勸阻。
薛國公沉聲道:「西南有韓尋將軍,還有諸多將領,戰亂必定能平。若陛下不放心,老臣願請戰!還請陛下保重龍體,以江山社稷為重。」
宋固也不太贊同,勸道:「國無儲君,陛下若離京,京城恐亂。」
「朕意已決,諸位愛卿不必多言。朕離京以後,以肅國公和左都御史(宋固)為監國大臣,朝中政事,以兩位愛卿主斷,六部尚書輔之。」赫連祁有條不紊,說出自己的安排。
溫家和蕭雲景先後出事。
朝中的文武大臣之首,無可爭議便是宋固和薛國公。
兩位大臣為主,六部尚書為輔,共同監國。
這一番安排,顯然不是皇帝一時興起。
皇帝,早就在為御駕親征做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