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伯玉陰神盯著溫順的氣運蛟,心中忽有所思,良久道:「我已修行至此陰淵片面的極限,恐怕不日就要離去,回歸陽世。
此世所獲,百留其一,這蛟乃是人主氣運所化, 能承載功德玄黃氣,有諸多妙用。
但是,一旦回歸陽世,就成了無根之萍,空難將此蛟留下。
不如以九道劍氣與此蛟共鳴,注入功德玄黃氣,以功德火蓮煉化之。」
宋伯玉眸子閃過精光,眉心神玉玄黃眼綻放華彩, 引動功德金光垂下絲絲玄黃氣, 將劍丘倒置,以功德火蓮洗鍊九道劍氣與氣運之蛟。
九道先天劍氣在殺意劍氣的帶領下,追逐氣運之蛟,蛟大驚,四處逃竄,卻被絲絲玄黃氣封閉,又被功德火蓮灼燒,疼的哇哇大叫。
宋伯玉能感受到氣運的震盪,但他依舊堅持,日復一日的洗鍊這頭象徵著太上王位格的氣運蛟。
漸漸的,此蛟開始變化,通體被功德玄黃氣沁染,變脊背玄黑,其餘金黃, 顯然已經吸取大量功德之氣,產生蛻變, 可稱為功德之蛟。
宋伯玉頭頂的功德金光為此小了整整一圈, 顯然消耗頗多。
他沒有滿足, 再接再厲,一邊注入功德金光,一邊以九道劍氣追逐此蛟。
功德蛟已蛻變,不再甘心被追逐,竟奮起反抗,以功德玄黃氣所煉真身與九道劍氣大戰,初不通劍道劍意,被打的極為狼狽。
但此蛟有靈性,在戰鬥中吞噬吸取九道劍氣之力,竟化為己用,越來越通劍意殺意,戰鬥極有章法,竟能憑藉功德玄黃氣的強大防禦,勉強抗衡九道先天劍氣。
宋伯玉的陰神嘴角微微上揚,笑意越來越濃,他忽然躍入戰場,左手一把抓住蛟尾, 用力一甩。
功德氣運蛟不由自主, 如繩索般將九道劍氣鎖住,以功德玄黃氣羈縻, 宋伯玉直接纏繞在一起的九道劍氣與功德氣運蛟插入火蓮。
火焰烈烈,伴隨著一聲蛟吟,九道劍氣發出金石之鳴,隨之功德玄黃火將一切吞沒。
良久,劍丘回正,宋伯玉陰神體表焦黑,左手高舉著一條焦黑石棍,宛如伐天勇士之石像。
焦黑石化的外殼劇烈晃動,絲絲裂紋出現,焦黑石皮一塊塊剝落,而且越來越快。
陰神左手持握的石棍一震,將所有石皮彈飛。
陰神現在劍丘圓頂,通體晶瑩,容貌清晰,宛若玉石雕刻。
左手高舉的石棍也現出真容,乃是一柄寬刃巨劍。
劍柄通體金黃,其上有玄黑色紋理,末端乃是蛟首銜尾,似乎寓意無限。
劍身華彩斑斕,乃是光之劍身,其正中乃是一道烏光,其餘八道光輝拱衛,共同構成此劍。
陰神將此劍橫於胸前,以神玉玄黃眼細細觀看,微微點頭:「不錯,不錯,以功德氣運蛟羈縻九道劍氣,反而成了一把氣運功德殺伐劍靈。
留下功德氣運蛟的同時,也為我的劍丘劍氣再添新手段,此劍靈不但身具金木水火土冰雷風殺,更能以蛟御九氣,斬敵氣運!
若日後我能尋到無垢靈材為體,說不定能將劍丘與此劍靈一同實化,祭煉為真正的功德殺伐靈寶!」
雖如此說,但宋伯玉對無垢靈寶和無垢靈材毫無線索,他只知道陰神最後一個境界就是鑄就本命器,也就是養器境界。
尋有靈之物為憑依,蘊養本命器。
最好的有靈之物,當然莫過於無垢靈寶,或者無垢靈材,其他有靈之物,大多會有某些弊端和代價。
只是這種東西對聖地大能來說都極為珍貴,非嫡傳弟子不賜,他一個連靈根都沒有的武者,想尋覓此等神物實在太難。
「必須想辦法獲得更多修行界的知識,進入大虞官方的靖平衙門勢在必行!
不過,此事倒也不急,我在陰淵用了一百多年才修成陰神第三境界神遊,在陽世還不知要修多久呢。
我這百年所修所悟,取先天元炁和藏劍之法綜合,或許可取名為《先天元炁藏劍經》。
如此我就開創了內煉階段武道聖典《純陽極意道功》和陰神階段《先天元炁藏劍經》,邁出了武道通神,自成仙家一脈的堅實一步!
最關鍵的是,我這兩套功法沒有明顯缺陷和代價,在這方面足以匹敵聖地大冊,此為立身之本。
陰神四大境界,壽不過二百載,時間珍貴,該回去了!」
宋伯玉的肉身於信毅城武聖廟後院的劍丘睜開雙眼,見自己無法在這個陰淵片面獲得更多收穫,乾脆放開自己的氣勢,不再抗拒此片面的排斥,激活了額頭展翅欲飛的仙鶴圖案。
仙鶴自宋伯玉額頭飛出,迎風變大,竟有一頭百米高,低飛於空中,幾乎比肩劍丘。
宋伯玉白袍勝雪,御風騰空,穩穩落在仙鶴頭頂,回望劍丘,掃視這座城,忽朗聲道:「一百三十載,誅滅三災定許國,如今駕鶴歸去兮,只留劍氣鎮此丘。」
說罷,將白袍寬袖一甩,射出九道劍氣,沒入劍丘之中。
仙鶴長鳴,振翅高飛,狂風吹過,信毅城驚。
「太上武聖許王陛下駕神鶴飛天了,太上武聖許王陛下駕神鶴飛天了!」
「快去稟報君上,快去!」
當代許公聽聞大驚,前往劍丘,仰望蒼穹駐足良久,神色似不舍又似如釋重負。
三日之後,當代許公哀思難抑,竟大病一場,群臣百姓莫不贊其純孝。
又三月,許公營造登鶴飛仙台,並在全國宣傳此事,國人皆傳:太祖乃是仙人轉世,只為平定亂世而來,許國公室乃是仙人之後,故貴不可言。
許國太史曰:許高祖宏毅,隴縣平安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
死而復生,得仙授藝,武道通神,潛修二十載,掃除三災,勘平亂世,安生民,立許國,天下遂定。
大興劍道,築劍丘,隱山水。
及許伯信稱公,奉尊高祖宏毅,進位太上武聖許王。
後公室內亂,高祖勘平之,立孝公。
孝公三十年,高祖觀劍丘,見一神鶴接引,欣然登鶴頂而去,留九道劍氣鎮國運。
孝公感懷高祖,命人於劍丘築登鶴飛仙台,時時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