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八王之亂
漕船被劫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建文諸臣的想像。«-(¯`v´¯)-« ➅❾𝓢ĤⓊ᙭.𝕔𝐎м »-(¯`v´¯)-»
這一批漕運糧食的被劫,直接導致了前線糧草的短缺,雖然陝西的糧食及時送達,但是卻不足以支撐這麼一支龐大軍隊的消耗,而南方,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再次籌集這樣數量的糧草。
北軍,卻得到了充足的糧草,緩解了己方的短缺。
一段時間的僵持之後,南軍最先支撐不住,在軍中只剩下數日之糧之時,馮勝果斷下令撤入太原,憑藉城中剩餘糧草拒守,北軍取得了戰略上的優勢。
不過,讓建文帝沒想到的是,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不僅僅局限於前線從此缺糧這麼簡單。
自建文元年五月削藩開始,到現在建文二年三月,叛亂不僅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朝廷大軍壓境,按照天下人的設想,應當是摧枯拉朽,然而不僅沒能平定代王,更是連燕王都反了。
從區區一個代王,到現在九大塞王反了三個。
人心思動。
本來馮勝與傅友德的聯袂出征,讓有異心的人都默默按下了心思,然而這兩位洪武年間的驍將一時半會兒,竟然沒能拿下三王,這就令本來在觀望的諸王們開始有了一些別樣的想法。
朝廷,好像沒有想像中,那麼強。
諸王的力量,似乎足以撼動那高高在上的至尊之位。
也就在這個時候,朱棣再次發布檄文,邀請天下藩王,共尊太祖遺命,誅亂臣,清君側。
三月,北軍入山西,克晉東諸城,以監視太原,主力回返,同月,遼王被朱棣派去的說客說服,於廣寧正式起兵。
這個時候,雖然建文帝已經停止了削藩,但是藩王們的暴動卻已經止不住了,尤其是在如今局勢一片大好,北地幾乎要失控的情況下。
誰都知道建文如今停手只是暫時的,一旦北軍戰敗,他們最後只會落得之前幾個藩王的結局,甚至沒有了最大的威脅,他們可能連在鳳陽被軟禁的機會都沒有。
兔死狐悲啊!
四月,北軍南下,攻河南、山東、山西,連占數府,同月,北軍至兗州,封地在兗州的魯王打開了城門,半推半就地參加了靖難。
五月,北軍圍濟南,被守將鐵鉉擊退,同月,慶王於寧夏起兵,肅王率護衛占據蘭州,響應三王。
六月,宣府的谷王正式宣布「清君側」。
萬里大明江山,再度燃起烽火。
不過也可以看出,起兵的大多數是塞王。
一來,內地藩王只有自己的本部三護衛,並且還屬於猴版,只有幾千人,又地處腹心,實力相差巨大,根本沒有和朝廷對抗的資本,只有塞王擁兵數萬乃至數十萬,可以與朝廷一戰。
二來,邊塞苦寒,諸王駐紮的地方雖然都是大城,但是卻遠比不上中原與江南的繁華。要是秦晉燕三王還好些,西安太原北平地處後方,剩下的塞王可真是要了老命了。
比如說代王,在大同;谷王,在宣府……那幾乎可以說是前線……能過好日子才有鬼了!
能享福,誰願意天天在塞外打仗吃沙子啊!所以對于靖難之事,塞王們比較積極。
而內地的藩王,就相對而言沒有那麼激進了,榮華富貴在手,他們還要再觀望觀望。
「恭喜殿下,大勢已成,南廷危矣。」
嚴鏗滿面笑容,對著坐在大帳內的朱棣作揖道。他們的計劃起了成效,就是這番的對峙,讓天下大勢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說剛開始的時候,還沒多少人相信燕王能夠真的取建文而代之,那麼隨著北地塞王的紛紛起兵,南廷的統治終於出現了根本性的動盪。
朱棣也很高興,他的臉上久違地出現了笑容,捋了捋自己的鬍子,他還是強自鎮定了一番,開口道:
「現在賀喜還是太早,諸王雖響應,然南廷依然勢大,切不可生出輕敵之意……道衍大師來信,言道如今首要之事,乃是會盟所有藩王,合兵一處,共舉大事。」
從靖難開始之後,道衍便一直留在北平,協助世子朱高熾處理政務,但是他那雙慧眼,卻時時刻刻地緊盯著天下的形式。
嚴鏗只是微微一思索,臉上便已露出了贊同與敬佩之色:
「道衍大師真是一語中的!會盟諸王。確定盟主之位,使殿下凌駕於諸王之上,靖難之事若成,則殿下當居首功,無人可與您爭大位。」
「不僅如此,還可將諸王之兵擰成一股繩,聚兵數十萬,擁百戰之將,則南廷必敗!」
燕王實力雖強,但是其餘各王也不是吃素的,也有數萬兵力,真要算起來,除了只剩下幾千人的代王和被手下拋棄的寧王之外,都對皇位有著極大的威脅。
確定主次,就很重要了。
道衍,在北軍高層還沉浸在天下雲從的喜悅中時,他已經一眼看出了問題的核心!
嚴鏗雖然為將佐,但是他的謀略與政治水平不低,此時也是一點就通。在文人匱乏的北軍之中,他是除了道衍之外最精於此道的,也因此在出征時常常兼任謀臣。只不過比起道衍那妖孽般的天賦,總是能一語正中靶心,他還是要差上一些的。
畢竟對方可是那個一計而天下定的妖僧啊!
「不錯,大師信中也是這麼說的,當務之急,是確定尊位。」自己的兩個重要謀臣統一了意見,朱棣臉上喜色更甚。
他當即派出信使,邀請諸王前來會盟。
諸王都不是傻子,知道自己單幹只會被逐個擊破,於是收到信息後紛紛領兵趕來。
八月,山西之地基本被北軍攻陷,馮勝與傅友德見勢不妙,分頭率軍突圍,激戰一場,北軍勢大,然終究還是被兩將撕開缺口,逃了出去,傅友德退至西安,馮勝退到開封,分別向南京求援。
攜著大勝的餘威,北軍渡河,洛陽守軍見二十萬大軍被擊敗,早已喪膽,在進行了象徵性的抵抗之後當即投降。
九月,燕王朱棣於洛陽城郊築祭壇,正式會盟諸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