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遇順則止』
武興二十二年,即軍政府二年,五月。💥🎯 6➈şℍ𝓾ⓧ.ᑕᵒм 👣🍓
越王府靜靜矗立在府城之中,極近威嚴,它並不如何的金碧輝煌,但看上去卻極近大氣。
此時,當朝首輔與越王盡在府邸之中,越王坐在書桌前,聽著首輔的講學。
有侍從來到房間之前,稟告有臣子前來。
房內的聲音停頓,越王年輕的嗓音響起:
「宣。」
侍從匆忙離開,而兩人也整頓衣冠,準備迎接趕來的臣子。
「王上、首輔,各地鄉老、士紳等聯名上疏,請求恢復八股取士制度,以四書五經為取士之法,言道儒家治世之法乃是古之傳承,有安邦定國之效,如今更改,以奇技淫巧,旁門左道為取士之術,定會至人心不穩,天下大亂。」
「當然,主要也是他們的子弟幾乎沒有通過我們的官員考試的,因此大為不滿。」
教育部的尚書來到了他們的面前,將最新的情況報告給了兩人,並將一份奏疏呈上。
嚴全看完了奏疏,將其遞給嚴凌,同時用他尚且稚嫩的嗓音說道:
「如今取官之法頗為科學,富有理論,隨時可以應用於實踐之中,儒學看似滿是經綸大道,但實則並不利於治國,不宜改。」
他轉過目光,看向嚴凌:
「地主士紳未嘗不知道這一點,依然這般上疏,一半是其中腐儒的影響,另一半,怕是依然試圖宣揚自己的影響,在軍政府中占據一席之地。」
嚴凌讚許地點頭,這與他想的相差不大:
「令宣傳部撰一文章,明日發表在時論之上,逐一駁斥。」
「軍政府與以往的政權不同,不需要地主士紳們的擁護,更沒有食古不化的老古董生存的餘地!」
於是,不久之後,翹首以盼的地主士紳們,便在報紙上得到了答案。
宣傳部的文人,有一大批都是東錢書院之中出來的,本就看不慣這禮樂經學,此時令他們駁斥,當然是開心不已,乾脆便逐一辯駁,將八股取士與儒教統治,批駁得個體無完膚。
各地的士大夫們見了,想要反駁,卻是不知從何說起,一時竟爾啞口無言。
他們也終於知道了,江浙軍政府對於儒學的態度。
雖然他們早已知道,軍政府並不如同前朝一般優待士大夫,但是他們也沒有想到,竟爾是這般一分餘地不留。
這些地主鄉紳們頓時大失所望,在私底下議論紛紛:
「不尊禮樂,不學儒術,卻反尊這奇技淫巧……這豈是新朝之新政,不過依然是一賊寇而已。」
「枉我還以為是天命之主降臨,不想這匪寇習氣,卻是絲毫不改,難成大事。」
「若再如此下去,則我等再無出頭之日。」
一群人義憤填膺,開始奔走串聯,籌謀著推翻江浙軍政府的統治,迎來一個願意為他們打算的政權。
一部分的鄉紳怯懦,不敢參與其中,一部分的鄉紳,已經在蒸汽機的作坊之下嘗到了甜頭,對於這些事情也不甚在意,卻也有部分的鄉紳舉人不願意自己的利益遭到如此侵害。
【 𝟲𝟵𝙨𝙝𝙪𝙭.𝙘𝙤𝙢】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一切,卻都在情報司的眼皮子底下觀察著,嚴凌早已經收到了情報,卻是下令按兵不動。
很快,一些不甘心的鄉紳們便串聯了起來,他們派出代表前往了汝寧,面見自稱豫王的王二。
「如今的東南各省,已是人人飲恨,只是賊寇勢大,未能發。若是王上統兵南下,我等以為內應,定可一戰而定,將這江南的大好河山,盡獻給真正的人主。」
王二輝煌的宮殿之中,三個中年人叩首說道,口中溢美之詞不斷,希望能夠說服王二南下。
在經過一番商議之後,他們最終沒有去找朝廷,實在是前番幾次大戰,朝廷的表現實在不盡人意,要是對方真的能夠擊敗嚴凌,也不至於在之前屢屢挫敗,連南直隸這樣的腹心之地都陷於敵手。
反而是王二,近期風頭極盛,往北再度攻占洛陽,向東,他的軍隊已經直入山東,往南占據湖廣,向北涉足陝、晉,倒還真有取明朝而代之之象。
並且,王二最近已經不像從前那樣肆意掠殺縉紳與富商大戶了,反而是開科取士,重用明朝遺留下來的一些舉人等,做足了姿態,令地主士紳們很是滿意,也就紛紛歸附。
此時王二聽到了士紳們的話語,也是不由地面露微笑,內心掀起了野心:
嚴全在江浙軍政府之中,這麼不得人心,若是我揮師南下,江南之地豈不是盡歸我有?
而顧君恩,在縉紳們退下之後,也是笑著祝賀道:
「王上如今已盡得民心,此乃是天命眷顧之表徵。」
「只是若能得到衍聖公的認可,則更加順遂。」
於是,王二當即令大將劉宗敏率部直迫兗州,他們本就已經開始進攻山東,屢敗明軍,占據數城,此時更是直入曲阜。
而當他們來到城下的時候,迎接他們的不是緊閉的城門,而是捧著降表的衍聖公。
雖然其實他很不願意表態,畢竟局勢尚未明朗,諸方勢力依然在角逐,就連朝廷,看上去也還頗有力量,但是對方大兵都已經至城下了,目標極其明確,這個時候已經輪不到他首鼠兩端。
曲阜衍聖公向豫王王二獻上了降表,表示他才是天命之主。此消息傳出,頓時天下一片譁然,雖然有不少忠於大明的地主士紳拒不承認,但是孔家的影響力確實也是很大的,也有許多的讀書人因此動搖,認為或許已經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
隨著風潮的擴張,王二的部下也隨即勸進,他假意推辭一番,便也受了。
他對顧君恩說道:
「以何為國號,請先生為我考量。」
顧君恩不假思索地開口:
「民間素有讖語,言道明太祖曾請相士卜歷數之長短,而相士曰:」
「『遇順則止。』」
「王上乃是天命所向,自當以『順』為國號,號令天下。」
王二大笑應允,更加確信自己乃是天命所歸。
便在當年,王二改名王崇祖,正式於洛陽登基,定國號為「大順」,年號「永昌」,以次年為永昌元年,定洛陽為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