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小宦官汪直
文官力量壯大,這也是難以避免的事,畢竟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治天下還是要用文官。💥🎯 6➈şℍ𝓾ⓧ.ᑕᵒм 👣🍓尤其是在宋朝以後,這更成了大勢所趨。
之前的漢唐時期,武將的力量還勉強能夠和文官們平衡,可是自從唐朝做了一個「好榜樣」之後,它後面的朝代,是沒一個敢再像他們一樣重用武臣了。
明朝也是,雖然沒有像宋朝那樣離譜,但是其實自從開國之後,已經漸漸地將重心放在文官們身上了。
從永樂開始,其實就已經在往軍隊裡「摻水」,許多的文官進入武臣的體系之中。
原時空的奪門之變,就有一種說法,這是勛貴們的反抗。畢竟當時參與的武清侯石亨,就是武將之中的領袖人物,而功勞赫赫的靖遠伯王驥竟然也參與其中。
這個時空雖然沒有了土木堡等一系列事件,但是勛貴的沒落也是顯而易見的,文官集團實力在劇增。
朱見深感受到了棘手。
光靠那幾個國公,根本頂不住膨脹的文臣們,更何況其中還時不時出幾個如同嚴允登這樣的紈絝,剩下的,也有許多平庸之輩。
頭疼啊頭疼。
他坐直了身子,皺眉思忖著,而吳皇后見丈夫進入了工作的狀態,也沒有說話打擾他。
茶水不知不覺間已經飲盡,有一個長相頗為英俊聰慧的小宦官走上前,為他添上茶水。
朱見深看著這個的小宦官,內心思緒繼續飄飛。
宦官們在這個關頭本來應該替代勛貴起到作用,然而這一代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和東廠的廠督,全都是一群老好人,文官們眼中的「好太監」。
興許是從永樂開始至今沒有出現權宦的好榜樣,這些人一個個和文官們相處得都不錯,形成了內廷外堂通力合作的和睦局面。
偏偏東廠這種的特務組織,很挑領導人。
最好的例子就是錦衣衛陸炳,在他的領導下,幾乎已經淪為東廠附屬的錦衣衛徹底雄起,壓住了東廠一頭。
東廠和司禮監也是這樣,一旦出現有本事的,直接就權傾朝野如劉瑾、魏忠賢,但要是首領平庸,你可能連他的名字都不會聽說。
一想到這裡,朱見深就有些來氣。
你們是帝王的爪牙,是皇帝的黑手套,一臉慈和的裝給誰看呢!
吳氏見朱見深的表情不是很好,於是輕輕地為他揉著肩膀,撫慰道:
「陛下為朝事夙夜操勞,自是極好的,有明君之象,可也別累著了自己,龍體要緊吶。」
一邊說,她還囑咐侍立在一旁的小宦官:
「去,給陛下拿些安神的香來。」
小宦官恭敬地行禮,應和一聲,隨即向殿外走去。
而朱見深卻是注意到了這個小宦官的長相,這莫名給了他些許的熟悉感。
「他是瑤人?」似乎是想到了誰,朱見深問道。
他感覺這個小宦官與自己的某個妃子有些相像。
「是,他是當年斷騰峽大捷之後,帶回宮裡的。」吳氏大大方方的樣子,倒是令朱見深有些意外,他尷尬地笑了笑。
七月份的時候,同樣來自於瑤族的紀氏為朱見深生下了他的第二個兒子,取名朱佑樘。
母憑子貴,朱佑樘的出生讓紀氏的地位水漲船高,直接受封貴妃,地位僅在生出皇長子的柏氏之下,而朱見深也將自己的心思更多地花在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身上,卻是有些冷淡了一直無子的吳皇后。
他以為吳氏一定會不滿,不過皇后的反應倒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這個叫汪直的小傢伙倒是聰慧得很吶,雖然只有十二歲,但已經相當的有手腕,把奴婢們指揮得井井有條的,倒是讓我輕鬆不少。」
吳氏似乎真的並不太在意這些,狀若無意地隨口說道。
汪直本來就機靈非常,沒了萬貴妃,吳皇后便是這個後宮中最有權勢的人,不舔她,舔誰?幾年相處下來,已經成為了吳氏的心腹。
朱見深聽到這句話,卻是眼睛一亮。
他本來就對吳皇后有點愧疚的意思,一直想著補償她,這機會不就來了嗎?
而且這個小宦官看上去卻是機敏,說不定,也會是一把好用的刀。
「既然你都這麼說了,看來他是有些能耐的。正好內廷缺人,只是不知皇后可否割愛?我倒是想給他在御馬監里安排一些差事。」朱見深笑眯眯地說道。
吳皇后聽著,也露出了笑容:
「能夠得到陛下的青睞,倒是這小子的福氣,臣妾哪有不同意的道理?臣妾先替他謝過陛下了。」
兩人相視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吳氏真的不在意嗎?不,母憑子貴是後宮中的鐵律,哪怕是皇后也不例外,生不出子嗣她沒有半分的安全感。
既然肚子不爭氣,那就只能……依靠宦官了。
兩人隨後又像普通夫婦一般閒聊,直到有宦官來稟告:
「陛下,內閣里的諸位大臣有事稟奏。」
朱見深無奈地笑了笑,吳氏則體貼地扶他起來,替他整理了一番服飾:
「陛下,政事要緊。」
朱見深歉意地看了吳皇后一眼,還是快速走了出去。
他知道,能讓內閣諸臣同時進諫,這事情絕對不小。
皇后……之後再多陪陪她吧!
來到御書房,內閣幾位臣子已經再次恭候,見皇帝進入,他們急忙行禮。
「免禮,賜座!」
朱見深揮了揮手,宦官立刻便為他們送上凳子。
「謝陛下。」
幾位臣子坐下,于謙立刻臉色凝重地開口:
「陛下,今年大旱,出現了極多的流民,形式危急!」
朱見深怔了一怔。
對於大明而言,流民可太熟悉了。明朝的天災極其頻繁,每一次大災之後都會產生相當數量的流民,最多的時候甚至有數十萬,其中不乏有心懷不軌者,但是每次大明都能輕鬆處理。
大旱,他是知道的,但是這也不是第一次了,所以當初聽說的時候,他也並沒有怎麼當回事,按照之前的處理經驗,從國庫撥款,下令賑災,也就拋在腦後了。
怎麼這就危急了?
然而他也明白,于謙不會危言聳聽。
於是他沉聲問道:
「到底是怎麼回事,流民很多麼?」
「陛下,很多。」于謙緩緩點了點頭:
「如果處理不當的話,朝廷將要面對,」
「將近兩百萬的流民浪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