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年輕有幹勁的機關幹部,紛紛報名擔任「第一書記」,以求建功立業。
有施展才能的一方舞台,有提拔晉升的政策保障,有合理合法的額外經濟收入,何樂而不為?
很多退出一線職務但尚未辦理退休手續的老同志,也都加入包村駐村大軍,煥發職業生涯「第二春」。
本來,他們很多人都是不甘心的,50多歲,正是經驗和身體達到頂峰的時候。但因為幹部梯隊建設的政策不得不退休,年紀輕輕就過上了「提籠遛鳥」的退休生活。不僅對他們個人事業是一種「毀滅性」打擊,對於黨和政府的工作也是一種人才浪費。
「第一書記」制度,無疑解決了這個問題,給這些老領導、老幹部新的崗位和機會。
一個村子雖然不大,村書記的地位也不高,但卻是一級組織,是妥妥的一把手。
而且起點很低,只要用心干,用力為,很容易出成績。
人都有做一番事業以獲得外界好評的欲望。
很多老幹部毫無保留,把自己的經驗、資源、能力撲到農村建設上,做出了突出顯著成績。
獲得了比原本工作崗位更大的成就感,給他們的職業生涯,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還有無數大學生紛紛心甘情願成為田間地頭的村幹部。
在過去,村幹部給外界的印象是「傻大粗」。
可現在,年輕的村官卻成了新的潮流。
有好事者驚呼,這是改革開放後的新「上山下鄉」。
但這次,卻是有志青年爭先報名,志願建功立業。
在鄉村中揮灑自己的青春,積累政治資源,無疑對他們的仕途之路有很大的幫助,也是人生好的開端。
村幹部拿上了工資,可以全心全意把心思放在村黨務事務上,管理服務水平上了一個大台階。
農村黨員發展得快了,農村青年的入黨積極性高了,有的壓根就不出去打工了,而是在服務家鄉中尋找機會,當鄉村能人、致富帶頭人。
農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一個個惠民項目落地,三通一平是最基本的,還有道路硬化、村容整治、家電下鄉..........
還有孤寡老人、病重老人,有相關的政策、額外的補貼,讓他們更加充分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公平正義。
在相關制度保障、資金保障以及上下幹部齊心協力努力下,西州市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取得了「開門紅」,成績卓著,美名遠播。
梁江濤最會造勢,邀請人民日報、新華社、求是雜誌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漢西日報、漢西電視台等一系列中Y媒體和地方主流媒體來西州採訪報導,形成一波波新聞報導「轟炸」,進一步形成了龐大的輿論宣傳聲勢。
一時間,各地各單位紛紛到西州考察學習。
不只是漢西省,好多外省地市以及央企、國企、事業單位都來了。
至少都是黨委副書記帶隊,還有的由黨委一把手帶隊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省委組織部更是對此高度評價。
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張富平多次公開表示,西州市委組織部有關工作做到了省委組織部前頭,好多措施都是開創性的,行之有效,對內給全省各地市打了樣,起到了帶頭示範作用,對外給漢西省組織建設工作爭了光。
2006年底,由中z部副部長楊光烈帶隊,中Z部組織二局李局長參加,中Z部調研組來到了漢西,考察調研基層組織建設工作。
省委副書記歐陽劍、省委組織部長張富平陪同調研。
陣仗不可謂不大!
西州在家領導班子在市委書記肖成功和市長谷大為的帶領下,全員參加。
但此次調研的主角,卻是西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兼宣傳部長梁江濤。
對此,肖成功和谷大為雖然內心很嫉妒,但明面上一點兒也不能流露出來。
「書記啊,梁江濤這小子太能折騰了,簡直是給點兒陽光就燦爛。我們當時讓他處理上訪事件,本來是一件棘手的事,想不到他處理完後憋了這麼一個大招,整出這麼一個大工程,成了先進典型,搞得全國有名!還驚動了中Z部!」
「不得不說,這小子是個人才啊,石頭裡都能擠出油來,不過我們兩個畢竟是一二把手,他工作干出成績,都少不了我們的功勞,跟他計較什麼?這小子,要不是桀驁難馴,真的可以好好利用一下,成為我的左膀右臂,就算推薦給那崔省長也不是不可以。」
「崔省長馬上就要接任書記,在全國的書記里算是最年輕的幾人之一,再加上背後有周老,以後前途無量!哼,這就是梁江濤自己造化不足了。」
兩人在辦公室議論。
整個調研活動,由市委組織部牽頭,市委宣傳部配合,梁江濤居中指揮。
親自設計調研路線,選中幾個最能代表西州基層黨建工作的調研點,有農村一線、先進企業、鄉村小學,還有優秀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鄉村致富能人代表等,向上級機關和領導展示西州取得的優異成績。
市委宣傳部繼續協調組織重要媒體記者跟蹤採訪報導,一定要讓火燒得再旺一些。
趙依然作為新華社地方部最年輕的副主編,親自帶隊採訪。
副主編就是副處級實職領導,這個年紀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能夠獨立帶隊採訪報導。
同時,她已經評上副高職稱,以後前途無量。
出身新聞世家的她,可是立志成為「新聞女王」。
她對於梁江濤淡淡的情愫,已經隨著梁江濤結婚而慢慢散去,轉化為一種欣賞和敬佩。
梁江濤不斷給她帶來的驚喜,讓她欣喜。
有時候她會把梁江濤當成一棵茁壯成長的樹,在職業生涯期間,她想看看,他究竟能成長到什麼地步。
整個調研過程,梁江濤親自向中Z部以及省委領導們匯報介紹,數據清清楚楚、政策明明白白,不光明面上的東西,以及政策背後的考量和設計初衷,都給領導們一一道來,給楊部長和李局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