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監國交城王

  第651章 監國交城王

  朱慎錐也不繞圈子,當即詢問溫體仁對現在局勢有什麼建議。

  溫體仁遲疑了下,開口先詢問了朱慎錐一件事,那就是崇禎皇帝的情況。

  聽他這麼問,朱慎錐自然明白對方的用意,的確崇禎皇帝的生死和之後處置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決定了接下來究竟怎麼去做的關鍵。假如崇禎皇帝死了,那麼朱慎錐所作所為就和當年朱棣沒什麼兩樣,都是打著靖難的旗號謀反篡位。

  可如果崇禎皇帝沒死,朱慎錐暫時也沒想殺掉他的打算,那麼這其中可做的就太多了。

  早在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就是手裡攥著漢獻帝號令天下麼?而現在只不過從曹阿瞞改成了劉皇叔罷了,同樣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性質沒有變。

  「陛下這些年操勞國事心力交瘁,如今龍體違和,略有抱恙,御醫診治後建議宜多靜養。」

  這話一出,溫體仁徹底放下了心。

  溫體仁向朱慎錐行禮道:「既然陛下暫不能行國事,臣以為眼下當以安定京師,穩定地方為上,臣請主上暫替陛下監國,統領朝綱,安撫天下。」

  「監國?」朱慎錐眉毛一挑,略有意外。

  他沒想到溫體仁居然會直接說出讓他監國的話,監國制度早在西周時就有了,一般是指君主外出,或因為身體原因不能理事時,由他人代理朝政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

  而監國者基本是由太子擔任,這種制度相比攝政而言更進一步,原本朱慎錐的打算只是攝政,但溫體仁卻直接提出監國,不由得讓他很是心動。

  「監國恐怕不妥吧?」朱慎錐擺手道:「陛下雖暫不能理事,但膝下卻有皇子在,如要監國,也應以皇長子監國才是,宗室監國恐有非議。」

  「不然!」溫體仁起身道:「陛下雖有皇子,但幾位皇子均年幼,皇長子如今僅九歲如何能替陛下監國?如把國事交於小兒手中,與國並無益處。再者,宗室監國早有先例,先有周公監國,替天子理事,後有郭太后命威監國,蒙古時,成吉思汗崩,指窩闊台繼位,但也有拖雷監國三年的故事,主上乃大明宗室,太祖嫡系,又是陛下皇祖,如今大明天下內憂外患,地方動盪,更當以年長宗室為國家分憂,主上監國並無不妥。」

  「這……。」朱慎錐想了想搖頭道:「宗室中德高望重者不知凡凡,爵位高者甚者更多,哪怕宗室監國,也當在親王、郡王中挑選,如何能輪得著我這個輔國中尉?」

  溫體仁正色道:「如讓親王、郡王監國,先不說能否服眾,能力就先不足。主上之能卻是人盡皆知,為我大明天下,如由主上監國更為妥當,另以宗室內論,主上爵位雖低,但身份卻是貴重,相比福王、潞王等宗室,臣以為主上更為合適。」

  「何況依臣所知,早些時候陛下就有意復交城王之爵,並垂詢於內閣。眼下主上可先復爵,再監國。」

  「復爵?」朱慎錐啞然失笑,這個溫體仁還真是會鑽空子,繞來繞去居然說到了復爵這件事上去,這倒是他沒想到的。

  朱慎錐的確是交城王后裔,而交城王乃晉王之後,交城王的爵位在正德年間就沒了。由於當時的交城王絕嗣,大宗無人,小宗冒封,兄弟爭奪王爵,鬧得不可開交最終被武宗下旨除爵。

  交城王爵位被除後,朱慎錐的祖上就以普通宗室身份歸於晉王系宗人,直至如今。現在溫體仁突然說崇禎皇帝早就打算恢復交城王的爵位了,還信誓旦旦講這件事並垂詢過內閣,這分明就是捏著鼻子胡說八道呢。

  不過這話說假也假,說真也真,要知道眼下崇禎皇帝就在朱慎錐的手裡,而溫體仁又是內閣首輔,他對外這樣宣言,就算旁人不信也是無用,只要朱慎錐手裡拿出崇禎皇帝的旨意,交由溫體仁代表內閣批覆,那麼這件事就是鐵板釘釘的。

  溫體仁不愧是一個聰明人,這麼短的時間不僅想出了讓朱慎錐監國的主意,更直接借崇禎皇帝和內閣之手把交城王的這爵位擺在了朱慎錐的面前。

  不得不說溫體仁這個法子很不錯,只要朱慎錐點頭,溫體仁自然會幫朱慎錐去辦,先復交城王爵,然後再以交城王的身份監國,從法理上來講挑不出毛病。

  不過朱慎錐琢磨了一下,覺得這樣還是有些不妥,畢竟監國就算由崇禎皇帝下旨,一旦傳出去後依舊會有人說閒話。朱慎錐哪怕不是那種迂腐之人,更不在乎有些東西,可有些事還是準備的穩妥些好。

  當朱慎錐問出這點顧慮的時候,溫體仁眼珠子一轉就有了主意。

  溫體仁道,君王暫不能理事,由皇子或宗室監國從法理上一般是兩方面,一個是君王直接下旨,指定其人監國,另一個就是太后下旨令其監國。

  崇禎皇帝這邊沒有問題,反正大家心裡都明白。至於太后早就沒了,崇禎皇帝朱由檢五歲時,其生母就病逝了,登基之後崇禎皇帝特意下旨封了他生母為孝純太后。

  不過崇禎皇帝的生母雖早就去世,但宮中依舊還有長輩在,這個長輩不是別人,正是曾經號稱西李的李康妃。

  說起李康妃,這個女子本早就應該是太后了,早在泰昌皇帝繼位後,就準備冊封李康妃為皇貴妃再進皇后,但因為一些事臨時耽擱了。接著因為紅丸案的爆發,泰昌皇帝突然去世,從登基到駕崩連一個月都不到,由於泰昌皇帝死的實在突然,李康妃沒能坐上皇貴妃的寶座,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泰昌皇帝駕崩後,由皇長子朱由校繼位,李康妃作為皇長子的養母理所當然應該成為太后。不過那時候因為東林黨的緣故爆發了一件大事,東林黨諸人聯合當時的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和司禮監大太監王安,直接逼迫李康妃搬出乾清宮,更直接進宮搶奪當時為太子的朱由校,導致朱由校被從李康妃身邊掠走,從而造成了移宮案的爆發。

  李康妃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抵抗東林黨和錦衣衛再加上司禮監的三方聯手,無奈之下只能從乾清宮搬走,從而丟失了原本應該是她的太后之位。這件事發生後,李康妃一蹶不振,身處後宮還差一點遭人暗算,虧待天啟皇帝多加維護,這才安然保全。

  天啟皇帝繼位後很快就看清了東林黨人的嘴臉,為了加強皇權開始重用魏忠賢,組成閹黨打壓東林黨。

  幾年後,天啟皇帝一方面為了打擊東林黨,另一方面也是為彌補養母的遺憾,下旨冊封了她為康妃。如沒有意外的話,等天啟皇帝徹底解決了東林黨問題,大權獨攬後,會進一步冊封李康妃為太后,可惜天不假年,天啟皇帝莫名其妙落水染病而亡,最終這件事也沒做成,至於這位當年泰昌皇帝的寵妃,原本皇后和太后的唯一人選,而今在宮中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康妃罷了。

  溫體仁說,按照法理,李康妃是先帝的養母,再加上泰昌皇帝早就有立其為皇后的想法,早就應該是太后之尊,眼下朱慎錐入京,自當撥亂反正,恢復李康妃的太后身份。

  只要李康妃進太后之位,那麼後宮就是太后為尊,在崇禎皇帝因為身體原因無法理事的情況下,由太后下旨指定交城王朱慎錐監國,從法理來講絕無問題。

  何況這件事對朱慎錐也有極大的好處,李康妃此人並非呂后、武周這樣的女人,這個女人政治上沒什麼手段,要不然當年也不會被逼移宮丟失太后之位了。現在朱慎錐掌控皇宮,冊封李康妃為太后不僅能撥亂反正,同時還能令其感激,以溫體仁所知,這些年李康妃在宮裡的日子並不好過,尤其是天啟皇帝駕崩後崇禎皇帝上位,李康妃在宮中是被人冷遇,其待遇連普通嬪妃都不如,心中沒怨恨是不可能的。

  用這個法子扶持起李康妃,在法理上不光能站住腳,更能聯合李康妃聯手穩定後宮,消除朱慎錐在宮中的後顧之患。以李康妃的性格和這些年所受的委屈,一定能全力支持朱慎錐,各得所需,何樂不為呢?

  聽完了溫體仁的話,朱慎錐意味深長地看著他,嘴角露出了一絲笑意。

  溫體仁這個傢伙的確不簡單,能夠從幾句話里就揣摩出自己的想法,並且為自己提出了這麼一個解決方案實在是厲害。

  而且這個傢伙膽子也大,行事更不擇手段,作為臣子居然敢給自己出這個主意,一般人根本就是不成的。

  不過這也證明了溫體仁的態度,他是想用這辦法來表示自己對朱慎錐的投靠,或者是爬上朱慎錐的這條船。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更是一個無極不用的傢伙,不過這恰恰也是朱慎錐用他的緣故,假如溫體仁是一個道德君子,朱慎錐要用他還會三思後行,可現在卻毫無顧慮,這個人一旦用好了不僅是自己的得力臂助,更是一把銳利的刀。

  「先生這幾日還需多多辛苦,朝廷大事需先生為本王多多承擔才是,有先生在,本王就放心多了……。」

  溫體仁頓時大喜,他說了這麼多,又出了這些主意不就是為取得朱慎錐的信任麼?現在朱慎錐的態度證明他沒押錯寶,有了朱慎錐的支持,他這個首輔不僅無事,還有了實權,這可是他一直夢寐以求的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