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不好伺候

  第422章 不好伺候

  曹化淳平靜地告訴崇禎皇帝,自己和袁崇煥從未有交情,因為袁崇煥去遼東之前自己就被魏忠賢給發配到南京去了,兩人連面都沒見過怎麼可能認識。

  自己之所以為袁崇煥說話是因為袁崇煥駐守遼東有大功在身,不僅擋住了遼東建奴,就連當打的大明苦不堪言的努爾哈赤也死在袁崇煥的火炮之下,袁崇煥寧遠大捷後威名遠揚,舉世皆知。

  如今崇禎皇帝剛剛繼位不久,剷除魏忠賢后穩住了朝堂,可遼東戰事依舊是大明的重要國事。作為曾經駐守遼東的經略,袁崇煥是國之柱石,袁崇煥一走遼東就不穩固更能證明這點,如有他在遼東大明北方防線必然安然無恙。

  其實袁崇煥稱病,無非是因為之前魏忠賢的緣故,為了遼東經略一職袁崇煥曾經拍過魏忠賢的馬屁,還主動上書建議給魏忠賢建過生詞,從這點來看說袁崇煥是閹黨也不為過。

  不過袁崇煥這人聰明的很,天啟皇帝病危時,袁崇煥就隱隱感覺到不妙了,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皇帝換了人,那麼作為天啟皇帝寵信的魏忠賢會是什麼下場,難道飽讀詩書的袁崇煥他不會深思麼?

  更何況袁崇煥表面依附魏忠賢,可暗中他和東林黨也有交情,要知道當初他能以一個區區知縣脫穎而出先進兵部為主事,之後又去遼東監軍,再被孫承宗看重不斷提拔,背後的東林黨也是出了不少力。

  天下人都知道袁崇煥有今日是離不得孫承宗的提攜,說他是孫承宗的門生也不為過。

  孫承宗可是東林黨的大佬,從這點來說他袁崇煥也可以算得上東林黨的人。在朝堂上,遊走閹黨和東林黨雙邊,並混得風生水起的官員也只有袁崇煥獨一份了。

  天啟病重後,遠在遼東的袁崇煥很快得到了可能傳位崇禎皇帝的消息,他敏銳察覺到局勢恐怕要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繼續留在遼東經略的位置上恐怕會成為眾矢之的,一旦魏忠賢倒台,有人借著之前的事說自己是閹黨從而清算自己,弄不好就麻煩大了。

  袁崇煥面對這個情況果斷做出了反應,他趁著之前皇太極發動錦州之戰被擊退的空隙,又一次向朝廷提出了辭職的請求,理由也很正當,說是自己身體不好沒辦法繼續為朝廷效力,想要回鄉休養。同時袁崇煥還借著之前敘功之際,朝廷僅僅給他加銜一級表示出極度不滿,正好那時候病重的天啟皇帝對袁崇煥議和措施極度不滿,順水推舟就直接同意了他的辭職。

  就此,袁崇煥卸了遼東經略之職,交由巡撫王之臣兼任。

  袁崇煥這樣做也是人之常情,以退為進罷了。目的是避開即將到來的政治旋渦,他這樣做從事實來看也是對的,很快天啟皇帝駕崩,崇禎皇帝繼位,繼位後沒多久就對魏忠賢和閹黨下手,那些依附魏忠賢和閹黨的官員落馬無數,可偏偏由於袁崇煥提前辭職回鄉,再加上他和孫承宗等東林黨的關係,反而輕易就躲過了這場禍事。

  曹化淳今天提起袁崇煥,並為袁崇煥說話的確是出於公心,並無他意。

  只是希望崇禎皇帝不要因為魏忠賢去遷怒於袁崇煥,而且魏忠賢倒台後到現在打擊閹黨一系也做的差不多了,為了朝堂穩定和地方政事,也為了遼東問題,希望崇禎皇帝在打擊閹黨中堅的同時,對當時附和閹黨的其他官員高抬貴手,以穩定為主。

  再加上袁崇煥的能力很強,又有東林黨的背景,在遼東這些年戰績輝煌。現在遼東有不穩跡象,從這點來看遼東缺不了袁崇煥這樣的人。

  聽完曹化淳的解釋,崇禎皇帝若有所思,看著曹化淳許久,同時也想到了曹化淳的確不可能和袁崇煥有來往,又想到了他這些年在南京吃的苦頭,心中不由放下了心。

  此外,對袁崇煥這人崇禎皇帝雖然沒見過,可袁崇煥赫赫威名卻也是早就耳聞。尤其是努爾哈赤的死都傳說是在寧遠之戰中被袁崇煥火炮擊中後負傷而亡,僅此就可以證明袁崇煥在遼東的重要性。

  拿下魏忠賢和閹黨後,崇禎皇帝這些日子心態完全和之前不一樣了,早就沒了剛剛入宮時的忐忑不安,隱隱已有了大權在握的真正帝王氣勢。並且在大臣們的吹捧下,袁崇煥自我感覺良好,整個人飄飄然,覺得自己是不折不扣的明君英主,大明必然會在自己手裡中興。

  解決了內部問題,那麼接下來大明最大的問題就是遼東問題了。自萬曆年間的薩爾滸之戰後,遼東建奴就成了幾代大明皇帝的心病,而這些年的事實也證明,遼東的情況很複雜,也很難辦,當初袁應泰、熊廷弼、王化貞非但沒有做好,反而損兵折將甚至以身殉國。

  孫承宗擔任督師後雖穩住了遼東局勢,以守代攻扭轉了危急局面。可在崇禎皇帝來看,孫承宗雖然有能力可做事太過謹慎,他的戰略耗資巨大,時間也實在太長了,尤其是他自擔任督師後和遼東建奴之間只有小規模的作戰卻從未有過大戰,從實際戰績來看也拿不出手。

  反而袁崇煥不一樣,相比年邁的孫承宗,袁崇煥非但年輕許多,更有一股子銳氣。在孫承宗去職後,袁崇煥堅守寧遠,不僅有同建奴的寧遠大戰,在之後還有錦州之戰等好幾場戰役。

  袁崇煥很能打,每戰雖有勝有負,可卻打出了大明的威風,沒讓遼東建奴更進一步,擋住了對方的進攻。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努爾哈赤的死,這讓袁崇煥的威望達到了頂點,甚至有傳聞說只要袁崇煥在遼東,建奴就無法南下,朝廷也能安穩。

  凝神細想,崇禎皇帝現在手裡也沒有合適主持遼東戰事的人選,而且袁崇煥之前的功勞又是實實在在的。對於袁崇煥這個人,他頓時起了濃厚興趣,既然遼東那邊又有不穩的跡象,那麼倒不如重新啟用袁崇煥?

  「曹化淳!」

  「奴婢在!」

  「替朕擬旨!」崇禎皇帝想了想開口道:「即日起復前遼東經略袁崇煥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另外監管兵部添設右侍郎事。」

  「是!」曹化淳連忙應道,走到一旁研墨提筆就寫了一道旨意,寫完後雙手捧著讓崇禎皇帝御覽,崇禎皇帝幾眼看完,對曹化淳替自己擬的這道旨意內容很是滿意。

  「就這樣吧,把這道旨意送去內閣,讓內閣批覆後由司禮監用印,讓袁崇煥接旨後即日回京。」

  「奴婢遵旨!」曹化淳連忙應道,小心把這道聖旨收好,正要告退的時候,崇禎皇帝突然又喊住了他。

  「去內閣時同諸位閣老商議一下賦稅之事,朝廷眼下各處需用錢地方太多,遼東那邊也需做些準備,如今已是秋稅之時,讓地方抓緊徵收,不得延誤。」

  「奴婢知道了……。」曹化淳連忙應了一聲,崇禎皇帝這才沖他擺擺手,讓他可以下去了,曹化淳後退著離開了偏殿,等到了外面回想剛才崇禎皇帝最後的交代,心裡不由得暗嘆一聲。

  崇禎皇帝提到的賦稅的確是大事,大明的徵稅是兩稅制,這種制度自唐宋以來就開始實施了,一直延續至今。

  兩稅制是一年徵收兩次,一次是夏稅,一次是秋稅,夏稅在八月結束,秋稅最晚是第二年二月前結束。

  不過這些年因為土地兼併嚴重,徵稅效果並不好,天啟皇帝登基之後,朝廷一年收上來的稅少的可憐,再加上遼東戰事開支巨大,根本入不敷出,財政赤字嚴重。

  為解決這個問題,天啟皇帝在啟用魏忠賢后就把這個事交給了他處置,而魏忠賢也頗為能幹,他很清楚徵稅的問題在什麼地方,更明白民間土地兼併的弊端,如果按照之前的徵稅方式來徵稅的話,吃虧的只能是普通百姓,而真正有錢有地的士紳大戶卻根本徵不上來。

  為解決財政問題,魏忠賢在徵求天啟皇帝同意後開始了他不一般的徵稅方式。魏忠賢的辦法很簡單,用一句詞來形容就是開源。

  魏忠賢知道從老百姓身上弄不到多少錢,倒不如從士紳大戶手上下手,尤其是那些有地有錢的商人。

  就此,魏忠賢一方面放鬆了對普通老百姓的徵稅力度,另一方面卻加強了對士紳大戶和商人的徵稅,尤其是江南財賦重地的地稅和商稅,此外還展開了各方面的對外貿易,以貿易收入進行補貼,如此使得大明的財政情況大幅度好轉。

  他這種做法對老百姓來說是件好事,老百姓的賦稅減輕了,日子就好過了許多。可這樣做也得罪了士紳大戶和商人們,而這些群體的背後又是文官集團,尤其是東林黨和清流們,這也是這些群體尤其痛恨魏忠賢和閹黨的緣故,因為無論是徵稅還是貿易,這分明都是從他們手裡搶銀子啊!

  魏忠賢倒台後,文官集團彈冠相慶,重新把持朝政,之前的政策就徹底變了。沒了魏忠賢強力的徵稅手段和對士紳大戶和商人們的狠辣,眼下各地徵稅的情況很不樂觀。

  對這個情況曹化淳是有所了解的,可他卻偏偏沒辦法和崇禎皇帝明說,因為魏忠賢和閹黨就是被崇禎皇帝親手整垮的,總不能告訴崇禎皇帝魏忠賢雖然有問題,可魏忠賢對國家也是有功吧?尤其是在徵稅方面如由著朝廷那些官員的意思去辦根本就弄不來銀子,反而魏忠賢之前的手段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一旦這種話說出口,先不說崇禎皇帝會怎麼想?又如何看待他曹化淳?僅僅是那些官員們就會把矛頭對向自己,到時候不僅事辦不成,說不定連性命都保不住。

  「罷了罷了,這干我何事?我就一個奴婢而已,皇爺如何交代,我就如何做就是了……。」曹化淳搖搖頭,心裡如此說了這麼一句,邁著步子不急不緩離開了乾清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