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魏忠賢

  第112章 魏忠賢

  翌日,周安民早早離開了平陽城,朝著平順返回。

  在回去的前一天,朱慎錐把裝著金銀珠寶的包袱給了周安民,並且給他指了一條「成功捷徑」。

  這條捷徑就是拿這些銀錢去走客氏和李進忠的門路,通過他們的親人儘快搭上關係。

  在商議確定之後,朱慎錐還提醒了周安民一句,就是李進忠入宮前本姓魏,具體名叫什麼卻不知曉。但周安民是錦衣衛的人,要通過錦衣衛渠道查到這些不算難事,只是別找錯了人家就行。

  至於客氏就簡單的多了,錦衣衛那邊都有檔案,找來看一看就能找到客氏的老家。

  一旦這條路走通,別說一個從六品的小旗,只要錢到位,哪怕就是運作鎮撫使和指揮僉事都有可能。

  不過朱慎錐告訴周安民,哪怕有可能拿到更高的職務也沒這個必要,職務越高付出代價越大,而且也越惹人注意,倒不如弄個千戶所的千戶更實惠些,天高皇帝遠,這樣的話能夠繼續呆在山西,卻不用去京師捲入一些不必要的爭鋒。

  此外除去周安民的事外,朱慎錐要周安民再做一件事,就是一旦門路走通,想辦法弄到山西潞州衛或者寧山衛的指揮使一職,如果指揮使有難度,指揮同知也是可以的。

  這兩個衛所一北一南,分別在羊頭山、趙屋嶺的兩側,無論那個衛所到手,對於朱慎錐來說都有極大的好處。有了衛所指揮使職務,羊頭山和趙屋嶺就全成了朱慎錐真正的地盤,到時候朱慎錐就能借著衛所的名義正大光明地做許多事。

  帶著朱慎錐好不容易湊出來的家底,周安民踏上了路途。送周安民出城,朱慎錐心中滿懷期望,希望周安民能夠順利成行。

  現在是最好的時機,如果等到李進忠改名為魏忠賢成為顯赫的九千九百歲後,這個事做起來就恐怕不容易了。那時候的魏公公不再是小人物了,歷史上的九千九百歲可不是說著玩的,別說這麼些銀子,哪怕就是翻倍,要想打通魏公公和奉聖夫人客氏的路子根本就不可能。

  就在周安民離開平陽,先回平順做準備,然後再去北直隸的期間,大明的京師,紫禁城裡,天啟皇帝朱由校一張臉陰沉如水,在他面前堆滿了奏摺,這些奏摺全都是彈劾熊廷弼的。

  天啟登基已經幾日了,他名義上已是這個帝國最高統治者,是大明至高無上的皇帝。

  但天啟根本就沒感覺到自己是皇帝,從他登基之前到現在,在皇宮大內中,天啟總覺得有無數眼睛悄悄盯著自己,而在朝堂上,文官實力的強大令他恐懼,尤其是這些文官們以各種各樣的理由不斷向自己這個皇帝施壓,以期達到他們的目的。

  早在萬曆去世後不久,姚忠文就迫不及待跳出來彈劾熊廷弼了,誰想到朱常洛當了一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這個事就沒了下文。等天啟登基後,熊廷弼這事又被人舊事重提。

  天啟正式登基後第六天,對熊廷弼的彈劾又來了。

  先是御史顧慥就彈劾熊廷弼逗留不進,存在諱敗、邀功、勞師、耗財、傲氣、告病等諸多罪狀。翌日,另一御史馮三元彈劾熊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隨著兩人的彈劾摺子冒了出來,朝廷中張修德、魏應嘉、楊漣、王繼曾等科道官紛紛指出熊廷弼任上的各種過失,一時間熊廷弼滿朝人人喊打,彈劾鋪天蓋地。

  天啟對熊廷弼這人不怎麼了解,但他有一點卻是明白的,自己的爺爺萬曆不傻,既然萬曆在薩爾滸之戰後果斷啟用熊廷弼,而且熊廷弼上任之後遼東的局勢也漸漸穩固,從這點來說熊廷弼是有能耐的。

  從內心中,天啟剛剛繼位穩住朝政是首要,是想著一動不如一靜,沒打算針對熊廷弼。

  可眼下朝中彈劾熊廷弼越鬧越烈,楊漣等人為首的科道官衝鋒陷陣,各部堂大員也沒袖手旁觀,其中吏部尚書周嘉謨等人向天啟不斷施壓,強烈要求把熊廷弼去職,派他人經略遼東。

  文官集團,尤其是東林黨人的步步逼迫讓天啟感受到了極大壓力,天啟雖然聰明,卻只是個十六歲的少年,而且祖父、父親在短短不到兩個月里相距去世,作為原本的皇長孫,天啟從小又不受祖父萬曆的待見。

  泰昌當皇帝的時間實在太短,自己的太子名分都沒落實就匆匆忙忙登上了皇帝寶座,所以天啟無論是在朝中還是大內,根本就沒能夠依靠的人。

  幾天皇帝當下來,作為新君的天啟根本就沒抗衡的力量和資本。朝堂之上,連內閣都已經成了擺設,首輔方從哲已萌生退意,東林黨在朝中一家獨大,其餘各黨比如浙黨、楚黨等等為自己利益也和東林黨同流合污,聯手壓迫皇帝。

  至於在大內同樣也是步步驚心,萬曆時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馬榮在泰昌帝登基後就被趕出宮去了,如今權勢最大的太監是司禮監秉筆並掌管東廠的王安。雖然王安還未正式接替司禮監成為掌印太監,可他實際上馬榮走後掌印太監之位空缺,他現在也和掌印太監沒什麼區別,所差的就是一個名頭罷了。

  但天啟很清楚,王安這個人不值得信任,自己父親泰昌帝駕崩之時,王安私下就和文官勾結在了一起。

  把李選侍趕出乾清宮,王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不那麼光彩,而且天啟還懷疑,在泰昌帝活著的時候,王安就已經和外臣有了勾結,要不然當初泰昌帝身子不好,自己這個皇長子聞訊趕去的時候居然還比文官晚了一步,如果宮內沒有文官的眼線是根本做不到的,而這個眼線極大可能就是王安。

  不僅是王安,還有錦衣衛都指揮使駱思恭也是如此。移宮案的發生除去王安作為文官的內應外,同樣也有錦衣衛的影子在。

  司禮監、東廠、錦衣衛,這是皇帝對抗文官集團的利器,在大明開國後的幾位皇帝,老朱和朱棣暫且不說,這兩位是雄才大略的帝王,又是手握刀把子的馬上皇帝,一言九鼎根本沒人敢說不是。

  可等到了宣宗時期,司禮監開始產生,這個機構的產生主要是為了皇權的穩固。而之後,大明的政治逐漸形成了文官集團(內閣)、勛貴集團和司禮監三足鼎立的局面。

  等到明「堡」宗時期,土木堡一戰,勛貴集團幾乎被一掃而空,戰後勛貴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了明初時期的巨大影響力。這樣一來,三足鼎立局面被打破,沒了勛貴集團的力量支持,皇帝只能親自下場,利用太監、錦衣衛和文官進行權利爭奪。

  這樣的局面造就後,其結果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麼多年來一直如此,靠著太監集團還有錦衣衛這樣的機構,大明的每一任皇帝基本上都在和文官集團搶奪權利,可現在天啟突然發現原本屬於皇帝的刀把子居然跑到了對手那邊,和文官們暗搓搓聯合在了一起,這讓天啟如何能夠安心?

  在這種情況下,熊廷弼的彈劾天啟就算想壓下來也是不成,堆在自己面前的彈劾越來越多,滿朝上下沸沸揚揚,全都是要處置熊廷弼的意見,天啟手上根本又沒可用的人,他心中雖然憤怒,卻又無能為力。

  「李伴伴。」

  「奴婢在!」伺候在一旁的李進忠連忙應道,自從天啟登基後,李進忠就成了天啟身邊的大太監,雖然他這個大太監還沒有正式的職務,但誰都能看得出來李進忠受皇帝的重用。

  「告知內閣諸位先生,熊廷弼一事朕答應了,就按內閣的意思來辦吧。」

  「皇爺,那奴婢就轉司禮監用印了?」李進忠遲疑問道。

  天啟擺擺手道:「用吧。」

  「是……。」李進忠連忙應了一聲,上前捧起那些奏摺,抬頭看了一眼臉色難看的天啟,又遲疑道:「皇爺,奴婢這就去辦事,皇爺您還有何吩咐?」

  「就這個事,去辦吧……。」天啟嘆了口氣,見李進忠正要朝外走去,天啟突然又喊住了他。

  「李伴伴!你的本姓是什麼?」

  「回皇爺,奴婢本家姓魏。」李進忠連忙回道。

  天啟若有所思,微微點頭:「你也跟了朕不少日子了,如今朕已繼位大寶,李伴伴還用之前的姓朕覺得有些不妥,今日朕給你一個恩典,從今日起,伱就恢復本姓吧。」

  李進忠身軀微微一震,連忙衝著天啟跪下磕頭,言語哽咽道:「奴婢何德何能,如此小事居然還能讓皇爺牽掛,皇爺厚恩大德讓奴婢碎身難報……。」

  「好了好了,你都說是小事了,沒必要如此,起來吧。」天啟淡淡笑道:「你的忠心朕是知道的,以後在朕身邊好好做事,朕有大用!」

  「奴婢一定為皇爺效死!」李進忠把腦袋在地上磕的砰砰響,一把眼淚一把鼻涕道:「奴婢今日得皇爺恩典,得複本姓,奴婢萬死難報!奴婢從今日起就複本姓,改名忠賢,以此報皇恩!」

  「好!好一個魏忠賢!」天啟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魏忠賢的態度讓他很是高興,他在大內能用的人實在不多,而能夠絕對信任又可靠的,面前的魏忠賢就是其一。

  朝堂上天啟暫時沒有辦法,可大內如此下去天啟無法放心,所以想來想去也只有魏忠賢可以一用了。現在魏忠賢的態度更證明了天啟的眼光,他沒看錯人,這個人雖然不怎麼樣,可對自己絕對忠心,如能用好,倒是一把不錯的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