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枋頭之亂(續)
當枋頭城沒法速下之時,也基本可以宣告麻秋舉事的失敗了,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處境越來越危險。
安與雄在守備枋頭城的同時,也著手於對麻秋亂軍的撲平,二分遣使者,前往城外諸軍部,說以麻秋造反之事,假王令,要求氏軍各部,控制部卒,
穩定軍心,等候命令。
另一方面,在二的命令下,那些氏族軍隊,則緊急動員起來。當枋頭城的威脅得到控制,荷雄則迅速率眾出城,與來援的各路氏眾會合,指揮進行對叛軍的撲滅。
在變故陡發,亂象紛呈的時候,安與雄很好地把局面撐起來了,各項決策措施,迅捷有效,考慮也甚是得當。
只不過,他們在調度應對之時,麻秋也在求變。在趁隙襲取枋頭城失敗之後,他也察覺到了危險,因而果斷撤圍,轉而進攻其他氏軍隊,並遣眾在流民眾中衝鋒燒殺,又使人大肆傳播「洪已死」的消息,以及散布「麻秋造反,盡誅賊部」的謠言,進一步裹挾其舊部乃至關西士民..:..
總之,麻秋就做一件事,讓枋頭亂起來!
發展建設,或許非他麻秋所長,但殺人放火搞破壞,他可太熟悉,也太擅長了。同時,事起倉促,又是在夜間,黑暗與流言籠罩下的枋頭,也很難維持平日裡由符洪把控的那種平穩狀態。
而麻秋的一系列舉措中,最有效,也最致命的,大抵就是傳播「盡誅賊部」的流言,這很好地將「叛亂群體」規模擴大化了。
旁人其不論,就麻秋那些舊部們,真讓他們追隨麻秋,在枋頭作亂,恐怕大部分人都會心存猶豫。但在這種特殊的時機與局勢下,氏族部架在他們脖子上的刀劍,逼得他們反抗。
大亂起時,枋頭集團的將領們,反應也是各不相同,有些人直接領軍去平叛,有些人遵從「王令」安撫軍心、維持軍隊,還有人,則聽信了流言,真對軍民之中那些麻秋舊部進行清除,然後引發了麻秋舊部的普遍性反抗.....
在這種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情,是不難猜測了。乃至於,有些腦子抽抽的低族將領,將予頭對準那些「漢族」土民,採取控制、打擊乃至絞殺措施。
於是乎,枋頭的亂象,從單純的麻秋之亂,向夏夷衝突發展,一發不可收拾,枋頭的軍民們,開始了一輪難以遏制的自相殘殺。
麻秋亂軍、氏族部眾、關西豪右、枋頭流民,這些群體,在同一時刻、同一局面下,都不得不拿起武器,扞衛自己的立場與利益。
事實證明,哪怕是枋頭集團這樣相對成熟的軍政勢力集團,其內部,也絕不是統一的、齊心的,很多矛盾與分化,只是被掩蓋了而已。
雖然漢胡融合乃是大勢所趨,但胡漢矛盾依舊是這個時代的主要矛盾,在北方尤其顯著,靠著羯趙尤其是石虎時期的殘暴統治,使羯與「漢」的矛盾格外突出,但「氏漢之別」,也同樣存在。
因此,身為氏酋的氏家族,又怎麼可能真正化夷夏士民為一體,引天下人才為己用呢?說到底,也不過是時勢所致,比起毫無下限的羯胡,氏胡要「寬仁」一些罷了。
而這些被蓬勃發展勢頭所掩蓋的矛盾,在二十七日被麻秋給生生激發出來了,黑夜,不只能遮蔽人的雙眼,更能蒙蔽人的心智。
不過,對枋頭集團來說,值得慶幸的是,那些氏族軍民沒有大亂,即便有所騷動,也被一干氏族豪強將校安撫住了。
同時,還有一批氏精英子弟,臨危不亂,率眾彈壓亂局。至於那些漢族士民,雖不乏趁機裹亂者,但大部分人,在猶豫之後,還是選擇帶頭,定騷亂,
平復人心。
有識者的心中明白,枋頭集團若垮了,對他們也沒什麼好處..::..而麻秋在枋頭點的這把火,也徹底將氏激怒了,雄率領氏子弟以及數千氏族精銳,
對麻秋窮追猛打。
而麻秋顯然不是雄的對手,不過在夜色與混亂的掩護下,麻秋還是成功逃脫了,率領一千多舊部,向北逃往安陽縣去了。
沒有麻秋亂軍這個動亂之源,枋頭的亂象方才得到有效遏制,在氏精英,
以及關西豪強的彈壓之下,混亂逐漸消除,但真正安定下來,一直拖到翌日天明。
當晨曦的第一縷光輝降臨在枋頭時,照出的是滿目的瘡,籠罩在枋頭上空的煙火氣,來源不是平日裡的晨炊,而倒塌的建築,燃燒的廢墟。
洪在枋頭,苦心經營了十多年,麻秋一把火,至少毀了小半,而比起財貨的損失,軍隊、土民的傷亡,顯然是更加嚴重與深刻的。
在二十七日夜亂之中,連同麻秋亂軍在內,枋頭死了上萬人,對攏共不過二十萬人口的枋頭集團來說,怎麼看都是一次重創。
如果說普通的流民命不值錢的話,那些氏軍,那些氏族將士,那些氏精英,足以讓枋頭流淚了。而死難的軍民中,直接被麻秋叛軍攻殺的,占比實則很少,更多的,是在混亂之中自相殘殺、踐踏而死。
乃至於,侯、這樣的嫡系氏族人,也死在麻秋的手裡。侯,乃是荷洪的弟弟,荷,則是健的長子。
尤其是,年不足雙十,卻已有乃父之風,深受洪、健的喜愛。亂局之中,臨危不懼,盡顯大將風采,率領家將扈從,跟隨雄,痛擊麻秋,憑他的身份,極大的鼓舞了氏族將士。
只可惜,天不假年,沖得太猛,身陷亂軍,雖奮勇殺敵,被一流矢射落馬下,最終為麻秋叛軍眾亂刀砍死..:::
不過,連洪這個當家人物都亡了,其他人眾的死,難免顯得微不足道。面對著一地雞毛的情況,作為氏族之長的安再度站出來,與雄一道,控制兵馬,安撫士眾,派人搜索收攏那些逃散的部民。
當然,最重要的事情,通知健,率師東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