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旅遊歐洲歸來的大清官員,愚忠與無奈

  第498章 旅遊歐洲歸來的大清官員,愚忠與無奈

  兩人一邊行走,一邊聊起了歐洲的趣聞,鄭軒對於歐洲有了更加全面地了解。

  歷史課本上說的是歐洲資本主義抬頭,獲得了民主自由,推動了世界革命。

  不過真實的情況卻是,各種階級利益都在爭權奪利,曾經教會逐漸失去權力,權利聚集到皇權那一邊,而如今皇權也在失去權力,逐漸聚集到利益相關者。

  也就是擁有更為廣泛人群的資本家。守舊的貴族逐漸失落,而新興貴族逐漸抬頭,成為資本家。

  當然還有龐大的市民階層。

  這要數最為特別的兩個勢力,一個是大不列顛王國,他們的權力掌控在資本家手中,所謂的自由民主也是掌握在資本家手中。

  法律對於資本家是自由民主的,但對於工人卻是剝削的。

  特別是羊吃地的情況嚴重,圈地運動,活生生地將英國從農業社會逼近的工業社會,並造成大量的失業,貧窮,疾病,社會治安變差,性泛濫。

  而對於上層階級,比如律師,法官,議員,醫生,教師等等這類職業,認為英國是自由民主的典範。

  他們也喜歡稱底層工人農民百姓為「烏合之眾」。

  法蘭西則更為徹底,在市民階層占絕大多數,並且法蘭西的農民,待遇要比英國農民好上許多。

  唯一的缺點是,推翻政府以後建立起來的新政府,組織結構極度混亂,而且存在兩個黨派,掌握著不同的政權。

  法蘭西共和國是兩黨之間妥協的結果。

  權力極度分散,造成了效率低的局面,推行的義務兵制度,招募了好幾個月,連一支軍隊也湊不齊。

  已是一山容下二虎,若是沒有人能夠壓制住,遲早會內鬥。

  唐藏將歐洲的各種利弊分析了一通,最後才想起了一件事,「馬戛爾尼訪華團已經前往大清了,他們優先拜訪大清,而後歸來之際,才是拜訪我們,

  這群英夷,還是將大清當成主要對象。」

  鄭軒卻露出了一絲笑容,不以為意道,「誰叫我們還沒有立國號,嚴格來說,我們只是一個有政權的組織,連國都不是。」

  此時他覺得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這次出使歐洲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大量的漢人接觸到歐洲文化,歐洲的制度。

  讓他們打破一個慣例,君權神授。

  權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權力的形式有好多種,不單單是皇權。

  「這次想必眾人都接觸了大量的歐洲文化,對於許多事情應該有不一樣的想法吧,

  要不我們就舉行一場歐洲出使團研討會,好好地討論一番,來一場激烈的思想碰撞,走適合我們的國情道路。」

  鄭軒最後定了一個調子說道。

  這麼多年來的工作可沒有白費,當年要是提出共和,絕對會被人噴得狗血淋漓,甚至大逆不道。

  更有人離心離得,滿是質疑和懷疑。

  如今的狀況有所不同,已到了能夠改變的時機。

  時代變了!

  「是,首長。」

  唐藏突然點了頭。

  …

  此時此刻在另一邊。

  出使歐洲的成員中,可是有許多來自大清的官員,和各類的書生士子。

  他們滿是疲憊地被人接到了一間普通的客棧內,養生休息幾日,才回到大清的懷抱之中。

  不過此時,大家第一次住在他們口中賊人的「京城」。

  王引之好奇地打量著城裡的一切,只見城裡熱鬧非凡,張燈結彩,來來往往各式車輛。

  這熱鬧的場景比起江南之地,有過往而無不及。

  「伯元兄,這賊人京城,繁華程度不亞於江南,更不要亞於大清的京城,

  我說句逆耳之言,此地的百姓活得比大清的百姓更像人,個個面色紅潤,集市上的乞丐也少之可憐,根本無需他人施捨。」

  阮元贊同他的觀點,只是閉口不談。

  「唉……」

  無奈地嘆了一口氣,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歸結到底,他們身為大清的官,也必須忠於大清,不然有違人倫。

  最後還是開口收道:「確實,你說得非常有理,我見過太多飢腸轆轆的百姓,也見過虛假的繁榮,

  大清積病已久,上面的官員只懂得為自己的口袋做事,下面的官員也只懂得壓榨民脂民膏,

  皇上更是只懂得為了自己江山永固,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十年寒窗苦讀,成為了大清的官員,就已無法置身事外,

  我無法不忠。不忠不孝為大忌。」

  阮元說完扭過頭看著街道上人來人往,盛世不過就是如此吧: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此是全天下書生的心愿,科舉為官之後,一切都煙消雲散,只可說身在官場身不由己。」

  王引之聽起來感覺怪怪的。

  「伯元兄那你打算怎麼做?跟著大清一起歸老嗎?」

  「儘自己本分,不愧於天地罷了。」

  阮元隨後再也不想這件事。

  只是當一個遊人的模樣,領略著宜蘭的風光。

  此地與歐洲各國不遑多讓,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商賈店家琳琅滿目,車水馬龍。

  道路規劃得更是規規矩矩,行人的道路,行車的道路。

  遠處的工廠沒有片刻的停歇,甚至見到了歐洲也見不到的蒸汽機車。

  他們也有幸乘坐這輛蒸汽機車。

  那速度堪比快馬,並且運力之龐大,幾乎為之驚嘆。

  其他大清的官員也是如此,仿佛見到了新世界。

  海面上各式各樣,帶著蒸汽機的輪船,裝載著大量的貨物,往返於各地之間。

  再看看小學的朗讀聲。

  雖說裡面都是女先生,但蒙童也是學得津津有味。讓他大感意外的是,宜蘭沒有私塾,只有公塾,束脩一律由政府兜底。

  並且所有到達年齡的蒙童,必須讀書,此稱為義務教育,這時強制性的。

  王引之讚嘆連連,阮元搖頭晃腦。

  最後來到街頭小巷,各種小吃攤絡繹不絕,隨便食一碗豆腐花,味道一絕,店家也十分活絡,與他們談談生活,更沒有大清那般小心思。

  按照店家的說法,「在此地活著有盼頭,等賺夠了錢便能娶媳婦,買間房子,生幾個胖乎乎的娃兒,一輩子就這樣馬馬虎虎過去。」

  阮元見到這副模樣,不僅流下了淚水,臉上帶有一抹苦澀,更是悲痛。

  之後便躲在房間裡,開始撰寫《宜蘭見聞錄》,好幾天沒有出過來,如同瘋子一般。

  這讓王引之滿是為其擔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