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論文與實驗室(求追讀,推薦)

  第54章 論文與實驗室(求追讀,推薦)

  王霏最近過得很樂呵。

  白天,王旭會去上學,王霏自由活動,時不時跑到老那家裡騷擾,要麼就是回王旭的家和姜嬸她們打麻將。

  這個年月的帝都,麻將已經很盛行了,不過打法非常簡單,沒有香江麻將那麼複雜的規則。

  大多就是推倒屁胡,自摸加一倍,清一色,七小對,也加一倍,放炮單獨給,自摸人人給,簡單快捷,幾分鐘就是一把。

  錢也不多,就玩個一毛兩毛的,甚至還有五分底的。王霏從因為姜嬸那裡三缺一被叫去當搭子開始,很快就上手了,然後就是沉迷麻將不可自拔。

  要不是看她還知道每天練功,自己給她的歌也都練得很好,王旭都想給她報班戒癮了。既然沒耽誤正事,愛玩就玩吧,又不是小孩子。

  不過每天晚上,王霏都會準時回小院,帶著姜嬸做的飯菜,和王旭一起過二人世界,這讓王旭很滿意,有種上班回家就看見媳婦的幸福感。

  王旭不知道很多人正在惦記他,也不知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他,知道他也不會在意,因為他現在很忙。

  他現在正忙著修理他的那些錄音設備呢,之前一直遲遲沒動手,主要還是缺少必要的設備,這不回了學校了,就可以借學校的實驗室設備了。

  像什麼電焊啊,萬用表之類的設備,還好解決,畢竟你有錢就能買。但是像類似示波器,信號發生器,頻譜分析儀之類的專業實驗室設備,就算你有錢,現在你都買不著。

  因為進口的得等,國產的更得等。

  進口的得等外匯額度,等訂貨,製造,裝船運輸,進關之類的,沒個兩三個月甚至半年都搞不定。

  國產的呢,這會兒電子儀器廠還沒改革呢,產量有限,你又不是國企、高校,那就等著吧,什麼時候輪到你,看心情。

  幸運的是,水木大學的實驗室是可以租借的,只要你是內部人員。對於學生嗎,研究生要和導師申請,大學生則需要和系裡申請,倒也沒多麻煩。

  這兩天剛開學,做實驗的人少,得趕緊借,過幾天人多了就不行了。

  經歷一番周折之後,王旭最終獲得了一間電工實驗室的一周使用權,雖然需要付出兩千塊的租金,但是依舊還是很划算的,學校還會配個實驗老師幫忙盯著。

  在本科生中,他這是蠍子拉屎獨一份的。

  而這個特權,是他用一篇論文換的,論文是一篇關於卷積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算法的。前世是1998年發表的,前期也沒產生什麼水花。

  直到2010年卷積神經網絡真的火爆起來,才逐漸被挖掘出來,成了一代神話。當然,這也和原作者20年深耕這一領域有很深的關係,他後來許多論文都是以這一篇為基礎的。

  具體內容就不說了,和文娛關係不大,抄歌詞也就算了,抄論文,那可能真會被讀者被打死。

  這是前世研究人工智慧的人必看的幾篇論文之一,難度不高,卻設計精巧,非常適合只有本科的王旭,發表個二區SCI完全沒有問題。

  原作是一區,但人家是丑國博士,著名實驗室負責人。而王旭,小蝦米一個,能發二區都得找系裡的導師掛名通訊作者才行。

  但即便這樣,在1991年的水木也是個了不起的大事情了。要知道,這是博士也只需要一篇SCI就能畢業的年代,你就知道這麼一篇論文在系裡老師心中的分量了。

  (老師同學之類的人物,和現實完全無關,畢竟不是名人,用了也沒人認識,還容易惹麻煩。)

  現在的大學還沒像後世那樣捲成鋪蓋,因此突然有個本科生跑來說寫了篇算法論文,這個學生才大二,專業課都還沒開始。

  老師們都很驚訝,但還是給王旭聯繫了一個名叫洛從文的海歸博士做導師,讓王旭把論文讓他看看。

  嗯,沒錯,水木的本科生也是可以有導師的。有特殊需要的時候,是可以配置一個導師的,這對導師也有好處,算工作量的,特別是那些還沒開始收研究生的年輕老師。

  導師挺負責的,看了論文後覺得很新穎,算是人工智慧的一個分支拓展,有一定前瞻性,很不錯的論文,於是幫他改了改格式就投出去了。

  甚至還託了在丑國的導師幫忙,看能不能加快些流程。這還是他第一次做通訊作者發文章,他也想弄個開門紅,要是順利的話,對於明年申請招研究生和提副教授都會有好處的。

  至於實驗室,嗯,這個和論文有關係也沒關係。

  有關係是因為那篇論文,王旭成功混成了系裡的名人,租借實驗室,特別是暫時還沒任務的實驗室就不是問題了。

  沒關係則是因為,租借實驗室的用途可以說和論文毫無瓜葛,你寫篇人工智慧的論文用電工實驗室做個錘子。

  王旭的進度很快,這一次只是維修,順便調整一下信噪比。

  錄音設備是可以看成一個整體的系統的,聲音進去,成品出來。因此系統工程在做錄音棚設備調優的時候就是非常關鍵的一種技術。

  可能玩Hi-Fi的朋友會有一些經驗,明明用的都是好東西,怎麼出來的最終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甚至不如一些會玩的兄弟用十分之一預算搭出來的成品好。

  這就是系統調優的問題了,這也是王旭需要示波器等高級檢測設備的原因。

  簡單來說,用標準波發生器產生標準的波形,然後經過整個系統後,再看最後得到的波形,那個整體的變形就是你這個系統的全部誤差。

  途中每一樣設備都會造成一些波形的變化,但如果這些變化互相抵消,就可能會形成一種互補的結果,最終就是兩個中間結果都錯了,但是最終結果反而對了。

  當然音樂不會像標準波那樣精準,但是這種代償機制是類似的。王旭就是要用這些專業的設備,加上自己那機械般的耳朵,把這一堆設備修理好,再調整到最佳狀態。

  至於信噪比,那就比較麻煩了,王旭能夠設計一些特殊的電路對於雜波進行過濾,但是這種過濾卻又不可避免地會把一些正常波也給波及到,所以錄音設備和音響設備的設計,製造很多時候真的很玄學。

  所以,王旭用了整整兩天時間,設計了幾套用於不同位置的濾波、放大裝置,然後分別連接在設備中,才算得到了一個讓他基本滿意的結果。

  這就算是能用了,雖然不能和業界最頂尖的錄音棚相比,但是在華夏已經可以算冒尖了。但在王旭的眼中耳中,這套東西也就是能用而已,因為他知道更好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