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軟體與飛機

  第386章 軟體與飛機

  除了arXiv,王旭還搞了個知網,嗯,就是中文版的。arXiv的管理同樣是交給了GIT的管理委員會,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式的景象站,其實這兩個網站的後台支撐程序是非常類似的,只是展示層有所區別罷了。

  而這種面向全世界的網站,王旭是不會自己攥在手上的,也不會讓丑國完全把控,而是弄得跟聯合國似的。

  總的來說,那就是基本上沒人可以徹底斬斷arXiv與世界的聯繫,而且arXiv甚至專門開放了對外的訪問自動化接口,可以付費去執行一些類似於爬蟲任務之類的下載工作。

  因為比較費機器和帶寬,所以這個服務是要收費的。

  而知網這東西,就比較麻煩了,因為他真的需要和各大版權機構去洽談,國內的還好說,國際上的就很是有些麻煩,所以這東西至少也得是半商業化運行,否則,那成本可能真的沒邊了。

  而這兩個基礎設施的建立,其實都是為了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做準備的。

  王旭前世並沒有經歷過完整的人工智慧時代,而這一世,他又在利用各種手段推進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這就讓他有一些惶恐,前世的人工智慧時代,華夏的落後是肉眼可見的。

  當然也可能只是路線之爭罷了,但國內大部分所謂的人工智慧其實本質是人家開源的大模型罷了,王旭不能說了解所有,但確實好多都是如此。

  王旭並沒有把後世最流行的模型放出去,相反放了相對早期的內容,比如卷積神經網絡的模型,現在就是王旭的實驗室主要發論文的方向。

  這東西其實說到底,更適合於圖像識別的領域,這是什麼車牌識別啊,手寫識別啊,人臉識別之類的產品的基礎,現在把理論鋪平,再經過幾年時間的推廣和發酵,慢慢地就可以出現在實際的應用領域之中。

  當然還有更適合人類語言的循環神經網絡的模型,這個東西主要是用於語義分析的,可以分析文本的上下文什麼的。

  這兩種神經網絡就是二十一世紀的最初時間段里最熱門的內容,王旭的實驗室,現在正在慢慢地一點點出這方面的論文。

  每年一兩篇突破性論文,幾篇擴展性論文的樣子,已經算是回歸到一個實驗室正常的狀態。現在在人工智慧領域,算是一個比較有成果的實驗室,在業界也有了些名氣。

  但說起來依舊都還是理論,由於華夏的硬體設備,軟體設備,網絡設備都還處於初始階段,王旭有意識地壓制了這方面的產出,真的沒必要,做出來了,華夏也用不了。

  倒是提供了一些給上面,讓上面自己判斷是否要用,畢竟神經網絡學習也好,訓練也罷,需要的數據資源都是海量的,需要的計算機計算資源更是幾乎沒有盡頭。

  王旭甚至提醒上面要重視數據的收集工作,這些東西未來將成為新的金礦,當然沒必要為了收集而收集,而是在數位化、信息化的過程之中就需要進行了。

  其實按照世界的科技發展,從八十年代到未來,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數位化,信息化,自動化,無人化,智能化。

  對了,這個數位化,和後世提倡的工業數位化不是一個概念,那是物聯網時代全面數位化的概念,是包括了廠房、設備、加工過程到產品的全方位數位化。

  而現在在搞的數位化,僅僅是針對產品和設計過程,甚至連生產過程都沒有硬性的要求。

  就好像國家前幾年提出的「甩圖板」工程,就是這個年代對工業設計數位化的一個嘗試。

  而其實同時還有一個沒有大規模宣傳的計劃,那就是「甩信紙」的工程,這是華夏走向辦公數位化的開端。

  後世曾有人把這兩項工程,叫做「雙甩工程」,但因為使用的人不多,也逐漸被人遺忘。

  甩圖板工程其實是91年就開始的,但一直進展並不迅速,開始的時候僅在重點企業,以及大型加工製造企業里推廣。

  但太多條件的制約,讓這個工程的進度一直都盡如人意,前世大概一直到97年前後,這個進度才逐漸加速推行了下去。

  其中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無外乎三點,缺錢,缺人,缺自主軟體。

  九十年代是國內軟體產業高速蓬勃發展的一個年代,這些軟體企業基本上都是靠著一比一拷貝海外同類軟體功能進行的開發,但是確實大部分都是自己搞的算法,自己寫的代碼,因為那些東西根本沒得抄。

  好多東西實在不清楚人家怎麼實現的,就得通過反編譯手段去看人家的彙編代碼,再推導出算法,最後自己實現。

  王旭前世曾經在一家開發CAD的公司工作過,他們的測試人員就是對比自己的產品和AutoCAD,人家畫出來啥樣,你畫出來就得是啥樣,否則,那就是錯了。

  確實沒啥創意,但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了華夏第一批的CAD軟體產品,九十年代初期,靠著「甩圖板」工程的進度,還是賣了些錢的。

  但是到了九五九六年之後,光碟介質開始大規模普及,各種新版本的AutoCAD一張光碟全部帶走,甚至包含很多繪製好的資源庫在其中,華夏CAD自此一落千丈,逐漸淡出大眾視野。

  AutoCAD幾乎可以說是一統江湖,所以,王旭敢說,其實這些公司放任盜版在華夏的大流行,其實一定是有深層次的思考的,他們是不依賴華夏市場生存的,這會兒的華夏市場也支撐不起任何一個大型的軟體公司。

  但這种放任,甚至是有意為之,可以自然而然地消滅幾乎所有的小型的競爭對手,讓他們幾乎連萌芽的可能都被滅殺。

  也許有人會說,他們未必想得那麼長遠和深刻,這是陰謀論,王旭也沒證據,但事實的結果就是如此。而王旭的開源計劃,就是從另一個層面對整個軟體生態進行洗牌了。

  用免費開源的產品,匯集全世界的力量,然後利用這些產品形成無數的國內國外的商業公司,這些公司反過來滋補開源社區,形成一種全新的軟體生態體系。

  由於這東西是和影視行業相關度較高的東西,王旭自然會格外重視這些產品的發展。

  水木自己都有一家公司在做CAD產品,現在有了開源的底層,他們已經全面遷移到了全新的架構體系之上。

  早期的CAD其實核心就是畫圖,CAD這個單詞本身也就是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縮寫,並沒有真正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對設計本身也沒有太多的輔助能力。

  倒是對減少畫圖的時間,減少畫圖的難度有了巨大的提升,比如最讓人頭疼的各種標註,那就幾乎可以一鍵完成。

  特別是可以減少圖紙修改的速度,電子檔可以直接在原圖上進行修改,然後重新出圖就行了,而繪製好的圖紙卻幾乎沒有這種可能,這就節省了大量重複繪圖的時間。

  這也就是所謂「甩圖板」工程的初衷。讓工程技術人員從繁瑣的畫圖中解放出來,真正花心思與力量去設計產品本身。

  而王旭帶來的三維產品設計,從理念上就與傳統的設計方式就是截然不同的,他直接通過三維造型的方式呈現,讓產品直觀化地首先出現在工程師的視野中,工程師可以根據功能直觀地進行三維化的修改。

  甚至可以做一些動畫的工況模擬,比如齒輪旋轉是否存在干涉,軸是否和外殼互相影響,深度的還可以通過定義材料,自動生成加工工藝,公差需求等等各種複雜的操作。

  直到需要加工出圖時,才自動地去生成各方向視圖,更可以自由地生成剖面圖、裝配圖等複雜的工藝圖紙。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位化設計,即便是西方,現在也只有頂級的航空設計領域採用了這樣的設計模式,比如高盧國的達索公司,他們的數位化設計軟體是業界頂級的,至少九十年代的時候還是。

  其實華夏在這方面從來就沒有放慢過腳步,最近在西飛搞的新豹子,就是使用全數位化設計建造的,前一世,而他們使用的平台,就是CATIA,沒錯,達索的產品。

  不過這一世,據說,據說哈,他們選擇了王旭開源的產品,這個產品雖然還不夠成熟,但卻在基礎功能上更加先進,而且未來的擴展性也明顯更強。

  所以,他們聯合包括水木在內的帝都、魔都以及西安的多所大學,共同進行了很多項基礎軟體的研發,就是為數位化飛豹搭建工具平台。

  王旭也時不時會得到一本厚厚的問題集,然後王旭都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出了解答,回答不了的,也都直言相告,但他並沒有親身參與進去。

  要知道,飛機設計和傳統的CAD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設計一架飛機,特別是現代化的三代戰鬥轟炸機,需要使用的各種不同專業軟體多達幾十種。

  而這些軟體,大多是由航空專業領域的公司開發的,然後對外收取高昂的費用,用以疊代形成更好的產品,同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化的驗證,這些軟體日趨成熟,最終贏得整個市場。

  這在西方當然問題不大,這會兒這些軟體也可以對華夏銷售,一方面,他們自己的軟體也沒有完全成熟,另一方面,可能他們覺得華夏即便設計出來了,也造不出來。

  而且用慣了自己的軟體,華夏的保密機構也就沒那麼保密了也說不定,畢竟軟體裡面植入些東西,可比機器容易得太多了。

  但華夏可是一路跌跌撞撞的走過來的,造不如買的觀念在那些單位可沒有那麼盛行,雖然不是沒有,但大部分的軍工人是真的怕動不動就出現的各種么蛾子。

  所以,這一世,他們選擇了並不成熟,甚至可以說並不完整的開源產品,自己打造核心工具,用購買海外軟體的錢去自己研製。

  這甚至有可能拖慢他們戰機的研發速度,但他們依舊選擇了這裡。

  或許是這樣一句台詞吧:「以前是沒得選,這一次,我選擇自己干。」

  這是一個大工程,王旭能夠提供的幫助有限,畢竟很多軟體產品他甚至都沒見過。

  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就體現了開源基礎庫的重要性了,任何工業軟體都離不開的一些基礎庫,在開源社區里都有提供。

  像什麼二維三維的圖形處理,圖像處理,有限元分析,各種力學計算,各種流體計算,甚至很多的生物、化學方面的計算模擬等等,現在在開源社區里都有基本庫的存在。

  而且由於採用了統一的通信標準,所以這些庫的調用與連接非常方便,可以從底層進行整合,而無需像使用國外成型產品那樣,必須從高層級進行連接,整合非常困難,只能靠成品數據文件進行溝通。

  而在王旭為他們構思的統一設計網絡中,這些底層庫被進一步封裝調用,彼此連接形成更大的功能庫,然後在功能庫的基礎上直接形成網絡化的工作平台,這可是差不多二十多年後的設計理念。

  什麼分布式計算、雲存儲、統一工作平台,外部展示看板,王旭都做了規劃,並且給出了設計意見。

  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新興的網絡技術,讓部門間的協調變得更加容易,這其實是已經超過現有的所有工業軟體產品了。

  王旭甚至規劃了自動化的製造模塊,從CAD到CAM,未來可以節省大量的加工工藝編碼的工作,當然現在那些自動化加工設備貴且不說,還大都買不著,買來了也要限制用途。

  當然,更不可能對你開放底層控制的規則,你只用他給伱的程序語言去編寫自動化製造的工藝。

  未來有了自己的自動化加工中心,什麼四軸五軸,六七八九軸的東西,那就可以連接上去,直接控制生產了,無人車間了解一下。

  其實,這也是對軍工人的理念的一次革新,用全三維立體化的設計理念去做新飛機,這是全新的嘗試,即便是先進的西方企業,也沒有完全實現這一點。

  絕大部分的零件,依舊還是依靠工程師去直接繪製二維的CAD圖紙,這一過程,靠的是工程師的空間想像力,而不是軟體本身的能力。

  但,王旭這裡對三維的支持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不僅僅有三維底層庫,更是有著完善的操作界面,這東西是他為自己拍電影準備的,沒有界面怎麼可能讓計算機外行們使用。

  ——

  (不好說還有沒有,我也說不準,一會兒要出門,不知道啥時候能回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