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空中攝影平台的設想。
想了想,王旭又覺得沒必要,這個項目的各種技術都會放置在技術池中,而有總和研究院都會有有限權限的。
相信他們研究院會有計劃的,這種眼看著能賺錢的買賣估計沒人能夠拒絕。
不過,他還是根據已有的成果,又發布了進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針對正負極的各種材料的嘗試,比如三元鋰電池。
同時,他還進一步發布了電池管理程序的研發計劃,以及關於電池包和新型電池包裝方式的研究課題。
這些內容當然不是無的放矢,這個東西是和他的電動汽車計劃掛鉤的,這會兒的水木汽車系其實已經有了電動汽車的研究計劃。
只是由於材料和技術的限制,目前都集中在進行高爾夫車,遊覽車,體育館內用救援車之類的短距離慢速度的小車子上。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水木在自動駕駛領域也布局得很早,後世出了好多自動駕駛領域的大牛,比如華為自動駕駛的陳逸倫,他就是電子系的本碩,丑國密西根大學的博士。
最近某音上特別熱鬧的問界和阿維塔,就是這位老兄帶領團隊搞出來的。
其實還有更多人,特別是計算機和汽車兩個系,出了不少在這一賽道的領軍人物。
這一世,估計會更多,誰讓王旭幾乎把電動車和自動駕駛需要的各種基礎科技都提前點亮了呢。
這其實也算是無心之舉,王旭起家搞的就是人工智慧,嗯,提醒一下各位,他不是搞材料的,那是玩票,他專業是人工智慧。
神經網絡這東西,那就是一個萬能的筐,逐步擴展的深度學習和廣度學習,再加上各種算力的精進,以及海量參數的學習方法形成的各種大模型,這就慢慢擴展成了後世廣為人知的各種人工智慧。
但基礎,早已經在王旭和他的人工智慧實驗室不斷發表的一篇篇論文中打下了。
最近一年多,自藍光LED之後,王旭已經基本不在各種跨專業的論文中署名了,他幾乎淡出了除凝聚態物理和人工智慧這兩個方向之外的所有學術活動。
出論文的速度也沒有再那麼的誇張,一年幾篇高質量SCI,都集中在人工智慧和凝聚態物理的石墨烯領域之中。
這樣的水準,頂多算得上是妖孽,不能再說他是神仙了。
一方面的原因是,別看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水木的教授們成長之迅速令人瞠目結舌,王旭更多是作為指引方向的存在就足夠了。
另一方面也是上面給出的韜光養晦的策略,話說如何隱藏一個閃亮的星星,當然是讓他置身群星之中。王旭就是這麼幹的,讓自己不再那麼光彩奪目,把自己逐漸隱藏在群星之中。
有了人工智慧的基礎算法,自動駕駛也就是順水推舟的事情,畢竟後世的自動駕駛基本上都是基於人工智慧的各種大模型罷了。
自動駕駛的另一個核心就是晶片,嗯,又是晶片,不過這東西,其實和王旭二代超算計劃中,搞的那個大規模浮點運算單元是一脈相承的技術路線。
繼續搞下去,頂多加上一些人工智慧方向的特殊指令,那就是專業的人工智慧晶片了,幾乎不會存在瓶頸。
電動汽車的電池、電機、電控三電部分,那就更別提了,王旭這不是已經把最難的電池搞出來了,就連最複雜的電池管理和電池包技術都已經立項。
之後的電機、電控,只要投錢,那就幾乎沒有可能搞不出來,就算搞不出來,那不未來還有個馬院士呢麼。
嗯,好吧,王旭攤牌了,不裝了,什麼電動汽車,自動駕駛,那不就是無人XXX的前哨嘛。
所以,別看王旭連電動汽車這個名頭都沒提起過,但事實上,這個東西未來需要的技術儲備都已經在不知不覺之中,悄無聲息地就完成了。
這叫什麼?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其實不是,這只是自然科學的必然,電動汽車不過是自然科學的一種工程實踐罷了。
基礎打好了,未來的超算啊,人工智慧啊,電動汽車啊,甚至各種大玩具,都只不過是一項項的工程實踐罷了。
這也是王旭為水木定下的基調,這裡是他的大本營,專注基礎研究就夠了,研究出一定成果後,研究這個的學生也就差不多畢業了。
然後就會進行技術外溢,學生創業也好,去其他高校、企業任職也罷,自然有專注工程實踐的院校接手,要麼進行深入,要麼進行整合,那會兒就不是王旭能夠想像的了。
千萬不要低估華夏人民的創造力,他們可是用汽油桶都能整出沒良心炮的。
同樣,這些技術進入技術池之後,自然會有更專注盈利的商業化公司會對它們進行商業化開發,形成產品,賺取利潤,同時也會自然地回饋給技術池以金錢上的回報,形成正向激勵的循環。
其實前世的水木也是這麼幹的,很多的基礎研究都是這裡搞出來的,只不過,基礎研究,普通老百姓不懂,加上營銷號胡說八道一番,弄得網上人人喊打。
整天水木專家如何如何,水木教授如何如何的。我敢說九成九的網友都沒有關注過哪怕一個水木教授,那麼這些水木教授的言論到底是誰把它傳播得如此廣泛的?
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亂罷了,就問一個問題,如果水木帝大毀了,誰最受益?
國防七子?別逗了,他們中只會出現新的水木帝大,並且成為新的靶子。
扯遠了,自己擦亮眼睛,好多事情稍微深究一下就會知道答案,有興趣我開個免費單章說。
不過,王旭現在最高興的當然是電池系統的解決,可以讓他的無人機技術提上日程了,他的電影少不了各種全景追拍,這年月,航空攝影可不是一般的昂貴。
不僅需要專門的直升機,連攝影師都需要專業的,在沒有雲台的年代,光是扛著攝影機在直升機上不抖,都是老師傅才可能有的技能。
所以,王旭就打算趁著這部電影把這個無人機搞出來,然後做出雲台,架著一台新型攝影機上天。
嗯,沒錯,攝影機的技術他終於買出來了,心心念念了一年多,王旭終於在攢夠點數的昨天把這個東西買了出來。
技術整理還需要一段不少的時間,裡面涉及的電子晶片科技可是非常地多。
不僅僅是CMOS攝影感光晶片,更包括用於高速圖像處理的中央處理器,高性能存儲的硬碟晶片,超大的內存儲晶片,高速緩存晶片,控制晶片,人工智慧晶片,甚至還有IGBT晶片。
反正,這麼說吧,王旭前世知道的大部分晶片類型,這裡幾乎都涉及到了。
王旭忍住激動還沒有仔細地去鑽研這些晶片的生產工藝,那裡光是資料的目錄就足夠王旭拿出一個月來整理了,目前,他還沒那麼多的時間。
當然,王旭相信那會是又一個大驚喜,但難度也絕對不會低。
王旭已經越來越了解那個系統給的東西了,大致科技應該是略微領先於前世的狀態,前世其實半導體加工已經基本上進入物理瓶頸期了。
那個加了一堆pro plus max之類的BUFF的最新水果手機,裡面裝的A17晶片的性能似乎遠沒有預想中的好。
這就是一個明證,吹出來的3納米其實未見的就比實打實的7納米強了多少。
再往下,或許就應該變更材料了,比如碳基晶片,王旭對系統的期待就在於此,之前的生長法,讓王旭不可能沒有這方面的期待。
現在的首要任務是先整出一個新型的攝影機,沒錯,攝像機可不是只有數碼的一種,未來的也不是只有一種,王旭先要搞出來的是一種膠片攝影機。
數位化需要的各種
王旭不是沒考慮進口買幾個,然後放到雲台上,但架不住現在的攝影機太重了,一部攝影機動輒二三十斤,四五十斤的也不是沒有。
這個重量可就有些麻煩了,雖然不是不能通過擴大無人機平台的方式解決,但那屬於純粹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方式,王旭不是很想玩。
既然有了新的技術,甚至為此把自己的點數消耗一空,當然還是要儘可能地發揮作用才是。
在系列的攝影機中,王旭首先打算實現的是一台手持式的35毫米攝影機,沒錯,手持式,自帶雲台的那種。
攝影機重量僅有四斤多,裝上膠捲,配上雲台,總重量不超過八斤,這已經是王旭現在能夠達到的最理想的載荷了。
不過問題不大,高功率的小型直流電機現在並不難找,進口還是買得到的,雖然貴了點,不過他很早就發布了研究課題,現在雖然還在進行中。
但總體進展還是很不錯,這個東西是電機系承接的,一個教授帶著兩個博士在搞,經費也比較充足,現在實驗室樣機已經有了,基本性能都達到了設計要求,只是穩定性還不夠,還在改進。
目前還在進行各種調整以及工程樣機的製作,估計最多還有半年就能看到工業品的產出了。
這東西的設計難度並不大,難的是加工精度和耐久度,還有就是對自重的控制。電機這東西,和航空發動機類似,用在四旋翼上,主打的就是精確度和升重比。
精確度越高,對於控制軟體的壓力越小,而升力重力比越大,則意味著能承擔的載荷越大。王旭前世就沒少玩無人機,這方面不說頂尖專家,但一般內容還是難不倒他的。
手持式的攝影機,自帶了一個雲台,而雲台里有一種現在華夏都不好買的電機,伺服電機。
其實攝影機也自帶了一個卷膠捲用的電機,根據系統的一貫尿性,這兩個電機估計也不是什麼簡單的玩意,王旭直接把圖紙和加工工藝扒了出來,扔給玉卓師兄去做出來,不計成本的那種。
回頭,王旭也打算看看這兩個東西能不能用在無人機上,如果能,那麼動力問題就沒問題了,王旭的感覺是應該沒啥問題,你別看只是個卷膠捲,無論是功率要求還是精度要求都不低的。
而且,電機這東西,基本原理並不複雜,往往是通過一些特別的專利設計,達到節能,增加精度之類效果,王旭自然能夠把這些東西拆分出來,自己申請專利。
只要有了專利,根據樣品的基礎數據簡單地放大縮小一些原有設計,再稍加優化,那就是一款新產品了。
這其實和他以前發布的電機研發任務並不矛盾,系統給的東西往往過於先進,要麼就是絕對的高端產品,死貴死貴,要麼就是乾脆沒法賣的。
而玉卓師兄想賺錢,肯定不能靠著光賣賣高端貨,而是要搞出一些中低端的解決方案出來,這時候,水木的電機方案就派上用場了。
王旭提出的性能指標要求可不低,直接參考的就是後世大疆無人機上使用的電機,無論是個人玩具型的精靈、御系列,還是工程型的RTX系列,王旭都玩過,作為工科男,還都大致研究過參數指標。
這也就構成了王旭對研究提出的指標要求的基礎,畢竟大疆可是真正市場考驗過的,好吧,甚至戰場都沒少考驗這些個玩意。
無論王旭搞什麼,現在都會有專門的人盯著的,王旭搞想搞民用無人機,飛控這塊就不是王旭這個外行能處理的了的,但問題不大,帝都航院和水木最近走得很近。
四旋翼,他們以前就搞過,只不過這東西做成有人的那種非常不划算的,這種完全拋棄空氣的升力的飛行玩法實在有些不入搞飛行器的人的眼。
那得多費能源啊,無論是燒油,還是燒電,四旋翼最多飛上天半個鐘頭,而同樣的能源,能讓一架固定翼飛上半天,航程遠上幾十倍毫無壓力。
甚至,懸停也比不上一個傳統直升機結構,畢竟旋翼越多,控制就麻煩,對於控制系統的要求就越高,以前的電控水平很難控制多旋翼設備實現穩定飛行。
但四旋翼、六旋翼、八旋翼卻是最適合民用的無人飛行器,畢竟由於遙控距離的限制,你就不可能飛太遠,太遠了就回不來了。
而且多旋翼懸停更穩定,升力冗餘也比較大,旋翼壞上一個半個的,也能通過良好的飛控穩定下來,順利飛回。
可惜的是,這些都只是王旭同志的設想,想得挺好,現實卻狠狠地抽了王旭一巴掌。
王旭總覺得這東西應該挺簡單的,畢竟後世義烏小商品市場裡,五十塊錢都可以買個四旋翼玩一玩。
但王旭還是低估了這一設想在這個年代的難度,所以,當王旭在傭兵天下發布這一科研任務的時候,居然根本無人應答。
——
(明天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