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評估體系的重新建立(一)

  第288章 評估體系的重新建立(一)

  「一致同意,填補國內空白,國內領先,部分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導教授一臉嚴肅地宣布了今日鑑定會的評審結果。

  大家熱烈鼓掌,這個鑑定會就算成了,這年月的鑑定會一般都是這樣,本院的老師請幾個,外院的教授請幾個,如果成果比較大,就由上級尋找相關的教授做評審。

  然後把論文提前交給這些教授,讓他們提前有個印象,其實,這個項目大概能給個什麼評價,這個時候已經差不多有譜了。

  大概一周後,找個會議室,掛上大橫幅。大家坐在一起,就像答辯會一樣聽一下項目匯報人的匯報,然後象徵性地問幾個問題,就算通過了。

  然後,大家吃頓好的,喝點小酒,給每個教授送上一份謝意,你好我好大家好。

  偶爾產生爭執的點一般就在最後的評價上,現在國內的科研還很薄弱,能搞個國內一流就算是不錯的成果了,國內領先就能夠省內獲獎,達到國際水平就有機會衝擊一下國獎了。

  但這些詞大家都會整,一般還要看說出評定詞的是誰,也就是說你的評審會的組長一定要有些分量才行,否則,給再高的評價用處也不大。

  這樣的評審最大的問題就是主觀因素占比太大,很難客觀地評價一項成果的真正科技含量,也很難評估這項成果距離實用化還有多久。

  如果只是科學研究的成果還好,反正只要能發論文就行,國家也沒真指望這些成果能實用化,但到了王旭這裡卻顯得有些不足起來。

  根本原因還是王旭這裡的項目都是帶有強烈市場目的的,做這些研究的初衷就是為了面向市場,無論自己組織生產還是科技成果轉讓都是如此。

  過去的幾十年都是計劃經濟,科學研究也沿襲了前蘇聯的那一套,基本上是國家發布任務,分配給下面的科學家們,進行研究後由任務的發布方也就是官方進行評審。

  而進入改革開放之後,官方分配的任務一年年下降,逐步轉化為向上申報的方式,這時候,人脈遠比實力更重要,加上經費本來就少,於是,項目開始向少數知名教授身上集中。

  而年輕的教師,卻無法在他們最能出成果的時候從事科研工作,只能依附在知名教授身邊做些輔助工作,對於本來就奇缺人才的華夏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純粹的科學研究華夏每年投入的經費相當有限,更多的目標還是應用型的項目,這些項目其實和王旭現在感受到的問題是相似的。

  那就是,很難評估研究的進度,也無法確切得知研究的先進程度,甚至根本無從判斷現在的研究是否應該繼續下去,而這就是項目管理與項目評估方面的不足了。

  自從開展了兩個超大型的項目,王旭是深感國內對於項目管理的方式方法的嚴重不足,雖然他也聊過一些項目管理的內容,但確切的說,他自己都不是行家,帶個小團隊或許還行,大團隊真心不在行。

  他也只能提供一些項目分解、甘特圖進度跟進之類的小工具對項目管理提供一些幫助。

  但最重要的項目進度的評估工作卻始終是一個問題,幸運的是,王旭給出的項目規劃足夠詳細,而且直指項目目標,道路筆直且寬闊,幾乎不會出什麼么蛾子。

  所以,到目前為止,項目運行都還是相當順利的,這也給了人們一個錯覺,特別是給了年輕水木的教授們一個錯覺,那就是科學研究就應該是這麼順利的。

  但這可不是王旭希望看到的,太順利的項目會讓這些學者們缺乏對於難度的敬畏,有點無知無畏了。

  各種敢想敢拼的大膽想法被提了出來,最近很多圍繞大項目產生的次生項目就已經開始出現這方面的苗頭了。

  王旭倒不是怕這些大膽的想法,而是怕最終這些大膽想法無法順利實施而產生的逆反效果。浪費些錢也就算了,就怕的是因為這種冒進而把這些年輕的教授們徹底干蒙了。

  說到底,整個華夏都沒幾個真正搞過科研的人才,即便是水木帝大華科院這樣的地方,真正能夠承接項目進行研究的人都是寥寥無幾的。

  如果,真的因為這種冒進中斷了水木現在非常良好的科研氛圍,那才是真正的罪過了。

  王旭也仔細回顧了一下自己搞項目的過程,他發現自己還是太過激進了,總希望一個項目帶起數不清的產業,這想法本身就是有些脫離實際的。

  搞這些項目可以,但前提是需要同步進行工具的研究,這裡的工具可不是指的鉗子改錐之類的,而是科學工具,哲學工具,方法論工具之類的指導性基礎研究。

  「王旭同學,你來講講吧,剛才成果的情況你也都聽了,這會兒評審也結束了,我看你一直愁眉緊鎖的,聊聊你的看法吧,有什麼不足的咱們也好儘快改進。」

  龐教授顯然也注意到了一直在皺眉思考卻一直一言不發的王旭,就乾脆讓他發言一下,誰都知道王旭就是個聚寶盆,敲一下沒準就能掉塊金磚出來呢。

  王旭回過神來,他剛才確實一直在思考,畢竟眼前這個項目他也就是來旁聽一下,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他們的發現過程,因為這又是一次充滿巧合的成果,研究高性能的還沒搞出來,卻搞出個特別便宜的東西。

  這東西真的應用前景特別廣闊,繼續搞下去可以用在服裝、家居、繩索,甚至摻雜進混凝土都可以提高強度。

  這東西的應用廣泛,國外也早就批量化生產了,也不是對華禁運產品,只要有外匯,可以說想買多少買多少。

  而水木這次發現的製備方法,最大特色就是便宜,無論是從原材料還是加工工藝方面來看都相當的便宜。

  王旭來聽聽他們的思路,華夏人在降低成本方面總是有千奇百怪的想法,而且時不時地就能把一些產品用白菜價生產出來。

  這可不是光憑人工便宜就能實現的,你要說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靠人工便宜,但大規模量產的各種化工產品可大多靠的是大工業生產,而不是簡單地堆人工。

  你沒看丑國、小日子的人工那麼貴,他們的化工照樣能生產出價格極其低廉的產品。

  這在科研上就體現出需要一些特別的思路,以及一些特別的方法,這可是頗具含金量的一種科研實力。

  所以,王旭這次本來還真的是來取經的,打算學一學人家的思路的,但最終的總結卻是真的就是一種巧合,這就讓他頗有一種肝疼的感覺,所以才會走神走到評估體系上去了。

  ——

  (還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