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流行的和傳統的
今天周日,王旭難得休息一天,王霏早早就出門去和閨蜜逛街去了。
前些日子,老那的狀態不是很好,王霏陪了陪她。
原因也很簡單,他家那口子劈腿的事情暴露了,還被老那抓住兩人一起吃飯,舉止親昵。
不過這事兒後來也就不了了之,畢竟沒抓住更進一步的動作,反正這種事情還得發生很多次,王旭都懶得勸,現在足球明星的地位還是挺高的,至少比老那高多了。
王霏最近沒少陪她,老那這人其實性格挺好的,也是個挺真實的人,咋咋呼呼,有喜有怒,對朋友挺仗義,對外人敢招呼。
後世好聲音上的表現不完全是人設,她早年間就那樣,大大咧咧的性子其實挺招人喜歡的。
這種人吧,如果是普通人,估計喜歡她的會挺多的,當明星就差點意思,公眾人物嘛,總得端著點才行,謹言慎行才是標配。
後世很多人特煩她,其實還是後世對於明星的要求不一樣了,一個個得弄得跟完人似的,當然這和後世明星影響力過大有關。
擱八九十年代的帝都,那真就不是個事,明星的影響力最多保持在牆上的海報,看著好看就行,誰管他們說什麼啊。
她說什麼,外界也聽不到,媒體資源是有限的,看報紙,看電視都是要專門花時間的,沒幾個人有工夫關註明星的八卦。
香江人關注八卦,那是因為他們的工資高,吃飽喝足了才有力氣看八卦,衣食無憂了才能給孩子追星的條件。
帝都這會兒工資也就勉強餬口,全國這會兒連溫飽都沒滿足,關注八卦不如關注今天豆油有沒有漲價,今年冬儲大白菜是不是夠用。
所以,這會兒的明星其實走在馬路上都沒什麼人認識,可能你家周邊還有人能認出你,走出二里地,那就是安全區了。
這會兒的華夏,能買正版磁帶的都是鐵粉,能買正版海報的都算骨灰了,明星的影響力幾乎全靠廣播電視加上盜版。
除了頭部的幾個明星,剩下的那些,能混個演出就算出息了,這會兒的老那也就是這一級別,別看她都上過兩次春晚了,愣就是沒啥名氣。
要麼怎麼說現在王霏在內地獨一檔呢,她就沒經歷過任何掙扎的過程,直接一飛沖天了。
王霏不在,王旭也有些提不起興致,起身下樓去公司看看。
別看是周日,無論是公司還是下屬的工作室,來的人還挺不少的。出來創業的,和坐辦公室的對工作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把公司當家是創業者的標準心態,因為那真就是他的身家性命。
你以為公司是你家啊,才是打工者的心態,這個不分未來過去現在,其實都差不多。
後世叫摸魚,九十年代叫混。
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報紙看半天,機關里這樣的鹹魚多得很,特別是在帝都。
所以,王旭的這個小樓顯露出了不一般的活力,這裡面幾乎都是創業者,即便是給人打工的,也大多有著一顆創業的心。
他們要麼是走投無路,不得不闖,要麼是心懷遠志,自己出來歷練,目標不同,自然態度也就不同。
所以,這裡的人一個個都很卷。
「金教授好啊。」王旭看著坐在錄音室門口喝茶的金教授,趕緊上前打招呼。
「王二哥好。」金教授很悠閒地坐在門口的休息椅上,小几上是茶水。
這樣的休息椅,王晶花安排了不少,主要是在樓道的中庭位置。
王晶花挺看重日常交流的,所以到處安排了能夠互相交流的空間。
這樣,不是一個工作室的也可以在這種地方有個交流,不至於上了很久班,都不知道隔壁是幹什麼的。
「您又臊我,周哥也在啊,您們這是聊什麼呢。」王旭走到小桌旁,也找了個椅子坐下,遞給周迪一根煙。
「你媳婦呢,什麼時候來學校,我帶她辦手續。」金教授繼續寒暄著。
「她今天找閨蜜玩去了,我今天休息,就下來看看,您怎麼周日還忙活啊。」
「這不是排錄音室排到今天了嗎,你這裡現在有兩個錄音室了,但還是排老長的隊,我這都還是加塞進來的呢。」
「您這是錄哪首啊。」
「《讚歌》」
「胡老師那首?怎麼沒看見胡老師。」王旭四下打量了一下,沒看見胡老師的身影。
「他去廁所了,他得放鬆放鬆。」金教授隨口回答,順便打趣老朋友。
他不抽菸,只是抱著個大搪瓷缸子,一口口地嘬著熱茶。
「草原歌曲里,我最喜歡這首了。」王旭有些感慨,記憶回到
「挺奇怪啊,你這個年齡的孩子,一般都喜歡香江灣灣的流行歌曲,怎麼到你這裡,我看倒是和你父母愛好差不多。」
「啊,還真不是,他們喜歡京戲、大鼓,三弦啥的,比我喜歡的這些還古老些。」王旭回憶了一下他父母的喜好,還真不是這些年代歌曲,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不知道為啥反而對這些歌曲興趣缺缺。
「我倒是挺奇怪,你寫的歌都特別潮,怎麼喜歡聽的卻那麼古老。」周迪也湊趣問道。
「也不是,國外的我也沒少聽,我喜歡聽好聽的,就這麼簡單。至於流行,其實這並不是歌的問題,而是流傳的媒介發生變化才產生不同的特色風格。」
王旭給出了一個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答案。
「展開說說,你關於流行的理論,我聽著有點意思。」金教授突然對王旭說法有了些好奇。
「這個說起來就複雜了。」王旭有些為難,這些其實是後世網友總結出來的東西,他也不知道算不算科學。
「那就長話短說,說個大概。」金教授卻很鼓勵他的奇思妙想。
「嗯,那我大概說說吧。
歌詞這個東西是和大背景相關的,咱們這裡不討論,就討論曲調和歌曲演唱的方式。
你看早年間,傳唱度高的大多是一些民歌,除了咱們本身的民族性喜好之外,應該也能注意到,陝北風味的民歌,在西南也一樣可以流傳。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和民歌的傳唱方式有關的,你看,早年間,這些歌曲,只能在慰問演出,文工團演出之類的場合聽到,其他場合,最多就是大喇叭。
這個時候,什麼配器啊,混響啊,都完全不起作用。只有純粹的人聲能給人留下印象,配器在大喇叭里可能還不如背景噪音來得清楚。
這個時候,民族唱法的特點就會充分地發揮出來,高亢,嘹亮,悠遠,綿長,你看西北,草原,高原,西南的民歌就更容易流傳。
而江南的小調就不容易,這就是傳播的時候造成了衰減,根本體現不出來原來的風味。
茉莉花在國外那麼有名,你問問以前的老百姓有幾個人知道的,倒是蘭花花,山溝溝之類的西北民歌,早早地就家喻戶曉了。」
——
(明天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