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議和與求和

  第307章 議和與求和

  把郝經的拜帖放到桌上,張世傑的目光忍不住落到了桌角那摞大宋日報上。到了臨安之後,趙嘉仁與大宋官家的物理距離拉近,身為禁軍統領的張世傑終於可以比較同步的拿到《大宋日報》這份政事堂的機關報。

  這份大宋政事堂機關報報體例比較接近21世紀的報紙,鉛字油墨印刷,兩張四頁八版。上面都是新聞,社論,還有各種科普性的玩意。郝經前來臨安後,大宋日報只是刊登一條非常簡單的新聞,可這個消息意味著蒙古對大宋的態度有變化。

  在大宋所有官員中,最早見過郝經的就是張世傑。那還是張世傑當蒙古國人的年代,他跟著張柔做親隨。郝經則在張柔家的藏書館內讀書。兩人見過,偶爾說了說話,通了個名。也就這麼一個交情。後來張世傑犯事,為了保命就跑到南宋來投奔,成為了呂文德的手下。

  這位張柔是忽必烈的愛將,雖然自己是名將,最出名的卻是他的九兒子張弘范。現在張弘范乃是蒙古元帥,戰功赫赫。

  老相識前來拜訪,張弘范倒是想見一見,至少聽聽郝經帶了什麼使命前來。然而他又覺得這麼做不合適。御林軍統領的職務不算高,但是地位很高。這個職位象徵著『絕對忠誠』,官家的生死就掌握在御林軍統領的手中。現在若是被人宣傳起御林軍統領不是土生土長的大宋人,這就不太合適。

  可一想到郝經帶來的使命,張世傑就忍不住。於是另一個念頭就冒了出來,按照趙嘉仁的觀點,不管是大宋或者是蒙古國的北方漢人都是中國人,兩個中國人見面應該沒問題。帶著這種自我欺騙的念頭,張世傑就請郝經進來。

  「張統領,多年不見,你還是風采依舊啊。」郝經用北方話對張世傑說道。

  聽著熟悉的鄉音,張世傑忍不住苦笑。然而他也只是苦笑著請郝經坐下。郝經上來開門見山的說道:「此次我奉陛下之命,想冊封趙嘉仁為宋國皇帝。」

  張世傑只覺得心臟撲通撲通的激烈跳動起來。他連忙問道:「然後呢?」

  郝經先做大言嚇唬一下張世傑,接著他很技巧的不提趙嘉仁的反應,而是換了個方向,「張統領,就你來看,和議對貴我兩國有何害處麼?」

  在抵抗蒙古的時候,張世傑態度意志很堅定。不過正因為他沒有在後方,所以對戰爭的態度和那些一線軍人別無二致。點點頭,張世傑答道:「當然沒壞處。」

  聽了張世傑支持和平的言語,郝經心裏面一陣歡喜。接著他聽張世傑繼續說道:「若是割地上貢,那就算了。」

  這下郝經的心情一落千丈,他惱怒的質問張世傑,「若不稱臣、割地、納貢。我大蒙古怎麼能覺得宋國是真心求和?」

  張世傑毫不遲疑的反問:「若是不退出我大宋國土,交還擄走的大宋人民與財務,我大宋怎麼能覺得蒙古是真心想議和?」

  這話並非是張世傑自己的看法,而是在福州關於大宋前途的會議提出的要求。趙嘉仁說的非常清楚,「我們可以討論什麼是國家利益,但是在已經確定的國家利益問題上沒什麼好討論的。所有官員都得遵守。誰不認同,誰要自己弄出他自己的說法來,馬上就滾蛋!永不錄用!」

  郝經想玩話術,可他沒想到張世傑聽了郝經的話之後就確定趙嘉仁的表態與他的要求沒有分別。大宋不是不可以與蒙古議和,然而議和必須是基於對等的議和,基於非被侵略狀態下的求和。大概能確定趙嘉仁並沒有違背制定的規定,張世傑覺得心中的好奇基本被滿足,懷疑被開釋。

  第二天,政事堂機關報大宋日報上就寫了一篇關於和蒙古和談的社論。社論認為和平對大宋不是壞事,但是國家利益不得損害。所以堅決不接受稱臣、割地、納貢的要求。議和可以,但是議和絕不是求和!社論的最後,鏗鏘有力的提出,『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我們現在要的就是對蒙古侵略者進行軍事反擊,先恢復大宋領土!』

  看完這個,又見到了郝經,張世傑對現狀完全有了認識。即便知道對蒙古反擊會很吃力,張世傑並沒有覺得六神無主。

  趙嘉仁並不是只說說而已。刀劍是和蒙古人最有效的交流手段,雖然是冬天,30個營的宋軍依舊從日照與徐州出發,向著山東的兗州、青州以及河南東部的德州府進發。

  在正月十五,忽必烈就再次得到宋軍肆虐山東的消息。歸德府原本就是大宋所有,只是在襄陽之戰後被放棄了。宋軍在歸德府只是圍殲了幾百人的守城部隊,順道把歸德府的蒙古官員和宋姦殺了個乾淨。與山東的損失相比,歸德府的這點損失根本不算什麼。

  蒙古二十萬主力在長江兩岸,淮東宋軍利用內線優勢發動進攻。史天澤原本知道忽必烈的心思,一旦調動長江流域的蒙古軍回來,此次的滅宋戰役大概就可以收場了。嘴上不說,忽必烈心裏面其實一點都不想放棄長江流域。所以他遲遲不肯下令主力返回。

  現在的局面已經不容這麼猶疑不決,要麼下令蒙古主力返回防禦宋軍,要麼下令蒙古主力與趙嘉仁在江南決戰。史天澤在這兩個選項中左右為難。

  「命親軍南下。」忽必烈用憤憤不平的語氣說道。

  「不可!」史天澤立刻表示反對。

  「不可!」戈爾滕同時表示反對。

  漢人大臣與蒙古貴人對視了一眼,史天澤先開口說道:「陛下,殺雞焉用牛刀。萬一有個閃失,大都就門戶洞開。」

  忽必烈瞪了史天澤一眼,哪怕知道這話很有道理,可忽必烈不爽的心情並沒有因此有好感。等史天澤說完,戈爾滕用蒙古語說道:「大汗,海都那個叛賊若是趁機有異動,大汗要用什麼兵打他?」

  忽必烈的神色更加嚴峻起來。孛兒只斤?海都是黃金家族的成員,窩闊台的孫子,孛兒只斤?合失之子。曾支持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汗位。阿里不哥失敗之後,海都就在新疆那邊建立起窩闊台汗國。

  阿里不哥或者是海都,政治上的理念都是『蒙古人要過蒙古人的生活』,堅決反對忽必烈的漢化政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托雷和蒙哥在蒙古各個汗國與部族中都有下命令的實力。忽必烈雖然自稱繼承了他哥哥蒙哥大汗的地位,該是蒙古之主。可他所謂的繼承並不是蒙古人傳統上的繼承,如果按照蒙古傳統,那得蒙古各個汗王以及部族齊聚,然後共同推選出大汗來。

  父業子承,或者兄終及弟,那都是漢人的套路。蒙古大汗必須是蒙古各部在大會上推舉出來的。沒有這道手續的忽必烈是不被承認的。有這種看法的不僅是海都,在漢地上的不少蒙古人即便是承認忽必烈對他們的權力,卻也認為忽必烈上台不合蒙古規矩。

  戈爾滕與趙嘉仁的軍隊打過仗,他知道不付出巨大的代價就沒辦法消滅趙嘉仁的軍隊。不必說忽必烈手下的蒙古親軍失敗,哪怕是這支親軍遭受比較大的損失,就會有大量的蒙古人起來反對忽必烈。

  連一個萬戶都明白的道理,忽必烈這樣的豪傑怎麼能不明白。方才要出動親軍也是氣話,蒙古大汗萬萬沒想到他掐著宋國脖子一頓痛打,眼瞅就要把宋國給打死。沒想到宋國皇帝投降之後,宋國反倒展現出實力來。從結果上看,忽必烈硬生生催生出一個強大的宋國,這樣的結果讓蒙古大汗感到無法接受。

  豪傑畢竟是豪傑,即便心中惱怒,忽必烈還是下達了新的命令,「告訴伯顏,若是能與宋國決戰就與他們決戰,若是覺得沒必要,就派兵回來援助。」

  這道詔書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到伯顏大帥手中,於是在鄂州的伯顏大帥麾下就爭吵起來。伯顏自己當然覺得沒必要再打下去,阿術元帥也持相同的看法。阿里海牙元帥一直在湖南湖北這邊,他就覺得怎麼也得和趙嘉仁真正的較量一番才好。

  看著伯顏和阿術的難看臉色,阿里海牙笑道:「大帥,與趙嘉仁決戰也未必要在江南。請大帥先不要撤回北方,我帶我的部署前往歸德府。奪回歸德府之後繼續向東與趙嘉仁作戰。若是能勝,大帥就可順江而下,兩面夾擊。」

  這個戰略思路倒是充滿了蒙古人的風格,遇到要出現大量損失才能攻破防線,蒙古人就會選擇機動。在機動上繞兩千里路並不是什麼問題。對這麼一個計劃,伯顏覺得可行。不過他告訴阿里海牙,若是做不到的話就趕緊回話。現在的蒙古軍已經出來作戰好幾年,既然沒辦法消滅宋國,讓士兵就地分到土地,那就讓大家儘早能回家。

  阿里海牙也是蒙古元帥,對這些自然清楚。他向伯顏保證之後,便帶領了四萬兵馬踏上了前往歸德府的道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