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西域以西(今天一更)

  說實話,對最後入選的幾家,眾人或多或少都有幾分的好奇。

  這裡面有京兆大族,也有關隴貴族,有五家七姓,也有皇家宗室,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李泰好像很是公平。

  不過面對重建絲綢之路這件事,此刻買到名額的未必有多高興,更多的是忐忑與恍惚,沒拿到名額的,也是羨慕與好奇。

  薩珊王朝距離大唐太遠,絲綢之路更要經過西域與東突厥,這一路風險無盡,縱然拿到第一批入場門票,但對眾人來說,未來依舊充滿迷茫,但看在魏王以往的信譽,讓眾人敢賭一賭。

  不過,不管怎麼樣,既然買下名額,那眾人也都開始準備起貨物來。

  這絲綢之路的開拓商隊能夠出售的貨物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朝廷與波斯之間的交易物品,這部分需要十家連同李泰分配好後,各自按照自己分到的份額去準備,這也是世家的利潤要與朝廷三七分的部分。

  但每家也允許私自帶一部分貨物,所獲利益純粹歸屬自己,朝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每家差不多十車左右,若出現什麼事故,組織只賠付到有登記檢查的十車為止。

  而薩珊與大唐之間的交易,主要還是兵器與藥品為主,畢竟薩珊與大食在戰爭中。

  經李泰據理力爭,李世民慎重思考後,決定把要淘汰的武器,藉助這次機會出售給薩珊。

  當然,也只是刀槍劍戟之類的武器,像強弩與甲冑這兩樣東西則依舊不允許出售。

  甚至連唐刀這種大唐具有代表性的軍事裝備,也一樣在禁售之列。

  對此李泰也是贊成,畢竟自己只希望薩珊能拖延得久一點,兵器能增薩珊的殺傷力,但甲冑這種東西,卻說不定擁有改寫一場戰爭的可能性。

  同時,李世民也下令讓,西海的田長耕帶著學府兵回長安,等新一批學府兵補充進去便帶他們西行。

  為此李泰還需要讓洛陽鋼鐵城加班加點製造甲冑,讓那些新加入的學府兵快速武裝起來,呂才通過軍樂師,讓這些學子快速掌握自適應天賦,時間上倒是相當充足。

  同時,李泰還塞了幾個懂天象尋水脈的道士,儘可能做好充足準備以應對這次遠行。

  至於準備販賣的東西,除了卑路斯所期望的某些有助於戰爭的武器與藥品,李泰還讓人帶上了鐵鍋,茶葉,蔗糖等新產品,就是想看看這些東西到底好賣不好賣。

  其中最有技術含量的應該是鐵鍋,正常來說,鐵鍋這種東西在南北朝時已有雛形,唐朝也有少量出現,但真正大量出現還是要等到宋朝。

  很重要的原因是宋朝建立了專業的煤炭機構,有了足夠的燃料去鍛造鋼鐵。

  哪怕宋朝的鋼鐵相對唐朝來說硫化物高了幾分,並不是那麼合格。

  但在生產力提升的背景下,鐵鍋這種利於民生的器具自然大量出來。

  而最有力的佐證就是從宋朝開始,炒菜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中,甚至變得越來越豐富了。

  至於李泰能這麼幹,那是因為李泰一直以來掌握了煤炭產業,且不斷去追求更高的溫度。

  在洛陽鋼鐵城的高爐煉鐵技術成熟,終於能有多餘的鐵去打造些鐵質用品,其中鐵鍋便是李泰指定必須要研究出來的東西,解決了模具問題後,就很快實現了量產。

  而相對茶葉蔗糖這種農業產品,鐵鍋這種看起來平平常常,但實際上卻濃縮了相當高超工藝的產品,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當前的工業實力。

  理由非常簡單,鐵鍋這種東西,首先需要攻克煤炭溫度,然後需要解決鐵質材料。

  就算這些都解決掉了,生產效率決定了一個國家有限的鐵生產出來後,優先供應武器與甲冑,其次是生產農具,最後才會輪到鐵鍋這種生活用品。

  可以說,鐵鍋這種東西,絕對是生產力提升才能能夠出現的產物。

  這就好像在古老時候,為什麼鼎會成為權利的象徵,那是因為青銅鼎完美地把鋼鐵力量與糧食豐收結合在了一起。

  別人看到你用著青銅鼎煮著羊肉火鍋,便清楚知道,你一不缺金屬,二不缺糧食。

  而這在奴隸制時代,自然就是強大的象徵。

  而鐵鍋這種東西,某種程度上就是青銅鼎的繼承者,同樣是鋼鐵力量與豐收喜悅的結合。

  在封建時代,很多政權若說造不出鐵鍋,自然不可能,但若說能製造出鐵鍋並跟周邊國家進行交易,就不是一個普通國家能做到的了。

  首先他們需要有足夠的生產力,其次他們需要有文明。

  所以鐵鍋這種生活用品,對平民百姓真的很方便,一個鐵鍋修修補補說不定能用一輩子。

  但如果國家的生產力沒提升到一定程度,這東西還真到不了尋常百姓家裡。

  當然,李泰的這些東西跟其他世家拿出來的東西,倒沒形成競爭。

  因為他們準備的第一批貨物,主要還是絲綢與瓷器,畢竟這兩樣東西才是真正的硬通貨。

  與之對比,李泰準備的鐵鍋、茶葉與蔗糖,相對於他們準備的絲綢與陶器反而顯得怪異。

  對此李泰倒也沒有說什麼,畢竟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絲綢是硬通貨終究不算錯。

  只不過,雖然在漢朝絲綢的確讓整個西方狂熱,但很可惜,這項技術在五六世紀時被人偷到義大利,所以西方擺脫了東方絲綢的壟斷,擁有了自己編織絲綢的能力。

  不過,因為阿拉伯帝國的崛起,讓這條西方的絲綢之路出現了斷代,這就使得西方的絲綢不可能販賣給薩珊帝國,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說不會虧本。

  總而言之,在六月份的出發時間到來前,所有人都儘可能做好準備,出發這趟未知旅程。

  至於什麼時候回來,至少是明年後年的事了。

  當然,李泰這邊以股份制的行事拉攏大大小小的世家建立絲綢之路,卻讓李承乾看得極其厭煩。

  李承乾自然也知道,絲綢之路不是這麼好建的,就算他們回來也是一兩年後的事了。

  但李承乾更清楚,青雀最是擅長用利益拉攏人。

  「要速戰速決了!」李承乾看著李泰這般拉攏世家,是比斷了自己與世家的交往更痛心!

  李承乾自然希望沙漠上最好出現沙風暴,或者他們路上遇到了西突厥被襲擊。

  反正這一整支商隊全軍覆沒自然是最好的,但李承乾知道這是不現實的。

  因為現在的大唐到底是幹掉了高昌,威震西域,甚至就算退一萬步來說,這次遇到了沙風暴,整個商隊覆滅了,但以李泰的謀劃,下一批的商隊想來也會很快就重新組織起來。

  李承乾清楚只要這支商隊營利,那李泰在長安的關係網就算真正建立起來了。

  是用可可愛愛的開元通寶建立起來的無比純粹卻也無比堅固的利益關係。

  甚至在李泰開放第二期,甚至第三期的名額時,大大小小的世家怕會如同飛蛾撲火般向著李泰擁簇過來。

  李承乾能想像得到,到時候自己怕真沒一點點機會了。

  李承乾想到這裡,不由感覺到恐懼。但每當李承乾恐懼臨身,他就越發的通透與冷靜。

  李承乾心中思索著,自己還是有足夠時間,畢竟魏徵才成為太子太師不久,阿耶不可能會在這時候打壓自己。

  而這正是自己布局的時間,登上那本就應該屬於自己的位子。

  想到這裡,李承乾命令賀蘭楚石說道,「你去安排時間,去邀請陳國公來府!」

  「遵命!」賀蘭楚石聽到李承乾的命令,馬上去找侯君集安排下一次見面。

  「留給我的時間不太多了,一年,還是兩年呢!」李承乾口中不由喃喃。

  這時候,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李世績,李靖,以及岑文本一同在太極殿中。

  本來應是魏徵來,沒岑文本什麼事的,但誰讓魏徵病了,留下來空缺便讓岑文本接任了。

  魏徵自從成為了太子太師後就病了,已很少上朝了,甚至孫思邈也都去給魏徵看過,但卻只能表示,藥醫不死人。

  如果魏徵能撐過這個冬天,說不定能活上一年,但要撐不過冬天,那自己也沒什麼辦法。

  李世民聽到孫思邈的判斷,實際上也是很傷心,期望魏徵能夠挺過去。

  「青雀想與藉助這次絲綢之路的重建,讓大唐的勢力滲透西域以西。

  把現在薩珊波斯所在的地方作為將來分封之用,從而為將來緩解大唐人口極限的區域。

  大家都暢所欲言,都說說對這件事的看法!」

  岑文本聽到這話瞪大了眼睛,這就是國家最上層的議政嗎?動不動就實行什麼分封?

  分封制是什麼,岑文本自然是清楚,但緩解大唐人口極限,為什麼這幾個字自己拆開來都看得懂,但合起來自己就完全看不懂了。

  岑文本的心中充滿了吐槽,向四周看了看,在場幾位大臣除了李世績都理所當然的樣子。

  顯然這就是大唐朝廷的最頂尖秘密,自己也就因魏國公生病,頂替了這位置,才有幸進來的啊,還是少說少錯,看看其他的人怎麼說比較的好。

  房玄齡默默看了一眼岑文本,出列詳細道,「當初魏王所說,全國全部都種植上小麥,大唐最多能容納的人口也就一千兩百萬戶左右,在這之後便由盛轉衰,必然發生動亂。

  所以在人口到達一定程度時,通過分封制度來化解過多的人口。

  但如今我們大唐在幾年前測算過也就三百五十萬戶,如今不過過了三年,就算多算點,想來也就三百七十萬戶左右,現在思量分封是不是太早了!」

  房玄齡很清楚,魏王雖然提出分封,但李泰並不是一個亂來的人,相反很喜歡穩紮穩打。

  正常來說,要實行分封那必然是大唐人口到達六百萬戶左右時去推動這件事情最好。

  反正貞觀一朝想要執行這個計劃太不現實了,甚至就算下一朝是李泰接班,但想推行分封制,房玄齡覺得都有些遙遠。

  畢竟人口這個東西,想要恢復,那就真只有靠人去生。

  而人最大的培養成本實際上是時間,哪怕按照現在大唐的恢復速度,少說也要五十年的時間才能讓大唐的人口恢復到六百萬戶吧!

  所以,房玄齡覺得,這分封計劃至少短時間內不具備可執行性,不是自己不樂意,而是大唐的人口真支撐不了這計劃。

  「不過西域以西,既然能誕生大食,波斯之類的國家民族,那他們的土地必然肥沃。

  如果只建立絲綢之路,探查一下波斯大食之類的國家,那臣並不反對!」房玄齡嚴肅道。

  李世民聽到房玄齡的話了解的點點頭,房玄齡並不反對用建立絲綢之路的方式去了解西域以西的國家,但至少在這時候,房玄齡並不支持進行分封。

  「藥師,你有什麼想法?」李世民知道了房玄齡的意見,目光向著李靖看了過去。

  說實話,一般上來說,已經退休的李靖是不會參加這等會議的。

  但實際上李世績跟岑文本一樣,都不了解大唐最上層的分封計劃。

  當初李世民支持分封,群臣勸降反對,岑文本與李世績倒是有所耳聞,但並不知道,李世民並不是放棄了分封,而是李泰用數學數據的方式,直接論證了大唐想要三百年以上的國運,那就必須要分封,而且要分封得遠一點。

  所以李世民不再跟朝臣們繼續爭論著分封問題,而是努力恢復大唐人口為分封做準備。

  但問題是這些事情是貞觀初的事,貞觀老臣們已經換了一批又一批。

  在當時,李世績在并州吃著風沙,岑文本是秘術郎管理書籍,他們對其中細節不知道。

  這也是李世民沒有去問他們的原因,今天的消息足夠讓他們消化了。

  不過,知道這計劃後,他們對李泰為什麼到現在為止為國為民的行為也有了幾分理解。

  實際上魏王一個個的計劃,也許有增加自身實力的意思,但更多的還是要完成大唐最頂尖的計劃。

  李靖看著李世民問自己,恭敬道,「臣不是很懂政治管理,不過臣這些日子都在研究天地精氣。

  發現天地精氣不僅會讓人變得更有力量,就算牲畜好像也會懂得運用這力量。

  換句話說,馬匹在天地精氣的滋養下,好像跑得更快,更遠了。

  若這種情況繼續持續下去,西域以西,未必有我們所預料的那般遙遠!」

  ()

  1秒記住網: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