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素順平定內亂,保證了大理的和平。
大宋建國後,大理曾派使臣前往祝賀,郭浩只是派禮部招待了使臣,本人並沒有露面。
如今吐蕃被滅,大理周邊的國家自顧不暇,蒲甘王國還在為統一而奮鬥,曾派遣使者來大宋朝貢。
至於交趾,現在的大宋的附屬國,郭浩不想動他們,所以就給與冊封,正式列為藩王。
還有天竺,此時也是四分五裂,王朝更替,面對到你這樣強大的國家,根本不會招惹。
所以郭浩等建設兵團到了拉薩後,一紙國書送到了段素順面前,段素順臉色巨變。
「真是豈有此理!」
接到大宋的國書,段素順立刻找來氏族商議,氏族們看了國書,表情和段素順差不多。
因為國書的內容只有一點,那就是歸順大宋!
當初郭浩覆滅南漢的時候,大理就已經有所警惕,並且做好了準備。
但是郭浩和趙匡胤不同,他沒做任何決定,也沒和大理簽訂任何盟約。
如今十多年過去了,雙方一直井水不犯河水,大宋討伐吐蕃的時候,段素順也曾想過自身的安危,但是他對大理還是很有自信的。
大理國是很樂意用各種手段團結境內族人的。
畢竟外面有來勢洶洶的北宋,境內有東部糜乃等禍亂,大理王慷慨賜官,可以保證大家齊心協力對抗外來的宋。
賜官和權族世襲應當是大理國建立初期主要的用人手段,被賜官的人多為各族掌權者,可以團結大理。
世襲的人也不會中斷,整個大理的官僚階層組成異常單一和穩定。
如此,士族把權,在動盪的國家中,有利於集中人力,可以說他們始終防備著大宋的入侵,只是不主動而已。
況且,大理國主要組成部分為後世雲南省。
雲南地處雲貴高原,山地面積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84%。東部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以低山和丘陵地貌為主,還發育著許多可能漏水的喀斯特地貌。
再加上處於熱帶地區,這裡植物茂盛,雨林密集,即便海拔不如西藏,地理環境依舊複雜。
交通方面,大理國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水運和陸運,但其與宋朝接壤的部分多通行內河運輸與山路,交通不如南部歸屬的緬甸發達。
這就不利於宋軍以海陸結合的形式深入作戰。
與南漢相比,大理的統治者更加有能力,建國初期國王更迭速度很快。
後任者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聰、段素順四任國王共在位三十年,平均七年更換一個國王。
並且宰相家族高氏在段思平死後就蓄謀力量逐步掌權。
但在段素順時期大理東部發生戰亂的時候,國王段素順還是能在關鍵時刻發號施令,派都統、長皇叔、布燮段子標等平定戰亂。
這樣看來,大理國當時雖然宰相勢力膨脹,但國王還是有一定自主權,兩者處於一種平衡的協調關係中。
所以大理國統治還是安定有效的,哪怕是後世強大的蒙古騎兵,覆滅大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士馬死者數十萬,師至湖南,進攻力量大大減弱。
如此分析,征討大理的難度,要比南漢和吐蕃大的多。
但是郭浩依舊下達國書,要求段素順投降,不過郭浩沒急著出兵,而是聯繫大理周邊的國家。
要求蒲甘、交趾、鵬伽羅、馬來亞、波斯等國家,斷絕與大理的往來,否則大宋的海軍不介意去問候一下。
眾多國家收到大宋的國書,交趾第一個回復,願意聽從宗主國的安排,不在和大理往來。
緊接著就是蒲甘王國,他們國內情況畢竟複雜,國王宮錯姜漂作為柰丹之子,剛剛奪回了皇位。
從王朝建立至今,幾十年間出現了兩位篡位者,宮錯姜漂不希望皇位再有任何閃失,因為此時的蒲甘王國很落後。
蒲甘王國隨即斷絕了與大理的往來,陸地上唯一與大理接壤的國家只剩鵬伽羅。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鵬茄羅國和大宋沒有往來,郭浩乾脆派出使者,出使鵬茄羅,轉達大宋的意思。
鵬茄羅歷史上屬於天竺帝國,曾經也聽過話中國,對於這個東方巨人,他們也不得不臣服。
三個國家都知道,大宋的目的是大理,而大理以後很可能是他們,只是他們依舊無法拒絕。
此時大宋的海軍,已經占據了南海諸島,從海上封鎖了馬來亞的道路,並且進行通商貿易。
擁有蒸汽輪船的大宋海軍,在東南亞沿海暢通無阻,船上的大炮可以打出幾百米,配備的火器讓他們毫無還手之力。
好在大宋的並不是想入侵,他們用絲綢、瓷器換取煤炭、糧食,配合往來的商隊,大量獲取資源。
而海軍在這個過程中,也獲得了資源給養,他們更喜歡這種方式,都不用朝廷發糧餉。
在這種情況下,且不說和大宋交惡帶來的經濟損失,就是大宋那無敵艦隊,也不是他們能抵抗的。
所以大宋的國書下達不久,就沒有國家敢和大理來往,段素順和氏族們都覺得很憋屈,可是沒有任何辦法。
就在大理等著大宋軍隊的時候,宋國那邊忽然又沒有了動靜,因為郭浩忙著遷都去了。
龍興三年六月,郭浩帶著文武百官,從汴梁出發,遷都幽州北京。
一個月後,眾人到達了北京。
看著眼前的紫禁城,大臣們都有些驚喜,因為大宋的新都比汴梁大了一倍不止。
如此龐大的宮殿,遠超歷代皇宮,用了三年時間建造完成,顯示著天朝大國的氣魄。
太和殿前,郭浩負手而立,文武百官位列台階之下。
此次隨行的官員,真的高達上百位,之前在汴梁的時候,皇宮根本裝不下這些人。
然而現在,上百名官員匯聚於此,地方還空了許多,顯得綽綽有餘。
遷都這麼大的事情,沒有典禮是不可能的,郭浩帶著百官祭拜了天地祖宗,這才進入大殿。
大殿之內,郭浩坐在龍椅之上,頭上掛著一塊牌匾,上面寫著四個大字:太平有象。
這四個字是郭浩親筆所書,是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出自《漢書·王莽傳》:「天下太平,五穀成熟」,即天下太平、五穀豐登的意思。
「臣等拜見陛下,吾皇萬歲!」
遷都大典,官員們行三拜九叩大禮,郭浩坐在龍椅上,泰然接受官員的行禮。
禮畢之後,就是一些列安排,內閣和六部都有專門的地方辦公,三宮六院各有用途。
郭浩這次來,只帶來了周圍和沈欣,秋南和阿不里都留在了汴梁,原來的皇宮留給了郭致舜,讓他擴建格物院。
如此一來,北京、中京、南京,大宋就有了三個權利調度中心,除了軍權沒有分配外,中京和南京有一定的統治權。
三位皇子位列三京,有點類似分封制,但是沒有兵權的他們,所做的事也是有限。
汴梁格物院的一些核心機密個人員,這次也來到了幽州,倒不是郭浩放心不下郭致舜,主要是汴梁地方實在太小了。
郭浩真的遷都幽州了,耶律賢夫婦有種怪異的感覺。
三年了,他們都覺得郭浩當初只是說說,並不敢來幽州,畢竟此時的遼國,可謂是兵精糧足。
但是郭浩偏偏不信邪,真的遷都幽州,和郭浩一起來的,除了文武百官外,還有五萬禁軍。
這五萬禁軍到了幽州後,立刻接替了邊軍的工作,原有的邊軍一部分被調往遼東,山海關駐守。
另一部分往西,加強京畿東西的防守,兵力比之前多了一半,遼軍想打進來也不容易。
看到郭浩如此謹慎,耶律賢有些不屑,原本以為你不怕死,結果還是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