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教育商業

  郭浩一行人,在汝州遇到了一個學子,給幾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也給郭浩提了個醒。

  來到汝州城,第二天早上,郭浩喬裝打扮,打算看看縣學情況,從古至今教育都是大事,值得郭浩親自看一看。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三字經和百家姓還沒有出現,所以蒙學用的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

  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而且漢字沒有重複,很適合用來識字。

  郭浩站在縣學外面,看著裡面的學子,有男有女,都搖頭晃腦地讀書,和後世的學校還是有差別的。

  郭浩對此並不奇怪,畢竟千百年養成的習慣,不是幾十年就能改變的。

  對於小學的啟蒙,只需要學文字和算數就可以了,至於其他知識,都是到大學才能學到的。

  郭浩來的比較早,此時是晨讀時間,陸續還有學子到來,這時一個小傢伙走到窗戶下,偷偷摸摸地向裡面看。

  郭浩此時站在窗外的竹林前,小傢伙沒有發現他,郭浩看那個小傢伙有些眼熟,仔細一看認了出來,這不是昨天郊外的那個男孩麼。

  這個小男孩今年只有五六歲,還沒有到入學的年齡,不過從他昨天的表現看,這個小孩很有天賦。

  「同學們,把書打開第十二頁,今天我們繼續學千字文。」

  課堂上先生已經開始講課,小傢伙站在窗戶下面,聚精會神地聆聽,郭浩不由得笑了笑,可眼裡卻閃過一絲無奈。

  此時的縣學,和傳統意義上的縣學不同,傳統的縣學,是童試錄取後准入縣學讀書。

  以備參加高一級之考試,謂之「進學」、「入學」或「入泮」,士子稱「庠生」、「生員」,俗稱「秀才」。

  而現在的縣學,就是公辦小學,只要是適齡兒童都可以來讀書,按理說這是一件好事。

  只不過縣學需要官府扶持,學生的學費頂多後先生的工資,前期投入都需要縣裡出,所以很多地方都只是做做樣子。

  就像眼前這座縣學,和普通的私塾沒什麼區別,一共才二三十個學生,不同年齡的都有。

  陳玄和趙普跟在郭浩身邊,郭浩輕聲道:「堂堂縣學,只有這麼點學生,這要是傳出去,老百姓不得笑話死朝廷。」

  郭浩的聲音雖輕,可二人還是聽出了郭浩的不滿,陳玄看了趙普一眼,拱手解釋道。

  「官家,其實縣學的情況並不稀奇,各省的情況都差不多,朝廷雖然開展縣學,可是效果並不好。

  縣學的學費雖然不貴,可畢竟是一份開銷,8歲的孩子已經可以為家裡做事,很多家庭都捨不得讓孩子上學。

  至於那些條件好的,又看不上縣學的條件,裡面的孩子大多又是普通人家,就不願意與之為伍。

  如此一來,他們大多數會去私塾,甚至很多人會單獨請先生,而不會選擇縣學。」

  陳玄說完,郭浩點了點頭,這種情況不但現在有,就算放在後世也不新鮮,那些私立學校就是例子。

  只是郭浩辦縣學的目的是培養人才,老百姓的觀念不改變,讓他們主動重視很難。

  現在普及義務教育不現實,朝廷還沒有那個實力,很多地區百姓能吃飽就不錯了,家裡哪有閒錢供孩子讀書。

  可是郭浩還是不甘心,覺得必須要做點什麼,於是對陳玄道:「教育乃立國之本,就算老百姓不重視,我們也要重視。

  縣學不成功,也與朝廷的政策有關,至於那些私塾,也沒有必要取締。

  不過凡事都要有個規矩,不能什麼人都能當先生,朕要對那些先生進行考核,授予資質,合格後方可教書。

  而且不管公辦私辦,有資質的學堂才能進入大學,大學免除學費,成績優秀給與獎學金,鼓勵學子深入學習。」

  後世是義務教育,可以做到前期不收學費,但大宋沒有那個實力,只能注重高階人才,畢竟大學的學子比幼學要少很多。

  陳玄聽了郭浩所說,覺得這個辦法可以施行,其實免除學費的做法自古有之,只是範圍大小不同罷了。

  「陛下此舉,福澤天下,臣等佩服。」

  郭浩擺了擺手,繼續說道:「這件事就交給陳愛卿去辦,務必傳達到各省。

  朕給他們那麼大的權利,如果這點事都做不好,那他們那個高官、書記也就別當了!」

  「遵旨!」

  新的政治提系下,各省展開了新的發展模式,除了固有的賦稅外,朝廷鼓勵各省自行發展。

  所謂的自行發展,無非是搞各種開發,像山西有煤炭,南方有稻米一樣,各省要把資源轉化成經濟,搞好百姓生計。

  郭浩之前所做的一切,算是開了個頭,商業、教育、衛生、科技、環境、工業,都需要開始發展。

  其中教育、衛生等都是新項目,而且還比較重要,各地的公立醫館都已經出現,只是還不成規模。

  從縣學離開前,那個小孩還在那裡,郭浩又說了一句:「縣學招收的是適齡兒童,不一定非要八歲,如果孩子有天賦,通過測試後也可以提前入學嘛。」

  陳玄聞言一愣,隨即就明白了郭浩的意思,道:「臣這就去擬公文,發回內閣頒布施行。」

  郭浩沒等陳玄說完,已經邁步離開,有時候就是這樣,他明明給了官員權利,可他們依舊謹小慎微,缺乏魄力。

  ……

  走出了縣學,郭浩開始觀察街上的商鋪,不少都掛著施家的標誌,這代表著皇商。

  像這種小縣城,有這麼多商鋪已經不容易,這是郭浩重視經濟的成果,成功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可是郭浩這麼做,是為了宏觀大局,這些商鋪之所以能開,也是朝廷扶持的結果。

  商人重利,不賺錢的買賣不做,皇商有九成利都是朝廷的,郭浩若是少要一些,商鋪也就可以經營下去,也算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況且現在的施家和陳家,商鋪也不都是自己的,他們開啟了一個新模式,郭浩命名為加盟。

  有了皇商的標誌,百姓都比較信任,而且統一定價,質量也有保障,而他們只需要繳納很少的分成,入會的門檻只有口碑。

  郭浩這麼做,進一步促進商業的發展,這是一種監管,要想保住標誌,就必須誠信經營。

  然而,如此良好的態勢下,市場中有一伙人依舊格格不入,看著眼前這家糧店,郭浩皺了皺眉。

  這是丐幫的商鋪。

  丐幫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手裡的資源得天獨厚,別的不說,光是運輸一項,就沒有人能與之相比。

  丐幫擁有全國最大的運輸網,全國最大的馬幫,全國最大的船隊,儼然壟斷了運輸行業。

  利用這個優勢,他們的商鋪價格要更低,因為他們可以暫時忽略運輸成本,這是其他商鋪做不到的。

  市面上的米十文一斤,他就賣九文,而且明目張胆地寫出來,米都是一樣的米。

  百姓們也不傻,知道那些商鋪的米也是丐幫運過來的,陳林和施亦然也知道,但是他們沒有提。

  皇商是朝廷的,丐幫難道就不是朝廷的了?

  郭浩默許丐幫的發展,難道就沒有牽制他們的意思?

  郭浩當然有這種想法,皇帝最擅長的不是戰爭,也不是發展,而是權衡。

  其他事都有人去做,他只不過制定了方向,具體不需要他操心,他只在乎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他要權衡利弊,避免一家獨大。

  否則,當初他就不會選擇施亦然,有陳林一個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