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對遼戰略

  耶律賢當了皇帝,大宋的大臣們並沒覺得有什麼不對,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歷史。

  可郭浩知道歷史又能如何,他現在也殺不死耶律賢,除非有狙擊槍或者定時炸彈,否則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不過這兩樣東西,格物院也有記錄,也在研究的項目中,其中狙擊槍需要的子彈,可不是普通的鉛彈,必須要真正的子彈。

  而做怎么子彈,這個書本上真沒教過,子彈里的火藥不是一般的火藥,所以還要先研究火藥。

  沒辦法殺耶律賢,郭浩也不打算讓他自由發展,歷史上遼國之所以崛起,是因為吸收了大量的漢文化。

  耶律賢治理遼國的過程也是他學習漢族文化,總結漢族治國經驗兵運用於實際的過程。

  原來遼太宗就很重視農業的發展,不但支持漢族人在漢族地區發展農業,在草原地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遼景宗也讓人開墾土地,發展生產。

  為保護農業生產,防止沒有重農習慣的契丹族人有意無意的破壞,耶律賢下令禁止隨從們隨意踐踏莊稼,行軍時命令部隊繞開農田。

  農業的發達對遼國多種經濟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也增強了遼的國力。

  發展農業的同時,耶律賢也繼續阿保機的做法,儘量徵召人才,尤其是漢族人。

  得到十六州後,曾經選拔了一批漢族的知識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務,其中有不少能幹的良才。

  耶律賢又仿效漢族皇帝的做法,讓下屬舉薦有才德的人任官,後來又下詔書招聘賢才,如果考核時確實很突出的,就馬上可以擔任很高的職務。

  對於漢族的一些禮儀他也儘量吸收,例如他廢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續的舊契丹民俗。

  下令做漢官的契丹人隨漢族禮俗,可以和漢族人自由通婚,從而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進一步的融合,也從根本上密切了契丹與漢族的關係。

  儘管如此,契丹人的習慣也不能從根本上得以改變,特別是遼軍在南下中原作戰的時候,由於遼朝軍隊沒有後勤供應,糧草要靠自己就地解決。

  所以,遼兵到一個地方就必然要騷擾百姓,搶奪糧草,這使遼軍遭到漢族人的強烈反抗。

  民心丟失了,遼在中原的統治也就很難再繼續下去,直到臨死,遼太宗才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

  其實就算他早一點知道,並採取措施,也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改變長期的民族習慣。

  契丹作為一個落後的遊牧民族統治漢族地區,就必須漢化,遼景宗死前大概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已經沒有機會,把他總結的經驗教訓在實踐中貫徹實施了。

  遼國的歷史如此,郭浩有大致了解,既然遼國必然漢化,那麼他就幫一幫他們!

  有人說郭浩如果這樣做,不是在資敵麼,殊不知如果他不這樣做,就算打敗了契丹,百年之後還會回到原點。

  遊牧民族千百年來,之所以經常入侵中原,就是因為他們吃不飽飯,如果百姓能吃飽飯,那麼就很少有叛亂。

  除了溫飽問題,文化方面也很重要,中原百姓愛好和平,不願意戰爭,可遊牧民族不同,掠奪讓他們嘗到了甜頭,所以他們熱衷戰爭。

  同樣隨著郭浩的觀察,他還發現了一點,那就是北方南侵一般都在秋季,因為這個時候水草豐美,膘肥馬壯,而且中原是秋收時節,去了就有收穫。

  如果這個時候出兵,一般都打不過對方,歷史上這個現象很多,很多名將都會避開這個階段,選擇在冬天或者春天攻打。

  這樣一來,郭浩想要同化他們的同時,必須還要具有強大的實力,能夠攔住他們的進攻,敢伸手就打你,打疼了打怕了,也就長記性了。

  這是郭浩最終的戰略,也不知道他這輩子能否完成,可是一旦完成,就能消除華夏千百年來的隱患。

  天下都是漢人,統治起來要比那些羈縻州牢固的多,就算有少數民族存在,只需要保留他們的民族特色,其餘習慣和漢人無異。

  一旦他們習慣了這種生活,想要回去就難了。

  所以對於那些羈縻州,是一個開始,是一場實驗,如果成功了,郭浩下一個對象就是遼國。

  如果遼國不配合,那就戰場上見,郭浩不會魚死網破,開始只要通商和文化交流的權利。

  而遼國需要發展,也恰好需要這些,表面上看這將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殊不知郭浩是為了徹底統一做準備。

  ……

  遼國新皇登基,百業待興,由於沒有了北漢搗亂,燕雲十六州又過不去,所以兩國也沒什麼戰爭,一心發展。

  兩國都在發展,大宋的速度明顯要快一些,軍事學院進入正軌,那些書院也沒再吵著正名。

  其實一個正文大典,郭浩不是不能舉行,只是他這麼做,就是想給武將們一個尊重。

  雖然郭浩重視武將,可治理國家的大部分都是文人,而且日後選拔將軍的標準是文武雙全,可見郭浩對文化的重視。

  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有少部分學員吃不了苦離開,這也在郭浩的預料之中,如果不是第一批學員,他也不會收這麼多人。

  時間轉眼到了七月,朔方發生了一件大案。

  由於朔方屬於羈縻州,所以還有節度使的官職,馮繼業殺了自己的兄長,取代了他的位置!

  馮繼業代替父兄鎮守,有十分的嬌縱肆虐,導致當地的羌夷都不服他,對下屬下又不好,很多將士都離心離德。

  消息傳到汴梁,郭浩差點笑出聲,他一直想動朔方,就是沒有合適的理由。

  朝廷雖然派官員過去了,可是工作開展的並不順利,如果這時候羌夷造反,那麼他就有了出兵的理由!

  於是郭浩下達密旨,讓北境將軍楊業在暗中散布謠言,煽風點火,鼓動羌夷造反。

  只要他們一造反,朝廷立刻出面主持大局,直接改變統治制度,開始同化朔方的羌夷。

  楊業接到密旨,就暗中散布謠言,說馮繼業覺得這些羌夷很麻煩,要把他們都殺光。

  而宋廷也沒把他們當回事,真要是殺光了也不會說什麼。

  這個謠言一出,羌夷部落的人果然很是惶恐,他們生活在這裡數百年,與漢人雜居,這麼長時間也算相安無事。

  如今漢人的官員說要殺光他們,他們又怎會束手待斃,之前夏州三地的戰爭,他們沒有插手,現在看來宋廷早就對他們垂涎已久了!

  羌人部落,首領把族人召集起來,商議接下來該怎麼辦。

  「諸位,如今馮繼業殺兄,接任靈武節度使,他的為人大家都清楚,那個傳言未必是假!」

  首領說完,另一個長者道:「雖然外面有很多傳言,可是朝廷畢竟還沒有旨意下達,如果朝廷讓馮繼業繼續擔任留後,我們大可出面上奏。

  如果不讓馮繼業留後,我們如果冒然起事,恐抵擋不住朝廷的大軍,如果朝廷真要把我們趕盡殺絕,我們起事反而給人口實!」

  長者的分析很有道理,李光睿叛逃契丹後,西北地區如同一盤散沙,力量根本凝聚不起來。

  如果把党項和朔方加起來,倒是能和朝廷斗一斗,可是現在沒有人從中聯合,光憑朔方的羌人,造反就是以卵擊石。

  「可是馮繼業的所作所為,大家都看到了,他屢次襲擾我們,根本不知悔改。

  而且他手下的士兵也和他不是一條心,我們如果團結力量,還可能有一條生路。

  否則馮繼業如果動手,我們怕是來不及反應,都要死於他的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