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羈縻政策

  母子三人相聚,好似分離了很久一樣。

  關了郭永寧半年多,只是讓她長長記性,可是母子三人此時的場景,好像郭浩虐待她一樣。

  「咳咳,都坐下吧,今天的春節,咱們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就不要提那些不開心的事了。」

  郭浩有些看不下去了,出言提醒他們三人,秋南和李芙面對微笑,好像對這件事沒什麼意見。

  郭永寧雖然可以回宮住,可是郭浩並沒有把權利交還給他,現在後宮的事由一個太監在管,可有些事還是需要女人。

  太平三年,正月,天下一統,普天同慶,與民同樂。

  宮中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天下的百姓也替朝廷高興,好像接下來真的不用打仗了一樣。

  可是百姓們等了很久,邊關的士兵依舊沒有回來,如今大宋的兵力都在北方和西方,至於東南海防,現在還不需要太多。

  那日郭浩在拱錘殿接到捷報,所有大臣都很高興,可是有一個人卻看出來,郭浩其實並不高興,這些人就是趙普。

  由於郭浩當了皇帝,所以關於趙普的一些事情並沒有發生,郭浩的判斷力比他要敏銳的多,否則歷史上的北漢則不會存在那麼久。

  郭浩看中他的名氣,讓他進了內閣,可是他在內閣卻很沒有存在感,甚至有點看不起他。

  原因是郭浩發現他的才學並不出眾,見識還不如自己,能力只能說過得去,不過對他還算忠誠。

  歷史上的趙普,讀書確實不多,否則怎麼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

  而這個典故在郭浩看來,並不是很靠譜,因為他的本質思想,和這時代是格格不入的。

  就比如說對教育的態度,歷代帝王都是愚民統治,目的是鞏固政權,但郭浩沒有這樣做,他鼓勵百姓讀書。

  有人說百姓如果懂得多了,那就不好管了,一旦百姓有什麼想法,很容易生出混亂。

  可是縱觀歷史,哪個時期的起義,不是朝廷不作為造成的,而百姓們關心的問題,無非就是吃飽飯。

  在這一點上,郭浩未雨綢繆,找來了新型作物,以大宋現在的人口,糧食完全足夠。

  所以百姓們能吃飽,也就不會有人造反,遇到什麼天災人禍,朝廷也會出手幫助,這樣的時代,在古代前所未有。

  可是在這看似美好的背後,大宋實際上有很大的隱患。

  此時的大宋,主兵力都在邊境,這個情況和秦朝很像,一旦國內出現了劉邦、項羽那樣的人物,處理起來很麻煩。

  當年的大秦帝國,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堪一擊,之所以讓劉邦占了便宜,那是因為北方蒙家軍三十萬兵馬守匈奴,南方五十萬兵馬防百越。

  隨著郭浩讀的史書越多,他考慮的事情也就越多,戰事一起,必定加重百姓的負擔,他辛苦經營的局面,轉瞬間就可能改變。

  一旦惹惱了敵人,那麼只能分出輸贏,戰爭會消耗國家大量資源,一旦地方官員處理不好,必定會有叛亂。

  所以說不是趙匡胤沒有野心,不是趙光義能力不夠,漢人不是馬上民族,不像契丹那樣全民皆兵。

  所以郭浩想要統一華夏絕非易事,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否則會引火燒身,玩火自焚!

  而趙普看出了郭浩的野心,也明白他的擔憂,按照古人的思維,大宋的國力其實已經夠強大了,完全可以效法唐朝,對於一些偏遠地區進行羈縻統治。

  所謂羈縻,是指古代朝廷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所置之州。

  以夷制夷,因其俗以為治﹐有別於一般州縣,相當於後世的自治區。

  《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解釋說:「羈,馬絡頭也;縻,牛蚓也」。

  《漢宮儀》云:「馬雲羈、牛雲縻,言制四夷如牛馬之受羈縻也」。

  所謂「羈縻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國家裡,對社會發展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所採取的一種民族政策。

  這種政策不能說不好,就是不太牢固,那些部落是因武力而臣服的,對於宗主國缺少歸屬感。

  郭浩這段時間也在考慮這件事,雖然有隱患,可這是最穩妥的辦法。

  只有先在名義上擁有主權,然後在通過經濟、文化的輸入,來達到徹底控制的目的。

  趙普也想到了這一點,回到家裡仔細研究郭浩的方略,寫出了一篇《平邊策》,裡面敘述了對於少數民族的政策,郭浩看了受益匪淺。

  正月十五,大朝。

  郭浩坐在龍椅上,文武百官休沐回來,重新進入工作狀態。

  「諸位愛卿,如今天下一統,四方臣服,我大宋看似立下了千秋萬代之基業,實際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西北的党項、朔方,西南的牂牁、昆明、羅殿,名義上雖然歸屬我大宋,可對其的控制力還遠遠不夠。

  以夷制夷,確實是不錯的辦法,但是這些部落的發展,卻是十分落後。

  所以朕決定選出一批官員,去幫助夷族部落的發展,同時加強與中原的經濟往來,資源交換。

  對於那些落後的部落,我們要幫他們進步,傳播漢文化,讓他們聆聽聖人教誨!

  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夷族部落徹底歸入大宋,成為大宋真正的一部分!」

  郭浩這個辦法,可以說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通過科技、經濟、文化三方面,對其進行同化。

  科技方面僅是生活方面,不包括軍事,經濟方面是對資源的管控,那些地區有的資源豐富,但不代表什麼都有。

  有的資源匱乏,這就更需要中原支持,而且資源既然是交換,朝廷也不會做虧本的買賣,西北地區的礦產資源,郭浩已經垂涎已久了。

  至於文化方面,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只有在文化方面做到同化,才能讓那些地區真正有歸屬感,否則文化的詫異,始終會讓他們融入不進華夏。

  郭浩的政令下達,吏部立刻選出一批官員,奔赴西北西南,他們走之前經過郭浩的親自培訓,都是帶著政治任務去的。

  這時候,文人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所有去西面任職的官員,都想讓天下人看看,文人其實也是有用的!

  成與不成,郭浩現在也不能確定,這種事不是朝夕可以完成的,必須用時間去證明。

  為了加強兩邊的交流,郭浩重新開通了陸地絲綢之路,並且讓丐幫滲透,內衛布置。

  同時陳林也得到了兩艘大船,海上絲綢之路也開啟,加快經濟的發展。

  格物院中,祖清拿著一把火銃,站在二百米之外,向遠處的靶子射擊。

  砰!

  一聲槍響過後,祖清立刻派人檢查,院工看見靶子上的彈孔,興奮的舉起手臂,揮舞道:「先生,我們成功了!」

  聽到院工的呼喚,祖清連忙跑了過去,只見靶子上確實有一個小孔,而且後面的土牆上,也可以看到彈孔。

  鉛彈陷入很深,證明威力也足夠,二百米的距離,已經超越了普通弓箭的射程,大宋的火器,終於邁步了這一步!

  格物院把這個好消息送到宮中,郭浩也是精神一陣,這一次格物院很給力,火槍射程超越弓箭,這意味著他可以大規模組建火槍軍隊了!

  而大規模的火槍部隊,就代表著絕對的力量,若是兩萬禁軍全部配上的火槍,那麼就算有叛亂他也不怕了!

  確定格物院實驗成功,郭浩立刻下旨大規模建造,此時格物院的軍工廠里,流水線是有了,就是車床還沒有。

  而且有了第一代火槍,郭浩就開始琢磨真正的槍枝,只是他對這方面並不了解,只能讓下邊的人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