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之章 太平二年

  商人的下場,無疑是一種警告,再加上郭浩開始培養二人,李安也知道見好就收,否則會適得其反。

  太平二年三月,真的如年號一樣,沒有什麼大事發生,郭永寧到了「冷宮」後,發現沒有傳說的那麼可怕。

  吃穿用度一切照舊,不用去管宮裡的瑣事,郭浩給她很多書,還讓她在宮裡織布,目的讓她遠離是非。

  而郭致禹到了格物院,好似飛鳥到了天空,魚兒入了大海,身邊都是志同道合之人,他說什麼都有人懂得,這可比宮裡有意思多了。

  之前郭致禹在宮裡,還要學習經文,他本身最討厭那些,用後世的話說,是一個地道的理科生,語文不及格。

  但是礙於皇家的身份,他不能不學無術,所以他只能死記硬背,這種痛苦不亞於我們背課文,而且還是必須背會。

  現在到了格物院,裡面除了經文,天文地理物理化學,什麼都有,所以郭致禹很快樂。

  至於郭守業,跟著李慶男東奔西走,準備遠洋事宜,李慶男走之前,帶走了不少絲綢、茶葉和瓷器。

  看到這些東西,郭守業才知道,他們是去做生意的,而且那海邊的大船,看起來那麼大,仿佛再大的風浪都不怕,心中的恐懼也就消除了不少。

  汴梁城的錢莊步入正軌,下一步要在洛陽開第二家,不過開錢莊就需要大家的銀錢儲量,在這之前郭浩繼續整頓貨幣。

  借著整頓貨幣的潮流,郭浩所以效法秦始皇,下達了一系列規定:

  第一,官方文字用楷書和行書,這兩種書體容易辨認,並且推廣標點符號,有利於幼學。

  第二,車輛大小制定範圍,雖然他現在沒有修路,但先把全國車輛管起來。

  第三,統一度量,統一重量到位,採用十進位,十兩位一斤,二斤為一公斤,升、斗、石不作為官方單位。

  第四,規定時間,一年365天,十二個月,一個月約三十天,一天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四刻鐘,一刻鐘十五分鐘,一分鐘六十呼吸。

  第五,統一長度到位,提出厘米、分米、米、里、公里的概念,重新繪製地圖,編入教材。

  第六,規定官方語言,也就是普通話,郭浩在古代待時間久了,其實他自己也有口音,只不過他察覺不到。

  一系列規定推出,大臣們很是感慨,郭浩還說自己野心不大,如今他這麼做,完全要趕超秦始皇啊!

  事到如今,郭浩已經提出了很多先進的概念,而且憑藉自己的權利,直接推廣施行,不容質疑。

  內閣之中,大臣們在討論著如何快速推廣,還有如果應對百姓的牴觸情緒。

  王溥道:「陛下做出的規定,雖然看似新奇,實則很有道理,尤其是時間方面,劃分的更細緻。」

  薛居正聞言點頭:「不但時間分的細,就連長度也分的細,我以前從沒想過,還有厘米這么小的單位。」

  說著薛居正比劃了一下,其實這些概念並不難接受,只不過需要時間去適應。

  「呵呵,厘米算什麼,陛下說厘米之下還有毫米和納米,我們肉眼根本看不到。

  說起來你們還別不信,格物院有個什麼顯微鏡,可以觀察很小很小的東西,我們平日裡喝的水,其實並不乾淨,裡面有不知道多少小蟲子!」

  陳玄話音未落,呂餘慶剛喝了一口茶,直接噴了出去,無語地看著陳玄。

  陳玄哈哈大笑道:「呂大人別怕,煮開了就沒事了,我們喝了這麼多年茶,現在還不是好好的。」

  幾個人經過一番討論,覺得問題不大,只要地方官府嚴格執行,百姓們也能慢慢適應。

  然而百姓們能適應,商人卻不一定,以前的度量單位用的久了,已經養成習慣,甚至有些奸商以此來賺錢,現在恐怕不行了。

  而且隨著斤兩的變化,很多東西都要重新定價,這就苦了那些商人,平白無故多了許多麻煩事。

  不過郭浩卻不管那個,誰讓他是皇帝呢,如果覺得麻煩就不改變,社會怎麼能進步?

  商人都覺得麻煩,郭浩乾脆幫他們一把,他把陳林和施亦然叫來,然後讓他們組建商會,和戶部一起定製各類商品的價格。

  這個商會有點類似工商局,算是戶部的分部,如此在商人不虧本的前提下,還可以整治全國的物價。

  如此多的政策,最後受益的還是百姓,經過一段時間,他們驚訝的發現,市場上的各類物品好像便宜了!

  而且大街上出現很多看時間的工具,有日晷、水沙漏等原始工具,鐘錶現在還沒有,雖然郭浩知道原理,可製作出來還需要時間。

  繼城市規划過後,汴梁城迎來了新一輪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以汴梁為中心,向全國輻射,最終打造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

  四月,一個噩耗傳來,鎮守燕雲四大將軍之一的韓令坤病逝,郭浩聞訃訊,深感悼惜。

  韓令坤頗具才略,明曉治國之策,一生多有戰功,病逝時才四十六歲,鎮守北境多年。

  郭浩身穿素服,在講武殿為其發哀,宣布輟朝三日,追封南陽郡王,樹立功德碑,記錄其功績。

  韓令坤的突然病逝,讓郭浩意識到一個問題,別看大宋現在強大,那是因為五代宋初的老將還在。

  這些人的年齡一天比一天大,古人的壽命還短,不一定哪天突然去世,大宋有可能無將可用!

  這個問題可不是小問題,由於歷史上的大宋用文人治國,所以後來的名將沒有幾個,這就導致大宋武將青黃不接。

  這是個可怕的現象,郭浩需要文人治國是不假,卻也需要武將來鎮守邊關,現在開國將領大多數在邊關,想調度並不容易。

  三日後,郭浩在講武殿又召集了諸多將領,宣布了一個決定,他要正式組建大宋軍事學院!

  聽到這個決定,將領們有些不解,郭浩解釋道:「軍事學院,顧名思義就是培養軍人的學院,換句話說,是培養將領的書院。

  對此你們可能不理解,因為在你們看來,紙上談兵沒什麼用,不如戰場來的實在。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你們的運氣,可以在戰場上活到最後,大多數人在沒有成為將軍前,就死在了戰場上,而你們的經驗,都是用鮮血書寫的!

  所以朕成立軍事學院,就是想傳承你們的經驗,那些傳世的兵法,也有很多可取之處,而你們的經驗比比兵法更可貴!

  韓將軍突然病逝,什麼都沒有留下,他征戰一生,不應該是這個結局。

  朕的《三國》你們都看了,裡面的兵法你們也覺得很有用,如果你們也能像朕一樣,把畢生所學都傳承下去,咱們大宋還用擔心後繼無人麼?」

  弄了半天,郭浩竟然讓他們寫書,這可苦了這些將領,這可比讓他們殺人還難。

  不過也有一些將領開始思考,郭浩說的沒錯,他們打了一輩子仗,確實經驗豐富,如果著書立作,不就和孫武一樣,名流千古了麼!

  「軍事學院的事情不能拖延,以後每個將領每年都要來學院教一個月的書。

  其餘時間也要做好準備,儘量把你們的經驗寫出來,若是實在寫不出來,朕可以派文書幫你們,你們只要講述就可以。」

  「遵命!」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大宋想要長治久安,各方各面都要想到,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光憑一個人是不夠的,否則岳飛又怎會含恨而死。

  想要力挽狂瀾,必須有足夠的力量,而大宋軍事學院,就是力量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