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元年,公元967年。
這是郭浩當皇帝的第七個年頭,而郭浩也已經進入不惑之年,陳摶的養生功夫很厲害,讓他看起來也就三十出頭。
「陛下,香妃娘娘讓奴才問問陛下,她最近得到了一種西域奇香,可以提神醒腦,功效顯著,希望陛下能去試試。」
自打周薇進宮,郭浩算是知道什麼是迷人的小妖精了,除了不舒服那幾天,每天都盼著郭浩過去。
但是郭浩可不傻,他還想多活兩年呢,雖然對她算是寵愛,可還是要做到雨露均沾,畢竟那三位也不是省油的燈。
「今天我就不去了,最近我要進行辟穀,告訴她們誰也不要打擾我。」
「是。」
雖然有些不忍心,可是郭浩還是這樣說了,和其他妃子不同,周薇現在沒有子女,平日裡除了下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但是可憐歸可憐,郭浩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這幾年他和陳摶一直有聯繫,陳摶告訴他想要長生,清心寡欲很重要。
作為一個皇帝,清心是不可能了,但是寡慾還是可以的,不過這就苦了幾個女人,他只能儘量滿足。
……
新律法公布後,反對的聲音不小,主要是貴族和商人,畢竟涉及到了他們的利益。
不過郭浩一點不含糊,願意鬧就鬧,影響治安就都抓起來,他只不過對百姓好一些,這幫人就不願意,怎麼能慣他們毛病。
經過一系列的調整,還真遠出了一批罪犯,去年黃河鬧的厲害,乾脆都拉去治河,又詔開封、大名府、鄆、澶、滑、孟等十七府州長吏併兼本州河堤使。
百姓們一看犯了錯是真罰,不打你也不罵你,幹活也給飯吃,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沒有自由,也沒有工錢,但其他丁夫卻有工錢,吃住都比他們好。
凡事就怕有對比,雖然郭浩想一樣對待,可是有些大臣極力反對,必須區別對待!
畢竟這個時候,百姓生活都不容易,有吃有住有錢拿,郭浩又規定了幹活的時間,這對百姓算是天大的好事。
如果那樣罪犯也一樣,那就不是懲罰,而是恩賜,過去治河是個苦差事,現在都搶著干,罪犯如果占用了大部分名額,百姓也就沒有機會了。
所以只有區別對待,才能讓罪犯有記性,百姓們也會敵視他們,從而起到教育作用。
郭浩覺得大臣們說的有理,可是他知道那些官員們的德行,自古徭役的死亡率都很高,所以他又叮囑有關官員,管理可以但不能累死人。
政令下發,具體實施郭浩就不關心了,他要的只是結果,有丐幫的模式在前,倒也不至於無法施行。
……
元旦過後,華夏大地都很熱鬧。
遼國上京,迎來了一隊人馬,為首兩人騎著高頭大馬,百姓夾道歡迎,慶祝他們凱旋歸來。
「郎君,咱們這次大敗烏古部,陛下一定很高興,一定會重重賞賜我們,到時候你可要多喝幾杯!」
說話之人名為蕭干,北府宰相耶魯敵魯之子,長得人高馬大,性格也是直爽豪邁。
「都林牙,我們只不過是打退了烏古,有沒有將其降服,烏古部屢叛屢降,有機會我徹底征服他們!」
和蕭干不同,這位郎君名為耶律賢,也就是歷史上的遼景宗,遼朝第五位皇帝,遼世宗耶律阮次子,蕭綽的丈夫!
「嗨,反正咱們遼國這麼強大,一個小小的部落又能怎樣,不服就打,總會有打服的一天!」
耶律賢聽了笑著搖頭,別看他外表柔弱,一副書生模樣,可是他三歲喪父母,二十二歲稱帝,乃是善於偽裝、裝病的影帝。
耶律賢這一生,可以用傳奇來形容。
遼景宗耶律賢,字賢寧,生於遼天祿二年,是遼世宗的次子,母懷節皇后蕭氏,四歲時,其父母死於火神淀之亂。
他也險而被殺,後來得人所救,不過也因此落下了病根,其堂叔遼穆宗繼位後,養於永興宮。
雖然穆宗時因其酗酒怠政,因其飲宴無度,日中而起,國中號為睡王,濫殺左右,為政殘苛而謀反不斷,然每起謀反皆為其所平。
隨著耶律賢逐漸長大,周圍聚集一批擁戴的文武大臣,暗中謀劃著名奪回父位,只不過因其謀劃隱密,不為遼穆宗所察覺。
有一天,耶律賢與韓匡嗣議論當朝時事,耶律賢適出面制止,耶律賢省悟,從此不再言及時政。
應歷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入宮晉見遼穆宗。遼穆宗說:「侄兒已經長大成人,可以將朝政交付給你了。」
二十二日,遼穆宗被侍從殺死,耶律賢率領飛龍使女里、侍中蕭思溫、南院樞密使高勛帶領騎兵千人飛奔趕往。
同月,在契丹和漢族大臣們的擁戴下,耶律賢即位,尊號天贊皇帝,改年號為保寧,是為遼景宗。
從此開始,遼朝帝位一直就在耶律倍一支中傳到了遼末,乃至於西遼,這對遼朝後來完成封建化,建立嫡長子繼承制有著直接的影響。
景宗即位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為後來遼聖宗時的全盛奠定了基礎。
首先對政敵採取寬容政策,以緩和統治上層的矛盾,如追尊耶律李胡為皇帝、不對政敵不肆殺戮等。
二是任用耶律屋質、耶律賢適、高勛、郭襲、耶律休哥、耶律沙等賢臣良將,與民休息,虛心納諫求治。
三清吏治、寬減刑法。復設登聞鼓院,令百姓有申冤之地,對百姓加以安撫。
因而內部政治穩定,農牧業興旺,對宋的戰爭略占上風,使遼朝重新走向強盛,景宗是遼朝名副其實的中興之主。
此時耶律賢,剛剛討伐烏古回來,蕭干志得意滿,可耶律賢卻毫不在意,卻也在不經意間表現出雄心。
北宋開國後,郭浩致力南方,除在燕雲問題上外,未與遼朝發生衝突,雙方大體和睦。
而烏古又作烏古里、於厥、於厥里、於骨里,有人認為「嫗厥律」為烏古之別譯。
來源於南北朝時的烏洛侯,唐時為室韋中的烏羅護部,唐末,室韋族解體,以部名獨立活動。
遼時,居地東接室韋部,西鄰敵烈、蒙古,南與契丹族地相鄰,大體上以海勒水,後世今海拉爾河為中心,包有額爾古納河及呼倫湖以東一帶地。
內有烏古部與三河烏古部之分,它與敵烈同為契丹北邊的大部族,以遊牧、漁獵為生。
阿保機叔父述瀾為夷離堇時,已開始北征於厥,阿保機任撻馬狘沙里後,又對其進行征討。
後經過多次戰鬥,它才被迫向契丹國稱臣納貢,然有遼一代,烏古部對遼時叛時服,因此烏古部節度使多以契丹人為之。
為了分而治之,阿保機從降服的烏古人中取六千戶置涅離部,亦稱烏古涅刺部。
遼神冊六年又從涅離部中撥出一部分別置圖魯部,皆為阿保機所統18部的成員,分屬西南路招討司和東北路統軍司。
遼聖宗中期後,烏古與敵烈常連兵抗遼,聖宗又以俘獲的烏古部人置斡突蠱烏古部,成為聖宗時的契丹三十四部之一,戍黑山北。
遼末生女真崛起,契丹貴族為了「一部或叛,鄰部討之,使同力相制」,將留居故地的烏古人與敵烈部東遷到烏納水,「以扼北邊之沖」。
遼亡,烏古人除有一部分參加耶律大石的西征外,余多歸服女真,金末元初,逐漸融合入女真、蒙古之內。
所以遼和烏古的關係,就像中原和北方遊牧民族一樣,始終沒有真正降服。
不同的是,中原北方的遊牧民族,有崛起的時候,而烏古則是始終被打壓,沒有真正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