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御前殿試

  郭浩一發火,把姜涉嚇了一跳,這傢伙看起來也不胖,怎麼腦子裡只想著吃呢?

  「這就是你們給朕選的狀元?狀元就是這個水平?」

  盧多遜和禮部的官員冷汗都下來了,目光看向王溥。

  王溥也有些意外,道:「陛下,他的試卷微臣看過,確實答的很好,而且批卷都是糊名,也無徇私的可能!」

  其他人有些心虛,王溥倒是十分坦然,郭浩看了看地上的姜涉,心裡有了猜測。

  「如果不是徇私,那就是舞弊了,姜涉,朕且問你,是誰給你的考題,若果你肯說實話,朕還可以饒你一命,否則……」

  郭浩的表情很兇狠,多年養成的威嚴哪是一個書生承受的了的,姜涉立刻嚇得不輕。

  「聖上饒命,這都是一個道士給我的,學生本以為他是個騙子,可是有想試試,就買了一份考題,沒成想都是真的,於是就……」

  郭浩聽著又看向盧多遜幾個,考題竟然泄露出去了,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國家掄才大典乃是大事,出了如此紕漏,相關官員難辭其咎!

  「李輝!」

  「在!」

  「立刻帶人去調查,儘快找到那個道士,看看他賣出去了多少份!」

  「是!」

  「來人吶!」

  「在!」

  「把這個投機取巧,濫竽充數的,給朕帶下去!」

  「是!」

  說罷就有武士上前,抓住姜涉的胳膊往外走,姜涉連連哀求,還以為郭浩是要殺他。

  看著剩下的人,郭浩嚴厲地說道:「剩下的還有誰買過考題,現在站出來,朕可以饒他一次,否則按欺君之罪論處!」

  在場大臣都屏住呼吸,禮部的人都心中祈禱,希望牽涉的人不要太多,結果二十幾人誰也沒動。

  「咦,有點意思,這麼說你們都不承認了?好,既然如此,就別怪朕沒給你們機會,來人吶,布置現場,朕要親自考校他們!」

  「是!」

  皇宮裡不缺人手,很快二十三張桌椅擺上來,整齊的放在空地中間,考生紛紛進入座位,發下紙筆等著郭浩出題。

  數術和格物郭浩不打算再考了,這個確實有點難為人,郭浩略一思索說道:「國家舉行科舉,是為了選拔人才,爾等都是讀書人,應該知道讀書的重要,如此就讀書與國家的發展寫一篇文章吧!」

  論教育與國家發展,這在後世根本不用說,郭浩這幾年一直灌輸讀書的重要,但是很多人都不理解他。

  其實這也不怪郭浩,《老子》中有云:「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先賢的教化在前,《道德經》里還有:「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框裱在宮廷大殿,長達一千五百年之久,每一位帝王要如實奉行,是封建愚民的準則。

  所以很多書籍都和老百姓完全無關,先秦時期只有宮廷才能識字讀書,至少要大地主,必是高官。

  由於老百姓是奴隸,甚至沒有葬禮。

  中小地主的兒女可以識字讀書,是東晉年間的叢林制度才首次誕生。

  叢林制度是緣起於五胡十六國,為了避難才把寺廟設立成讀書會所,以求復國,而當時的宗教並未區分某某教。

  所以郭浩想打破一項傳承千百年的傳統,想打破人們思想的牢籠,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所以這道題可以說很難,人才對國家固然重要,可是有那麼幾個就夠了,而郭浩心中想要的答案,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進士們在太陽底下答題,郭浩和他們一起,坐在紫樓的屋檐下,偶爾下去看看。

  答題期間,郭浩翻看了二十人的檔案,結果又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二十個進士都是北方人,竟然沒有一個南方人!

  啪!

  郭浩把名單丟在桌子上,轉身質問兩位主考官:「你們難道沒有發現,哪裡有異常麼?二十多人全是北方人,你們不應該和朕解釋一下麼?」

  「這……」

  王溥這次有些語塞,他一直認為他做的很公正,沒有任何徇私,但這個問題有些太巧了,他還真不知如何解釋。

  「陛下,考中的進士都是北方人,臣認為這在預料之中,因為此次考試多加了兩科,南方的士子準備不足,所以成績自然不如北方。」

  盧多遜反應倒是快,站出來替王溥說話,王溥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於是點頭附和。

  「但是朕不是說了麼,後兩場乃是附加題,答出來加分,答不出來不扣分!」

  這時禮部尚書上前道:「陛下,臣就是按照您的旨意,結果這些學習無論在經文,還是數術,甚至是格物,都有一定的水平,臣等也是反覆對比,最終才選出他們的!」

  聽了禮部的解釋,郭浩點點頭,他覺得這些官員雖然有些笨,但還不敢做的太過分。

  不過即便他們沒有搞小動作,考題泄露卻是事實,知道考題的人除了負責考試的官員,就只有他的幾個子女了。

  兩個時辰後,所有人都寫的差不多了,郭浩拿過試卷看了看,發現雖然不是他心中的標準答案,但這些人的文采還是可以的。

  「前三名就這三個人吧,李肅、王寧、寧毅,至於後面的人,你們回去重新排名,不算後兩場加分,給男方士子一個機會。」

  「是!」

  「考題泄露之事,朕會繼續調查,所有涉案的考試取消這次成績,如果讓朕發現與你們有關,你們最好想清楚如何向朕解釋!」

  「是!」

  官員們唯唯諾諾的退下,考生也離開了皇宮,郭浩回去又回想今天的事,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前幾年的科考他都沒怎麼參與,畢竟他用人的前提是通過考核,行不行試試再說。

  可現在想來他這個方法有問題,有很大的漏洞。

  士子若是通過作弊中舉,即便是沒有真才實學,也可以得到官職,如果其背後有人操縱,那麼就等於培植勢力。

  而檢驗士子水平的最好辦法就是他親自測試,可是他之前沒做過,在五代時期好像也沒有。

  忽然,郭浩明白了,他終於想到哪裡不對勁,沒有殿試!

  要說殿試從唐代就有了,還是武則天創立的,但是沒有形成制度,一直道宋朝才正式成制,明、清沿用。

  殿試,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

  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明清分三甲,但不分二榜。北宋初年的科舉,為一年一度的兩級考試,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試」。

  二級是由禮部在開寶寺內貢院舉行的「省試「,後改為每隔一處或兩年舉行一次,最後改為三年舉行一次。

  宋開寶六年,翰林學士李仿知貢舉,主持在東京貢院進行的全國會試。

  經過各場會試,共錄取進士、各科及第者38人,其中有2人在召對時因「材質最陋,對問失次「而被黜落。

  落第進士徐士廉擊登聞鼓,控告李仿「用情取捨「,要求殿試,以求公道。

  宋太祖下詔從落第者中選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講武殿進行複試,由宋太祖親自主持,結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錄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選。

  張榜後,朝野大嘩,李仿降職,這次科舉案,不僅成為殿試的發端,而且自此確立了封建社會的三級考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