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討伐南唐

  陰謀!

  這個詞,驟然在王維腦海里浮現!

  郭浩要殺柴宗宜?他不是他的老師麼,明明有人暗中保護他,為什麼那些人不出手,他這麼做到底為了什麼!

  王維留在這裡,原本是想確定郭浩死後,他再離開,之前他一直單獨行動,所以除了幾位首領,沒有人注意他。

  現在他發現了郭浩的秘密,難怪他隨手一箭就射中了郭浩,原來郭浩是故意接他哪一箭,他到底要幹什麼!

  於是,就在倖存下來的人,打算回去領賞的時候,王維留了下來,潛伏在郭浩周圍,打算一探究竟。

  結果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出乎了王維的意料,在層層阻攔下,那些人竟然跑了,還成功帶走了柴宗宜。

  在背地裡,一直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幫他們,而那些人中有幾個他認識,都曾經跟在郭浩身邊,他為什麼要幫唐國?

  王維疑惑了,仔細回想郭浩的經歷,他是唐末生人,後漢時期去過南唐,結果被李璟驅逐暗殺,後來跟隨後周郭威,立下戰功逐漸得到重用。

  柴榮繼位後,他的地位有些動盪,郭浩以退為進,辭去了樞密使的位置,得到兵權後也沒什麼作為。

  南北兩國合擊大周,可以說是郭浩一個人擋住了兩國,然而郭浩並沒有得到什麼賞賜,只是封了個太傅。

  想到這裡,王維好像明白了什麼,郭威在世時,曾經想讓郭浩的兒子當太子,結果因為柴榮的緣故,這件事沒成。

  如今郭浩只有兩個女兒,所以柴榮對他的警惕心大減,但是郭浩真的甘心麼?

  如果柴榮出了什麼事,而他有沒有子嗣接任,那麼周國唯一有資格當皇帝的,恐怕就只有郭浩了!

  郭浩要造反!

  這個念頭在王維心中一閃而過,就不可抑制的蔓延,原本他想今早殺了郭浩,可如今他卻不著急了。

  郭浩造反,大周必然動盪,到時候南唐再出兵,很有可能一舉攻破周軍,奪得中原。

  如此良機,王維不願意錯過,十多年的養馬生涯,讓他很有耐心……

  ……

  啪!南唐皇宮,李璟扔掉了手中的筆,直接站了起來。

  「你說的可是真的?郭浩沒死,還打算率領大軍南下,他真的不怕死麼!」

  「千真萬確,這是潛伏在汴梁的密探傳回來的,如今周國糧草已經準備充足,已經在路上了,而郭浩率領五萬大軍,此時恐怕也出發了!」

  「好,來的好,郭榮的兒子在我手裡,還這麼囂張,看來這一戰不打不打了。

  來啊,立刻傳召諸位大臣前來議事,對外封鎖消息,避免百姓恐慌,有散布謠言者,殺!」

  「是!」

  也許因為死了兒子的原因,此時的李璟還有些心氣,而郭浩率領大軍南下,心裡猶豫著要不要滅了南唐。

  此時南唐還是有實力的,想要滅它並不容易,而丐幫那邊已經和郭浩失去了聯繫,大多商人也都和他斷絕往來。

  如此一來,郭浩可以倚仗的手段,就只有軍隊了,不過柴宗宜還在對方手裡,南唐沒有聲張,其實是在等大周主動詢問。

  對於這一仗,他如果打贏了,弄得南唐再把柴宗宜放了,他之前的傷可就白受了,可是如果輸了,柴榮恐怕不會再客氣了。

  周軍大營中,諸位兄弟齊聚,由於之前的功勞,義社十兄弟的地位都不低,郭浩這次出來帶了幾個。

  郭浩這邊還在路上,南唐皇宮裡,朝中的幾位大臣已經商議了許久,其他人都有些慌,唯獨劉仁瞻鎮定自若。

  劉仁贍,字守惠,彭城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名將,南吳濠州團練使劉金之子。

  劉仁贍年輕時略通儒術,好讀兵書,在江南頗有聲望,南唐建立初期,劉仁贍歷任右監門衛將軍及黃州、袁州刺史,屢建政績。

  南唐元宗即位後,累官武昌節度使,參與南唐滅楚之役,攻克巴陵,之後調任清淮節度使,鎮淮西要地壽州。

  淮南之戰期間,劉仁贍堅守壽州,多次擊退後周進攻,一度發起反攻,南唐援軍大敗於紫金山之戰後,逐漸孤立無援。

  保大十五年,劉仁贍病重,部下假借其名義投降,後周世宗對他的忠節大加表彰,拜官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天平節度使。

  劉仁贍旋即病逝,年五十八,後周追封其為彭城郡王;南唐也加贈他為太師、中書令、衛王,諡號「忠肅」,後主時期改贈越王。

  「諸位大人,太子在時,帶領我大唐勇士,接連攻克周國兩州十數城,可見我大唐的實力,並不在周國之下。

  此次周軍南下,我國仍有數十萬將士,而且朝中名將頗多,只需和往常一樣調度,就不信郭浩真是神仙不成!」

  劉仁瞻說完,李璟滿意地點頭,道:「說的好,冀兒在時,我們可以打敗周軍,冀兒不在了,我們大唐的勇士一樣勇猛!

  來啊,命神武統軍劉彥貞為北面行營都部署,率軍兩萬前往壽州駐防!

  任命奉化節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暉為應援使,常州團練使姚鳳擔任應援都監,二人率軍三萬前往定遠。

  此外,召鎮南節度使宋齊丘回京,速速進宮商談軍隊指揮事宜,任命其為翰林承旨、戶部尚書殷崇義擔任吏部尚書,管理樞密院!」

  李璟迅速做出了布置,此時他的內心並沒有畏懼,這和歷史上的他很不符,好似一個異類,也許是李弘冀的曇花一現給了他信心,殊不知郭浩正是異類的克星!

  ……

  「快,跟上!」

  趙匡胤招呼了一聲,策馬跑到最前面,郭浩和王彥超並馬前進,前面就是壽州了,二人決定在附近紮營。

  「督帥,咱們的大軍已經全部跟上來了,是否紮營,請督帥示下!」

  「紮營!」

  郭浩一臉嚴肅地下令,趙匡胤答應後,沖後面大喊:「全軍聽令,前方紮營,前軍止步!」

  命令很快由傳令官傳到全軍,五萬人馬黑壓壓一片,紮營也是一大片,郭浩往前走了一段距離,隔著淮河,看了看遠處的壽州城。

  此時大軍處在正陽縣境內,為了避免腹背受敵,郭浩沒有貿然前進,渡淮河需要搭建浮橋,郭浩立即下令搭橋。

  此時是十月份,已經度過了汛期,所以河面的水流並不是很急,郭浩沿著河岸走,選了一處狹窄的河口搭橋。

  選定了地點,就開始徵集附近的漁船,然後在岸上打樁,固定好由幾個士兵游到對岸,在另一頭也固定住。

  綁了幾條繩子後,再把小船綁成一排,中間鋪上木板,一條浮橋就建成了。

  為了測試浮橋的穩定性,郭浩親自牽著馬去試了試,效果還不錯,這一座橋用了兩天的時間,耽誤太多時間也不好,於是下令大軍過河。

  一座簡單的浮橋,周軍有驚無險地過了河,前面就是壽州成,此時劉彥貞已經得知了周軍過河的消息,卻沒有趁機偷襲,這讓郭浩鬆了口氣。

  周軍在局裡壽州二十里的地方再次紮營,郭浩叫來諸位將領商量,這一仗該怎麼打。

  「諸位,壽州城就在眼前,唐將劉彥貞統兵兩萬,據守城池,我們冒然進攻,恐怕唐軍會拼命反擊。

  如今太子在唐國,為了防止唐軍玉石俱焚,我們要謹慎行事,如今陛下的使者也應該到了,先看看唐國的態度再說。」

  郭浩糾結於柴宗宜之事,他心裡其實不想打這一仗,可是為了讓柴榮安心,他不得不領兵出征。

  諸位將領聞言都有些無語,如果顧慮太子的死活,那這一仗該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