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老一輩人的記憶里,幾十年前,只要一遇天氣乾旱,就會發生可怕的水荒。
當初清廷割讓香港給帶英的時候,香港的人口還很少,但已經產生了缺少淡水的問題。
這是因為,香港雖然降雨充沛,卻缺少湖泊,也沒有大河。
香港主要由火山岩和花崗岩組成,堅硬的地質條件不利於地下水儲藏和開採。
為了找水,帶英想了很多辦法。
他們曾經派船到日本、新加坡等地買水,但成本太高,不僅要繳納大筆的水費,還要花掉大筆油錢,長途跋涉買來的水,稱得上滴水貴如油。
後來,帶英又修建了幾座水庫和蓄水池,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差不多一百年的時間裡,帶英只能斥巨資,修建一個又一個的蓄水塘。
老百姓們希望這些水塘真的能解決喝水、用水的困難。
每當有水塘竣工,大家都興高采烈,甚至還要在施工現場大擺筵席。
那時候,內地戰亂頻繁,許多人為了躲避戰亂,不斷湧入香港,用水問題反而日益嚴重。
平時用水就捉襟見肘,幾次大旱,更是給香港人留下了痛苦的記憶。
1893年,香港連續十個月滴雨未下,旱災導致瘟疫流行,2000多人因此喪生。
在1929年的嚴重旱災中,20萬人因為乾渴而逃離香港。
港英政府解決不了水源的問題,就開始施行用水管制。
從1938年開始,每天定時供水。
比如說每天供水四個小時,旱點三小時,再旱點兩小時,再緊張就隔天供水,隔三天供水。
在此後三十年,定時供水,成為常態!
1949年,新中國成立,收拾舊山河,日月換新天!
為了解決中華大地的缺水問題,勤勞的中國人民狠干大幹,開山劈石,修建了大量的水庫,水渠。
河南林縣的紅旗渠,更是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蹟,被稱之為「人工天河」!
與此同時,香港淡水供應緊張的情況愈發嚴重。
1962年年底開始,香港連續九個月滴雨未下。
香港苦心經營多年的蓄水設施淪落為擺設,水塘都見了底,長了草。
市內供水由最初每天8小時,改為每天4個小時,進而隔日供水4個小時,最後4天才供一次水。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那一年,香港各個角落都出現了人與水桶排成的長龍。
人們放下工作,離開課堂,全家出動排隊取水。
大批居民層層圍住公共水喉,最怕的是這涓涓細流突然中斷,自己只能空手而歸,無奈地面對家中的期待眼神。
住在木屋區的居民就更加辛苦,取到水後,還要挑水上山。
水重、坡陡,走在前面的媽媽不時回望,害怕年幼的女兒把水灑了。
人們想盡了一切辦法來搶水,用盡所有東西來裝水。
商店裡,除了水桶漲價,其他商品一概賣不動。
當時,一份叉燒5分錢,一個水桶卻要5塊錢。一些商人趁機大發水荒財。
絕境之中,香港中華總商會和港九工會聯合會,代表香港向內地發出了求救信息。
旱災不是香港有,廣東也在鬧旱災。
但收到求救信息後,廣東仍就伸出了援手。
廣州決定,每天向香港免費供水兩萬噸。
剛剛建成的深圳水庫,放棄了一些農田的灌溉,向香港供水318萬噸,以解燃眉之急。
此外,香港方面還可以用輪船到珠江口免費取水。
來自祖國的無私幫助,讓香港度過了那次可怕的大水荒。
但是,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東江水引入香港。
只有這樣,才可以永久性地解決水荒問題。
東江,古稱湟水,是珠江水系的幹流之一,它發源於江西,向西南進入廣東,在東莞匯入珠江,全長約520公里。
東江是離香港最近、水量最充沛的自然河流,距離香港有80多公里。
然而,這短短的八十公里,卻橫亘著一座大山,要翻山越嶺把水引入香港,困難重重。
經過水文勘測,東江供水工程的方案出來,需要3800萬人民幣。
六十年代,國家還很窮,這無疑是一筆巨款。
總理收到匯報後,親自批示:供水工程,由我們國家舉辦,應當列入國家計劃。因為香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自己的同胞,工程自己辦比較主動,不用他們插手。
國家決定暫停其他部份項目,全力以赴建造東江深圳供水工程。
1964年,東莞橋頭鎮,一夜之間,聚集了上萬名工程人員。
全國14個省市,60多家工廠為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生產專用的水泵、電動機、變壓器和其他設備,總數多達2160多台。
總理親自批示,要求鐵道部以該項工程物資運輸優先,第一時間運到現場。
1965年2月27日,東江深圳供水一期工程勝利竣工。
3月1日,廣東各界和香港同胞共同見證了一江清水越過高山奔流入港。
自此,東江水開始源源不斷地供應香港。
自此,香港的水荒成為歷史,香港市民想用水,擰開水龍頭就行。
……
華東水災,讓許多香港人想起了三十年前香港旱災,內地同胞對香港的幫助。
許多人自發走上街頭,給災民捐錢捐物。
繁華的銅鑼灣街頭,幾個簡易凳子搭起的小台子,上面蓋一塊白布,放幾個募捐箱。
後面用紅色的字體寫著:請踴躍捐款!為華東災區同胞獻出一份力!
無數市民在此駐足,慷慨解囊,獻出了自己的愛心。
一些背著書包的學生,捐出了自己的午餐錢。
一位殘疾人也來到捐款箱前捐款,由於身體原因,由於他的身體不聽使喚,顫顫巍巍好久才掏出錢包。
他掏出十塊錢,但由於手抖,募捐箱的口子又不大,還是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才能進去。
這一幕被現場的記者用攝影機記錄了下來,播出之後,感動了無數人。
一位阿婆捐出了自己的棺材本,面對記者的採訪,她說:「28年前,香港大旱,四天才能領一次水。內地那邊聽說我們遭了災,好多人自發擔水到香港,要不是他們,香港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這是救命之恩,不能不報啊!」
記者聽到阿婆的這番話,十分感動,對著攝影機說道:「1964年香港遭逢百年一遇的大旱災,正是內地同胞無私的援助,才幫助我們香港人度過了難關。現在內地正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水災,也請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一起幫助我們的同胞度過難關!」
你捐,我捐,大家一起捐,一時之間,捐款救災成為香港市民的口頭禪,三句不離一句:你今日捐咗未?
災難面前,所有人都結成了一條心,因為大家都是血濃於水的骨肉同胞!
由於楊葉在華人世界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所以他處理完美國的事務後,便第一時間趕回了香港。
……
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楠握著楊葉的手,感激地說道:「楊先生,你回來的正是時候啊!」
楊葉說道:「同胞受難,有用得著我的地方,我在所不辭。」
本時空,內地的形象要比原時空好很多,沿海一帶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學生們看到了希望,也都很安穩。
只不過今年的災情席捲大半個國家,實在過於嚴重,不得以才向國際社會請求人道主義援助。
周楠向楊葉介紹了一下現在的情況,香港各大富豪都是慨慷解囊,巨款從幾百萬到幾千萬不等,民間捐款捐物也十分踴躍。
出力最大的是霍家,不僅捐款兩千萬,還搞到了大批的物資,其中最緊要的,就是急缺的藥品。
楊葉不好搶霍家的風頭,他也捐兩千萬,隨後說出了兩個方案。
第一,把演藝界的藝人們都組織起來,進行一場賑災義演,籌集善款。
第二,組織演藝界的藝人們共同拍攝一部電影,所收票房全部捐出。
……
楊葉說干就干,從新華社出來,立馬召集香港院線聯盟,編劇家協會、導演協會、演員協會等各大公會的負責人一起到白楊影業開會。
會上,楊葉直截了當地說道:「我準備團結香港演藝界的力量,大家共同拍攝一部公益電影,所收到的票房,全部捐給災民,大家有什麼想法。」
這正是眾志成城的時刻,大家自然一致贊同。
楊葉說道:「由於時間緊迫,而且還要滿足大量明星同時參演,現編劇本肯定是來不及了,我的想法是將1959年的《豪門夜宴》拿出來,進行翻拍。」
曾志緯上次被楊葉打得太慘了,到現在還心有餘悸,他也沒本事報復,反而拍起了馬屁:「這個主意好啊,這個《豪門夜宴》本身也是公益電影來的,當時也是有好幾十位明星參加,非常的適合我們現在的情況。」
現場老資格的人知道這部電影,於是一起表示贊同。
楊葉道:「那現在開始分工,編劇協會,三個小時的時間對劇本進行改編。然後,你們要派遣編劇在拍攝現場,隨時候命。」
編劇協會的會長南燕立刻答應了下來。
楊葉繼續道:「導演協會負責出導演,由於時間緊迫,我建議分成四組拍攝,有誰願意的,可以報名。我先說,我負責一組。」
大家紛紛舉手,由於報名人數太多,最後乾脆讓四大電影公司各出一名導演。
於是,這部電影的導演除了楊葉之外,還有嘉禾的張堅庭,德寶的高志森、永盛的王京。
隨後是主演,曾志緯自告奮勇要演男主角,楊葉笑道;「這個電影我們要一周之內拍完上映,演男主角的話,你基本上沒法睡覺,想清楚哦!」
曾志緯道:「沒問題!」
男主角確定,其他的角色就交給演員協會會長許貫文去搞定了。
接下來是攝影師協會派遣攝影師,跟組拍攝,這個也好說。
最後是院線聯盟負責在電影製作完成之後,協調出場次,全港上映。
由於所收的票房都會拿來捐贈,所以院線聯盟是不收取費用的。
一切商議妥當之後,各路人馬立刻開始行動。
……
聽說楊葉要搞義演,跑馬地馬場免費提供了場地,香港各路明星全都放下手頭的工作,從四面八方趕來。
原時空的這次義演,是譚詠麟和梅艷方這兩位樂壇的大哥大姐站出來發起的。
譚詠麟還連夜買了一首曲子,請人填詞,作為義演的主題曲,叫做《滔滔千里心》。
現在他們倒不是不想挺身而出,只不過楊葉才是名副其實的香港娛樂大亨。
他們也知道楊葉一定會站出來,所以兩人都沒有出頭,只是默默在後面出力。
而楊葉倒也不是想搶他們的功勞,只不過他明白自己的影響力有多大,這件事只有讓他來做,影響力才能達到最大。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原時空參加這次義演的藝人超過100人,連續演了七個小時。
這次人數則更多,超過兩百位明星出場,連演了兩天。
除了香港藝人悉數到場,台灣也有大批藝人趕來。
李宗盛、羅大右、周華建、蘇慧倫、伊能靜、任閒棋……滾石群星義不容辭。
王傑、小虎隊,庾澄慶、蔡琴……飛碟群星也紛紛趕來。
原時空大陸方面只有老崔和鞏莉登台,這一次還有王非、楊鈺瑩、老狼、朱琳、傅藝瑋等人登場。
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還有日本人、韓國人都有人登場。
「共飲一江水,同是中國人!」
這次義演的主題,更加突出了香港人是喝著東江水長大的這件事。
演出一開始,夏夢就登台宣布,今天到場的藝人們捐多少錢,白楊公司就捐出同等數量的善款,頓時引來一陣熱烈的掌聲。
隨後,楊葉的兩個學生,楊鈺瑩和劉小慧分別代表大陸和香港,一起演唱了義演的主題曲《同飲一江水》。
兩人登上舞台,首先一人捐了五萬塊。
然後,劉小慧拿著話筒說道:「大家好,我是劉小慧。聽說大陸同胞正在受難,我們的老師楊葉爵士連夜趕回香港,號召賑災。
他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阿婆說起28年香港大水荒,大陸同胞組織擔水過新界,非常感動,連夜寫下了這首《同飲一江水》,送給大家。
26年前,大陸同胞將東江水引入香港,我們香港人都是喝著東江水長大的,現在同胞有難,希望大家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
楊鈺瑩說道:「大家好,我是楊鈺瑩,來自江西,這些天我看到大家踴躍走上街頭,慷慨解囊,十分感動,我代表內地同胞,謝謝大家的幫助,謝謝!」
楊鈺瑩給觀眾們深深鞠了個躬,開口唱道:「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
劉小慧接著唱道:「君住江之頭,我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
兩人一起合唱:「我們的山相連,我們的水同源,我們心相通,我們手相牽。我們的山相連,我們的水同源,我們歌聲美,唱出同一個家園,同一個家園……」(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