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歷史上面,從二戰結束之後,冷戰開始進行的時候,對於戰艦本身改動不大,更多的是現代化的改裝,飛彈制導武器的出現,徹底的改變了戰艦的模式,一架擁有中距離制導武器的戰機,可以輕鬆的擊落數架普通的戰機,數量優勢,再也無法成為空中的優勢,落後的一方,甚至在視距外,就已經被擊落了,連對方的人影都看不到。
以楊元釗的能力,當然不可能弄出什麼炮瞄雷達,精確制導之類的東西,這個距離這個時代太遠了,技術的斷層也太多了,雷達項目,也正在進行,不過卻是最初級,性能方面,相當的不穩定,正在摸索的之中。
在一戰的海戰之中,戰列艦等主力艦還是根本,楊元釗現在擁有的陸基空軍,5噸的載彈能力,加強了防護和堅固性,勉強可以研製出俯衝式的轟炸機,可以攜帶1噸左右的炸彈或者是魚雷,可是這些,都是太尖端的東西,即便放在中國,都準備只使用水平轟炸,用機群代替精確性,更何況是在德國。不過認真的想了之後,特別是了解了的火炮的指揮系統之後,楊元釗還真的藉助著未來的科技,弄出來了一個有些不倫不類的東西來。
戰列艦最重要的三點,速度,防護和火力,其實說白了,最重要的就是火力,15寸的火炮,48倍口徑,已經達到了現在的極致,可能繼續下去,就要向16寸,甚至18寸的發展,那存在著一系列的技術難關,即便是西北全力以赴的去攻關,也需要時間,短時間能夠提升的,就只有命中率了。
從戰列艦誕生開始,命中率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從初期的依靠感覺和經驗,到艦炮齊射,無畏艦之所以超越前無畏艦,甚至讓前無畏艦跟不上戰爭的需求,從戰列線上面離開,原因就在於,他主副炮分布不均,單獨向著一個方向投射的火炮數量不等,在齊射的時候,副炮激起的水花,甚至會影響到主炮,這樣無法達到一個概率學的問題。
可是無畏艦就不一樣了,統一了主炮,主要攻擊就是8到12門主炮共同投射的,整齊劃一火炮,統一的指揮,會讓主炮的射擊,從點變成面,這樣火力投射能力和概率性都會有巨大的提升,這也是遠超過普通前無畏艦的根本原因。
可即便如此,在同樣高速,不停運轉之中的雙方陣營,想要擊中對方,並不容易,有數據顯示,後世一戰最龐大的日德蘭海戰,這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戰列艦大對決之中,後世的一些數據統計,英國艦隊一共發射了4480發大口徑炮彈,其中第一與第二戰列巡洋艦分隊發射了約1469發炮彈,第三戰列巡洋艦分隊發射了約373發炮彈,第五戰列艦分隊發射了1099發炮彈,大艦隊本隊共發射了1539發炮彈。
於此相比,德國艦隊一共發射了3597發大口徑炮彈,其中戰巡分隊發射了約1670發炮彈,戰列艦本隊的無畏艦發射了1904發炮彈,前無畏發射了發炮彈。
這麼多大炮,這麼多大口徑的火炮發出,可是命中率呢,英國艦隊共計被擊中122發大口徑炮彈。德國艦隊共計被擊中1發大口徑炮彈。命中率:英國艦隊命中率=1/4480=75,德國艦隊命中率=122/3597=39。就這麼低的命中率,德國人有多發命中是近距離射擊黑太子號刷出來的,如果排除黑太子號,那麼德國人打了約3570發大口徑炮彈,命中率08。
平均一百發大口徑的火炮命中率也不過是3發左右,別說跟後世的制導武器相比了,跟炮瞄雷達的命中率相比也大大不如,認真計算一下,命中率多是跟訓練水準,瞄準工具,指揮系統有著巨大的關係,甚至帶有一點點的運氣,有時候運氣好了,可能連續命中,有時候運氣不好,就會次次的打空。
如何降低運氣的水準,減少不必要的無謂失誤,不就提升了命中率麼,按照數學理論,越多的參數,越精確的參數,可以提升一些模糊數據的概率,在戰艦智商,就是如此,一發炮彈的話,如果給一個數學家幾天的時間,或者給幾個數學家幾個小時的時間,說不定能夠讓這個概率大大的高於3。
可是這樣不現實,沒有數學家願意到戰艦上面,冒著炮火,進行這種計算,雙方都是高速運轉的戰艦,往往幾分鐘之內,就會下達一系列的命令,當很長時間之中,你計算出了上一個方位的時候,可能戰艦已經跑出好幾海里的距離了,這樣根本就沒有時效性,也是空想。
對別人就是空想,可是對楊元釗而言,卻未必是空想,計算機的優勢,就是大量簡單的,固定程序某種計算的計算,二戰時期,美國研製的最初級的計算機,可以達到5000次每秒的計算速度,那時候的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已經超過了人腦,可以對密碼等比較枯燥和繁瑣的計算問題,進行計算和破譯。
二戰之後,新材料,電子等一系列的方面,都有巨大的發展,計算機,按照摩爾定律來發展,每隔18個月,計算速度提升一倍,到了21世紀的時候,計算機的浮點速度,已經達到了每秒2014億次的可怕程度,遠比美國曾經最初級計算機強的多。
之前,楊元釗拿出了電子計算機,就讓西北的鐵路管理系統,達到了美國都不曾達到的高度,那只是一個普通的電子計算器,他的運算速度有限,不能承擔戰列艦對炮秒系統,可是跟隨楊元釗穿越的,不但有計算器,還有手機,哪怕是一個山寨的手機,也是山寨的蘋果,主頻也馬馬虎虎的達到了2g赫茲,這個主頻比不上2014億次,卻也比美國的初級產品,不知道翻了幾個跟頭。
可惜,這樣的cpu沒辦法應用,計算機的計算速度,只是一個基礎,要想完成實際的運算,需要系統,穿越的時候,不可能預見到穿越,弄一款模擬的炮秒軟體,計算速度快的優勢,卻無法發揮出來。
不過好在,西北在鐵路和各種的技術領域,廣泛的使用計算機,對於很多科學家而言,雖然不知道計算機到底是什麼原理,卻通過外設,進行了一部分控制設計,用一些簡單的語言和命令,編著了一部分的應用程式,可以讓專門領域的計算速度大大的增加,也因此培養了一批初級的軟體人才。
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加上楊元釗有意無意的推動,這部分的軟體人員,9成9以上,都是中國人和華人,這就讓這個計算體系更加的保密,在想到了炮秒計算之後,結合著德國的一些專業的炮兵,西北陸軍的一些炮手,一些專門的學習數學的數學家,概率學專家在內,形成了一個研究團體。
這個團體只要研究的,就是戰艦炮火指揮系統,藉助著特別的公式,把戰艦上的火炮統一的控制起來,利用光學的瞄準和測距等方法,對於目標進行一系列計算,然後得出一個概率最大射擊方式,然後利用艦載無線電和電話體系,進行指揮作戰,就是一個雛形計算機指揮體系,也是楊元釗想到的比較有可能的提升火炮命中率的一個方法。
最開始是在研究所,到楊元釗離開包頭的時候,只是完成了一個雛形,好在他們需要的不過是計算機和一些命令輸入的機器,搬入到火車上繼續,爭取能夠在戰艦投入使用之前,完成所有計算數據和公式的編纂,然後拿著這個初級的東西,上到戰艦上,藉助著戰艦上面的瞄準系統和指揮系統,進行一系列調整,爭取達到滿意的程度。
目前,基本接口程序已經完成了編制,甚至有關新戰艦整體的光學瞄準系統,測距系統的一些參數和性能,也基本上進入到了這個體系之中,藉助著特殊的輸入方法,可以直接在嘹望點和瞄準點,進行數據輸入,然後通過信號傳輸到了核心計算體系之中,自動的運行數據進行計算,如果數據完整的,一艘戰列艦的齊射的命中概率,甚至可以達到70左右。
不要高看這個概率,這只是一艘戰列艦的命中概率,除以戰列艦的10門艦炮,只不過是達到了7左右,看起來只是比日德蘭海戰的時候,英國和德國方面戰列艦的命中率提升了一倍左右。可是這種計算和數據,減少了大量無謂的失誤,把運氣等因素降低到了極致,這還只是一艘範圍,如果是藉助著無線電,把3艘,甚至是5艘船的測量數據疊加在一起,用這個指揮系統共同瞄準的話,這個命中率就會更高,對於一艘船的打擊更大,偶爾打中,或者擦傷,跟密集火力的連續命中,對於一艘船的傷害,這絕對不一樣。
甚至在一些設想之中,利用這個系統,對一些超過標準射程的距離,也可以達到不錯的命中率,這基本上已經達成了楊元釗對於火力方面的提升幅度,有了這個,即便是未來新生的中國海軍,在火炮技術上面,已經可以不用逐步的摸索,就可以追的上世界海軍強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