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爭爆發的1913年,到1916年,就整年差不多過去了3個年頭左右,可是掐頭去尾的,就是4年,戰爭越發的激烈了,協約國的損失在500萬以上,德國的損失也在120萬,可以說戰爭給交戰各國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這其中,協約國的是受創巨大,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如果雙方站在同一個起跑線,或者是同樣的程度,協約國早就投降了。
可戰爭雙方,就是這麼的不平等,跟德國只有7500萬人口不同的是,協約國的人口數量巨大,不說殖民地都完爆同盟國,至於加上殖民地之後,協約國每年可以提供的人口,戰爭人口,遠在德國之上,這也是的協約國能夠堅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協約國太大了,不但擁有世界上最發達工業的幾個國家,還是人口大國,俄羅斯,美國,都是人口上億的國家的,英法差一點,卻擁有著占據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殖民地,這一點是德國無法比的。
持續的作戰,持續的傷痛,可德國過的不錯,特別是1915年到1916年的這一年,因為中國偷襲美國,4對12取得完勝,徹底的擊沉了的12艘戰列艦,這對於協約國的打擊不可謂不大,少了12艘主力艦之後,哪怕其他的艦船損失不大,也實際上讓協約國失去了制海權,哪怕英國控制著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可在英國本土,卻是越來越危險。
德國屢屢憑藉著海上的優勢,對於北大西洋的封鎖,占據的制海權之後,潛艇和普通的戰艦,開始打擊協約國在後勤補給,讓協約國在後勤補給上面,相當的困難,到1916年的5月,才算是勉強的完成了對於歐洲陸軍的補給,可是戰機已經失去了,本來應該在1916年的春天,開啟的一次大規模的攻勢,因為後勤的關係和公海艦隊襲擊波爾多徹底的化為烏有,協約國不得不收縮部隊,放棄了好不容易突破的那一道防線,退守5公里,繼續的設置防線,並且藉助著時間差,讓後方的防線更加的穩固。
如果換成去年,協約國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收縮防線,代表則單位面積之中,更多的軍隊,代表著更加狹窄的接觸面和戰線,這對於處於下風,跟德*隊作戰能力也不如的協約國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可惜現在,他們錯了,在1915年年底,在說服德國釋放部分戰俘的時候,中國拿出了很多的條件,其中包括了單兵防彈衣和155陸軍重炮,這個重炮看起來不是陸軍最大口徑的火炮,可是真正的使用到部隊之中,卻發現,他真的成為了陸軍的最強者,沒有之一。
在公海艦隊偷襲波爾多的時候,155重炮沒有完成整訓,再加上這一個行動太過突然,陸軍為了保險,沒有出動這些試驗部隊,到雙方戰線徹底的穩定了之後,這部分的155重炮當然調上來了,在持續作戰之中,逐步的實驗這個火炮的威力。
能夠在楊元釗的堅持下,並且按照後世的層面設計出來的重炮,哪怕出口的只是削弱版,已經展現了威力,這種新式的155重炮,這個重量只有之前的155重炮的三分之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起最重的155重炮,輕了二分之一以上,這種的重炮,真的是步兵的利器,在步兵的重型支援火力之中,重量越小,移動越發的方便。
只要減重,哪怕是威力一樣,甚至有些降低,也是可以接受的,可這樣重炮,威力可不是原來155能夠比,速度上面,比普通的155最少高出了30%,在步兵火炮之中,射速不是最重要,卻代表著單位時間,單位空間的炮火覆蓋程度,對於師一級,甚至是軍團一級的重型壓制火力來說,這一點相當的關鍵。
如果僅僅這樣的提升不算什麼,可是新式155重炮炮彈重量也高出了的30%,二種提升這結合起來的威力,155重炮的威力最少也是原來155的一倍以上,基本上達到了200毫米以上重炮的威力,最關鍵的是射程,155重炮的射程幾乎比220重炮的射程還要遠15%,這可是最關鍵的地方,本身步兵炮火,一般而言,你能夠威脅到對方,對方也可以威脅到你,精銳的炮手,可以通過多次觀察,計算,找到對方火炮的位置,在大規模的陸軍作戰之中,如何保護自己的重炮,削弱和幹掉對方的重炮,是指揮官指揮藝術的最直觀的體現。
如何打好時間差,如果抓住對方的薄弱地方,把自己的火力投過去,跟後世的自走火炮這樣的裝甲力量不一樣,打炮是絕對的攻強守弱的,一旦炮兵陣地沒有抓住時機轉移,被對方抓住機會的話,一次火炮覆蓋,就足以讓戰略炮兵力量受到重創。
從拿破崙開闢了陸軍炮火時代開始,火炮就在陸軍力量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有火炮跟沒有火炮,這完全是兩種戰鬥力,現在,德國擁有了這個之後德國火炮,在遠程威懾上面的威力,遠高於協約國的火炮,以往可能要攻擊10分鐘左右,就緊急的調離,可是布置在一些高地之上,達到極限的炮火,完全可以無視這一點,15%的距離增加,代表著最少3公里,陸軍炮火,100米已經是給界限了,更別說3公里,德國只要想打,基本上是一邊倒,除了要防備協約國空中襲擊,其他情況下不必考慮,這樣全力以赴,甚至讓演練的速度也快了很多。
哪怕沒有威脅的情況之下,也是在戰鬥的狀態之下打過去,戰爭永遠比訓練來的快,德國這邊到時打的爽了,協約國一邊就慘了的,他們選擇了最錯的結果,退守到了防線之中,防線是穩固了,卻更加密集了,要知道,此時此刻在德國前線155重炮最少也有8000門左右,本身使用重彈之後,威力遠比普通的155大,協約國又是密集陣營,頓時倒霉了。
防炮洞是可以擋住155的,可是其他陣地就不可以,相當於220毫米重炮攻擊的炮彈,又精準度相當的高,公海艦隊艦炮強大,可再怎麼,他的火炮數量有限,8000門火炮,毫無顧忌的攻擊,又打的比較精準,傷亡數字就大規模的提升起來了。
德國見到有便宜可以占,加上公海艦隊的偷襲還沒有穩定下來的時候,再一次集中火炮,攻擊了一處薄弱的環節,突破了這一道防線,殲敵數量不多,在25萬左右,可是波爾多前線再一次的後退了3公里,整個防線都有些龜縮,一些地方甚至有些岌岌可危了。
本身因為美國加入,美國帶來的協約國的實力的提升擴張的波爾多戰場,再一次被突破了兩個戰線,這對不德國而言,是極大的好處,少了側的兩個戰線,波爾多戰場上面的容納度,就會少15%以上,即便的協約國有再多的軍隊,也沒有辦法展開,
這樣下來,所受到的壓力就會小很多,這也算是德國最大的勝利之一,不過伴隨著占據的領土越來越大,德國需要守衛的地方也越來越多,連帶著有很多很多的部隊必須要建立起來,這種情況之下,需要的部隊也需要更多。
這也是德國向中國要求人力的根本原因,無論是300萬的勞動者,還是180萬的印尼土人,這些都是及時戰力,戰爭越發展,需要的兵力也就越多,德國已經在過去的3年時間之中,深挖潛力,可每年增長的勞動力數字都相當的有限,如果不是中國的支持,德國絕對做不到,在保證了國內工農業生產都相對比較穩定的前提下,還抽調了大量的部隊,可是的再進一步,應該是不行。
1916年應該是關係到戰局最關鍵的一年,一方面中國已經實際上參戰了,無論是偷襲美國,還是在澳大利亞,太平洋戰場上面出動,都給美國巨大的壓力,特別是占據了夏威夷之後,距離美國只是一步之遙,即便是美國,也不可能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歐洲戰場,此時此刻,德國還不知道,日本已經有歸附的打算,否則的話,一定會更加堅定的。
既然美國因為本土的關係,對於歐洲的支持必然會減弱,那麼德國就必須要抓住這個機會,一方面,在海上,尋求跟協約國海軍力量的戰略決戰,在陸上,也要強行的打通波爾多防線,不給的協約國任何機會,只要能夠在陸上掃蕩法國的力量,最少在歐洲戰場,會減少一個相當的敵人。
一戰不是二戰,二戰掃平了法國之後,在歐洲大陸之上,還有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蘇俄,一戰的時候,歐洲大陸上面,除了法國之外,俄羅斯只是一個半工業化的國家的,分別被德國和中國打敗,失去了大片國土和人口,根本無力承擔起二戰時期蘇聯的作用,這樣的話,哪怕是犧牲再多,只要掃平法國,到時候獨具歐洲德國將會擁有雄厚的根基,只有有幾年的穩定,誰敢再說德國底蘊不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