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第一次登陸作戰,張孝淮又是出了名謹慎的人,故而準備的相當的完善的,150艘3000噸級的運輸船,運送了接近25萬噸的給養,還有2個師的士兵,共計5萬人,這是第一波攻擊力量,對於通人口不過是10萬多一點點,還有接近數千的華人達爾文來說,足夠用了,早在10天之前,有差不多500名特種部隊的士兵,已經在偷偷的進入到的達爾文,就躲在唐人街的地下儲藏室之中,澳大利亞對於中國方面的行動,一點都不知道,更別說,提高警惕了,400名特種部隊,連赤塔那樣的要賽級的城市,都能夠掀翻了,更別說一個普通的,沒有足夠防禦和準備的達爾文了,即便在澳大利亞,達爾文都不是什麼重要的城市,最多就是因為金礦興起來的新興城市。∈↗,
東帝汶,在赤道附近的他,顯得有些炎熱,30萬軍隊到這裡,都曬黑了不少,可總算適應了這裡的氣候條件,靠近軍港的那邊,警笛聲長鳴,早就接到命令士兵開始登船,經過擴建,足以容納100艘大小船隻的港口,只有50隻船同時登船,各種的後勤物資和軍用物資,早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而在軍港的另外一端,12艘新式登陸艦正在做最後的準備。
登陸艦,這不是這個時代的東西,其實登陸艦的前身,已經在俄羅斯黑海艦隊出現,被成為艾爾皮迪福爾,是一種平地貨船吃水很淺,可以在一些碼頭條件較差,或者是無碼頭的地方進行登錄,後來才有人看重它的軍事方面的用途,在二戰逐步的發展起來。
中國在科技崛起之後,船舶製造直接越過了普通的時代,進入到了輔助設計和建造的時代,造這種平底船,完全沒有壓力,楊元釗對於登陸艦知道不多,可是他可以提出用途,甚至把大致的方向搞出來,自然有船舶設計專家完成他,登陸艦可以運送主戰坦克,而無需轉換水陸坦克,這對於登陸的作用極大,兩棲坦克雖然強悍,適應能力好,可是在登陸作戰之中,就不如主戰坦克皮厚,在坦克先導之下,步兵跟隨攻擊,對於登陸作戰的作用非常的大。
認識到了這一點,特別是被登陸作戰的演練嚇一跳的軍方,立刻同意了登陸艦的建造,甚至第一批高達200艘,未來在太平洋,甚至越過亞洲到地中海作戰,登陸艦都是最超值的,他可以在複雜的海情條件下,進行登陸作戰,直接把裝甲力量,投射到港口,或者非港口的海岸區域,這一點來說,效果好的不得了,可以有效的增加火力,並且減少傷亡。
不過登陸艦跟淺水重炮艦都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速度的問題,登陸艦還好一點,12節-22節的速度,真的加速起來,還是跟的上普通艦隊的,淺水重炮艦就不行了,他最高的速度只有12節,適航性還差,很多時候,只能夠被拖著走,這就極大的約束了他們的使用範圍,不過在關鍵時刻,類似的張孝淮這樣,不著急攻擊,靜靜等待機會的時候,這些船還是可以運到這裡。
只有500公里寬度,最窄處不到450公里,這對不12節的普通商船巡航來說,都不是一段很長距離寬度,無論是淺水重炮艦,還是登陸艦,都適合帶上,有了他們,可以大幅度的減少傷亡。
在早晨4點多左右,就開始了登船,50艘船一起登船,每艘船上面,才容納1000名士兵,這些商船,還不是未來最強的商船,在中國遍布南北的船塢之中,正在開工興建的,是一種快速運輸艦,從最開始,就不立足於民用,而是在軍用,他們強度達到了軍艦的標準,速度更是高達19節。
戰爭會中,每一秒鐘的速度都非常關鍵,可能快了一兩個小時,對於戰役來說,就是另外一個天地了,可是在商業用途上面,追求性能是最大的劣勢,他會讓商船在競爭之中落於下風,中國海軍決定興建500艘軍用運輸艦,是基於幾個方面的考慮,一來,對美的襲擊,讓美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可也暴露出了美國的強大,太平洋戰爭將會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即便是取得了戰爭勝利,未來中國在太平洋中間,擁有眾多的軍事島嶼,這些軍港,也需要大量的運輸艦。
不過,是軍事用途的戰艦,就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完成,保守估計,要到1916年底,第一批32艘高速軍用運輸艦,才能夠投入使用,而目前,只能夠使用普通的商船改裝。
這不是第一次登陸作戰,可是那是在台灣,在攻擊台灣之前,已經做好了準備,派出了特種部隊,把台灣整個攪亂,因此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台灣是中國人的土地,居住的大部分還是中國人,即便有日本人,也都是黃種人,中國人進入有天然的優勢,澳大利亞不一樣,土著都跟中國人不一樣,至於主流民族,是白人,中國依靠著唐人街,埋伏進去一部分的特種部隊,作為暗招已經是最大的努力了,動作再大的話,驚動了澳大利亞政府,讓他們整個有了防備那就不好了。
上午6點鐘,太陽剛剛升起後不久,所有的人員都已經登上了商船,一共150艘商船,還有70多艘大小戰艦,浩浩蕩蕩的離開了東帝汶碼頭,他們的目標堅定,就是近在咫尺的帝汶海,只要穿過而來帝汶海,就是他們這一次的目標,預計這個航程會持續一天一夜,幸運的話,會在明天清晨,太陽沒有升起之前抵達。
在70多艘大小戰艦之中,除了12艘登陸艦和6艘淺水重炮艦之外,剩下的才是決定海戰的主戰力量,登陸艦和淺水重炮艦,都是特定的艦艇,他們強化了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外一個方面,都是對地攻擊的,在登陸和對地攻擊上面,有極大的優勢,可以說壓倒性的,可是對海上面,他們如果沒有海軍護航的話,他們就是靶子,任何一個超過了驅逐艦的海軍艦船,就可以輕鬆的對付他們的,所以,類似登陸艦和淺水重炮艦,這樣的特種艦船,他們也只有在拿到制海權的時候才能夠使用,真正決定海戰力量的,還是專門的對海的軍艦。
除了18艘專業的對地戰艦,護航的是11艘重巡和41艘驅逐艦和輕巡組成的聯合艦隊的,樣的實力,對上英美,完全不是對手,如果對方只有一艘戰列艦的話,就足以對付這個護航編隊,可是對於只有一艘戰列艦,還是被英國扣留的澳大利亞來說,就足夠了,澳大利亞目前最大的戰艦,不過是9000噸級的重巡,還只有一艘,目前在雪梨,要想過來,根本是鞭長莫及,達爾文附近,只有幾艘炮艇,還都是老舊的炮艦。
炮艇如何能夠抵擋住,如狼似虎,正準備攻擊的中國戰艦,別說沒防備,就算防備又有如何。
偷襲的效果,不是一般的強大,中國的攻擊,讓澳大利亞沒有防備,差不多在第二天的清晨,太平洋沒有生氣的時候,戰艦編隊首先抵達,他們來到了達爾文的外海,在達爾文沒有任何的防備的情況之下,對著達爾文的關鍵目標,進行了一番炮擊,只有10萬人,守軍不過是500人,連路上炮台都沒有,軍營和軍事目標就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如果不是怕毀掉了港口,影響接下來的登陸,炮火會更加的密集。
達爾文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會遭到攻擊,第一時間,遭受到了好毀滅性的打擊,港口所有有可能防備的地方,都遭到了中國艦炮的襲擊,這還是淺水重炮艦沒有抵達的結果,航速只有12節的淺水重炮艦,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抵達達爾文的旁邊,在海軍編隊抵達達爾文的旁邊的時候,淺水重炮艦距離達爾文還有最少50海里的距離。
也就是達爾文沒有防備的前提下,中國艦艇編隊才開啟了第一波的攻擊,首先攻擊的,就是位於達爾文旁邊的軍用艦艇,無論是位於還敢給旁邊的炮艇,還是軍營,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現在,是電子時代,達爾文跟的雪梨之間,已經有了有線電報聯繫,他們第一時間,把中國人入侵的消息通報了上去,也存在著推脫責任的想法,面對著無數的中國戰艦,還有後面,可能存在的登陸作戰,他們根本打不過,500人的軍隊,在第一輪炮火之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真正傷亡的差不多一半左右,可是剩下的一半,在看到對方炮火猛烈之後,直接就跑掉了,澳大利亞他們的陸軍,甚至連美國都不如,勉強給英國支援了幾十萬的部隊都不堪作用,現在又遭到了中國海空力量的攻擊,完全沒有作用,達爾文守軍,在第一時間,被中國瓦解了。
戰爭從一開始,就結束了,甚至接下來,中國軍隊用登陸艦搶灘登陸,在碼頭的一側登陸了4個團,迅速的控制了港口的局面,開始大規模的登陸的時候,也沒有遭到很大的襲擊,只接管了這一個港口的軍事力量,就占據了這個位於北部,最大的城市。
達爾文的拿下,就連張孝淮都沒有想到,他組織的組合性攻勢,從一開始,就被澳大利亞給瓦解了,不是他的準備,不夠強大,而是澳大利亞的防護就如同紙糊的一般,一捅就破。
達爾文的拿下,對於中國接下來的攻略來說,非常的重要,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達爾文是一個支點,沒有這個支點的話,在澳大利亞大陸上面,中國沒有一個立足點,即便僥倖占據了一部分的領土,澳大利亞反應過來,都有可能被打到海下,可是占據了達爾文之後,一切都沒有問題了,這是一個真正的港口,哪怕位於北部地區,不太重要的地方,只要占據了這裡,不斷的延伸,就等於是在澳大利亞大陸上,找到了一個重要的地方。
接下來,中國會派遣足夠多的船隻,運輸足夠多的物資,把達爾文真正擴建城一個可以支撐整個澳大利亞作戰的全面額底盤,而接下來,進入到冬天的幾個月時間之中,中國登陸部隊,所要做的,就是一個個的占領城市,把整個北地給控制在中國人的手中。
達爾文的功課,對於中國來說,是一件不錯的事情,代表則在澳大利亞的作戰一切順利,對於協約國來說,就是一個噩耗了,位於大洋洲的地盤,被中國人侵入,協約國面對著同盟國的全面入侵。
對於英國來說,從1915年底,壞消息就一個接著一個,首先是潛艇,德國方面突然出現的強大潛艇,對於航道有著巨大的威脅,別說是護航的驅逐艦了,就算是重巡面對著這個,都有些問題的,更別說是其他商船了,北大西洋的航運安全,決定了這麼下來,協約國在歐洲的作戰計劃,這一點是,絕對不容有失的,接下來美國又遭到襲擊,說實話,美國剛剛遭受襲擊的時候,英國人心中,是有些暗爽的,畢竟,美國這個傢伙,在中國人身上獲得了足夠多的好處,中國恐怕也是忍無可忍的前提下,才會對美國進行攻擊,可是不斷的消息傳來,伴隨著即系的加大,特別是中國4艘戰艦,所表現出來的威力,華爾街被毀掉了,巴拿馬運河的大壩也被幹掉了,順帶的,在走的時候還幹掉了的的美國的12艘主力艦,中國在海上作戰的能力凸顯的,幾包括英國在內,協約國的強國,都在權衡中國的實力,中國人以遠超過協約國想像的實力,成為了同盟國新的增長點,英國在不知不覺之中,獲得了在亞洲最大的敵人,這一點上,對於英國來說,是難以接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