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再給劉璿洗洗腦

  吳太后的「氣血攻心」,姜維著實沒料到。

  太后病薨,國之大喪,有功之臣的升賞,只能再次延期了。

  不過嘛,升官加爵這種事情,姜維並不著急。

  當前最想要的,就是把張表的一百多萬畝甘蔗搶過來——再過一兩個月就要收割,這事必須得抓緊。

  身為中庶子,給劉璿授課也不能少。

  那傢伙最喜歡課,還是兵法與「稀奇古怪」的科學。

  這日,姜維帶來一個「嶄新」的道具。

  這是一個竹筒,一尺多長,三四寸粗,鋸口打磨得非常平整。

  將其裝滿水,筒口輕輕蓋一塊薄木板。

  小心地用手摁住,再小心地翻轉過來,再小心地緩緩鬆開……

  為了做這個實驗,姜維先後打磨了好幾塊薄木板,試驗很多次才成功。

  沒辦法,這時代找不到厚紙片,只能用薄木板代替。

  由於準備充分,給劉璿演示的時候,一次就成功——由於水的吸附作用,木板仍然貼在竹筒口,竹筒里的水卻沒有灑出來。

  如此奇怪的現象,又把劉璿驚得瞠目結舌。

  「先生,竹筒里那麼多水,為何沒有灑出來?」

  劉璿好奇地伸出手,剛剛碰到木板,嘩啦——。

  水馬上就灑出來,趕緊後退。

  「先生,這個試驗好有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大氣壓強的作用。

  「咱們能用細竹筒吸起碗裡的水,也是因為大氣壓強的存在。」

  姜維迴轉身,取來紙筆。

  正要詳細解釋「氣壓」的概念,突然聽到一陣喝斥,還有求饒和抽泣聲。

  扭頭一看,原來,是宿衛兵在驅趕幾名侍婢。

  「先生,她們都曾是太后喜歡的侍婢。

  「在大將軍的建議下,父皇沒讓她們殉葬,只是讓他們去守陵。」

  守陵!

  這種事情,姜維略有了解。

  好像是從西漢起,沒有子嗣的嬪妃必須守陵,已經成為一項禮制。

  守陵,不是簡單地看守或打掃陵墓,而是把死者當成活人侍奉。

  既要按時打掃陵墓,還要保證墓室內燈火通明,還要供奉新鮮的一日三餐,甚至要在墓前為死者表演歌舞。

  守陵者,如果稍稍稍沒有做好,基本就是殺頭之罪。

  這不同於「三年守孝」,而是守一輩子。

  所以,很多嬪妃寧可殯葬,也不願意守陵。

  不管殯葬還是守陵,姜維雖有反對卻不想多管。

  主要是,沒那能力和影響力。

  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劉璿洗腦。

  「皇子,你可知道姜太公?」

  突然轉移話題,劉璿竟然能跟上節奏:「先生說的,可是協助武王伐紂的姜太公?」

  「沒錯!」

  姜維點點頭,繼續問道:「不知皇子,是否讀過《淮南子》?」

  「呃……大致聽說過,那是一本道家經典,由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著。

  「聽說,那本書裡面有很多深刻的道理,弟子也想一讀,但父皇和母后老是要反對。」

  「你說得沒錯,《淮南子》中,確實有很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

  「比如,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

  「又比如,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

  「等等,很多很多的道理,都是出自《淮南子》。」

  姜維四下看了看,確定沒有「閒雜人等」,於是繼續說道:「今天臨時興起,我給你講個《淮南子》中的故事,這是關於姜太公的故事。」

  姜維嘴裡說是「故事」,劉璿卻知道是講「做人道理」,趕緊正襟危坐。

  姜維不禁感嘆,在這個時代,不論皇子還是世家大族的後生,全都這般尊師重教。

  也是因為世家公子能夠習文習武,才能代代為官。

  而大字不識的普通百姓,只能呵呵呵了。

  「當年,武王平定天下之後,始終惴惴不安,擔心諸侯王效仿自己。

  「於是尋來姜太公,請教道:寡人伐紂天下,是臣殺其主而下伐其上也。吾恐後世之用兵不休,鬥爭不已,為之奈何?

  「太公曰:甚善,王之問也。

  「夫未得獸者,唯恐其創之小也。已得之,唯恐傷肉之多也。

  「王若欲久持之,則塞民於兌,道全為無用之事,煩擾之教。

  「彼皆樂其業,供其情,昭昭而道冥冥,於是乃去其督而載之木,解其劍而帶之笏。

  「為三年之喪,令類不蕃。

  「高辭卑讓,使民不爭。

  「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娛之,鬼神以畏之。

  「繁文滋禮以飱其質,厚葬久喪以俔其家。

  「含珠鱗施綸組,以貧其財,深鑿高壟以盡其力。

  「家貧族少,慮患者貧。

  「以此移風,可以持天下弗失。」

  這幾段話,姜維確實引自《淮南子》。

  幾乎在一瞬間,就顛覆劉璿的三觀。

  《淮南子》,姜維以前從沒讀過。

  偶爾在諸葛果的木箱中看到此書,細讀之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因為他知道,姜太公的這幾段「愚民」經典,影響了幾十個朝代兩千多年。

  「先生的意思是,哦不,姜太公提倡三年守孝,並非出於孝順父母,而是限制百姓的生育?」

  面對劉璿的疑惑,姜維並沒有直接回答:

  「皇子早就知道「國以民為本」的道理,必能理解,百姓是國家之基石。

  「當前,我大漢之國力弱於東吳和曹魏,基根本,正是百姓數量的不足。

  「皇子應該知道,曹魏治下,在籍百姓四百五十多萬,東吳治下也有二百多萬。

  「而我大漢,目前只有一百二十來萬。

  「正因為百姓數量少,我大漢的兵源和稅收,始終比不上曹魏與東吳。」

  稍稍整理言詞,姜維繼續說道:「在商周時期,就算姜太公,也意識不到「國以民為本」的道理。

  「要讓武王的天下長治久安,他能想到的辦法,只能是蒙住老百姓的眼睛,堵住老百姓的耳朵。

  「引導他們多挖壕溝,多築城牆,從而耗費其體力。

  「用繁瑣的禮樂教化他們,讓他們安於本職工作。

  「讓他們習慣於小富即安,使其腦袋從清清明明,變得渾渾噩噩。

  「制定三年守孝的制度,以此限制他們的生育。

  「至於各方諸侯,其實也跟百姓一樣。

  「另外,還要摘掉他們的頭盔,給他們戴上翎毛裝飾的官帽。

  「解下他們的刀劍,讓他們手持笏板。

  「大力宣講等級秩序和謙卑退讓,讓他們沒有爭鬥之心。

  「用酒肉,讓他們好吃好喝。

  「用音樂,讓他們好玩好樂。

  「用鬼神,讓他們敬畏天命。

  「用繁文縟禮,讓他們喪失自然天性。

  「用厚葬習俗,讓他們置辦奢侈陪葬品,從而耗盡其財產,使其沒錢徵兵犯上。

  「姜太公認為,只要這樣做了,諸侯和百姓再不會犯上作亂,足以天下長治久安。」

  「原來如此!」

  劉璿深吸口氣,疑惑地搖搖頭,「弟子一直以為姜太公是聖人,哪知如此歹毒。」

  「不,姜太公不是歹毒,而是著眼於商末周初的那段時間。

  「其實他的計策很有效,讓武王的大周江山,延續了八百年之久。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

  「高祖皇帝建立大漢之後,逐漸認識到姜太公的計策,存在著很多弊端,並且慢慢嘗試著改變。

  「就如明帝、章帝、和帝與安帝,都曾下詔禁止厚葬,建議廢除殉葬。

  「他們做得並不徹底,但這些小小嘗試,就足以讓他們成為偉大的帝王。」

  「唉!」

  姜維嘆口氣,四下看了看,繼續「啟發」道:「當前的大漢,百姓數量本就不足,兵微將寡。

  「三年守孝,將減少多少新增百姓?少開墾多少糧田?少生產多少糧食?」

  「可是……」

  劉璿點點頭又搖搖頭,「孔夫子說得不錯: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如果不守孝,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難道守孝三年,就報答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姜維笑了笑,繼續用姜太公的話「啟發」道:「鬼神以畏之,你明白這話的意思嗎?」

  「呃,先生的意思是,天下並沒有鬼神?」

  「沒錯!人死之後,就是一堆枯骨。

  「如果真有鬼神,許多作奸犯科之人,為何沒遭到死者的神靈報復?」

  「呃……好像,確實是這樣。」

  「沒錯!不論是誰,死後都是一堆枯骨,每個人的父母也是一樣。

  「別說在其墳前哭哭啼啼三年,就算哭個三十年,他們也不會知道。

  「三年守孝,並不是真的孝,只是做給別人看罷了。

  「正所謂「生前一碗飯,勝過死後千柱香」。

  「咱們孝順父母,應該體現在父母的生前,而不是他們死後。」

  注意到張皇后緩緩走近,姜維趕緊把話題打住:「皇子,我今天講的這些,你自己領悟即可,千萬不要跟別人講,包括陛下和皇后。」

  「哦?為何?」劉璿大惑不解,「先生今日所講,令弟子茅塞頓開,正準備跟父皇和母后探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