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康平伯宋書濂邁著虎步走出人群,拱拱手,重複了一遍剛才的話:「陛下,臣不同意!」
文武百官均一臉問號。
文官:你沒事吧?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夫跟著湊什麼熱鬧呢!
武官:啥?我大哥要發表意見?這好像不是咱們武將該管的事吧?
宋伯爺可不管別人怎麼想,大聲說:「陛下,我朝乃天朝上國,從來都是外邦向我們學習,哪有我們跟別人學習的道理,這不是墮了我大國的威風嘛!更何況,一旦使用了阿拉伯人的數字,豈不是把我們老祖宗的傳統丟了,這成何體統!」
文官們再次一臉問號,面面相覷。
什麼情況,這莽夫怎麼把我們想說的都說了,那咱們是同意還是不同意啊!
不怪他們糾結這個事,要說文官武將積怨自古就有,但如今的積怨深到超級難消除的局面,全是這麼多年來,我們的宋伯爺憑藉一己之力,一點一點造成的。
作為武將世家,宋伯爺自繼承爵位以來,對待文官的態度,可謂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只要看誰不順眼就上去揍誰,揍過的文官,那是數不勝數。
早些年先帝在時,文官們還集體討伐過,可奏摺呈上去,就石沉大海,那意思自然不言而喻。
不是先帝能容忍這樣的事,而是先帝也沒辦法懲罰。
這事說來話長。
宋家呢,滿門忠烈,為我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不幸的是,宋書濂的父輩及祖父輩均戰死沙場。
當年,宋書濂的祖父駐守邊關時,其他兩個兄弟沒來得及留後就都戰死了,宋家的下一輩就只剩宋書濂的父親宋元峰和大伯宋元岳。
兄弟倆從小養在京城,宋書濂的祖母原本是不打算讓兩個兒子上戰場的,但拗不過丈夫,只好將年僅十二三歲的大兒子送了過去。
後來的一場戰鬥,宋書濂的祖父受了重傷,最後不治身亡,也是那場戰鬥,給宋元岳留下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回京以後沒幾年就離世了。
就因為這樣,宋書濂的祖母堅決反對小兒子再上戰場。
等宋元峰的兒子宋書濂和宋書煜兩兄弟出生以後,一次邊關的戰亂,彼時的宋元峰不顧母親的反對,毅然衝到了前線。
他也不墮宋家人的威名,不過幾年的時間,就一路從參將成長為赫赫有名的大將軍。
成為大將軍的第四年,宋雲峰在一場大規模戰鬥中,因著文官的摻和,糧草無法及時送達,再加上天時與地利均不在我軍這邊,最終導致宋元峰被敵軍圍困,後來的結果也可想而知了。
事後,犯事的文官雖然被嚴懲,但帶來的後果也是不可逆的。
當宋書濂的祖母聽到這一噩耗時,怒急攻心,直接吐出一口血來。
年輕時她送走公公,中年時送走丈夫和大兒子,老年時送走小兒子,這樣的打擊,讓她如何承受得住,當天晚上就撒手人寰。
同樣的,失了丈夫的宋母也一下子去了半條命,好在為了兩個兒子,宋母還是一點點緩過來了,她痛定思痛,勒令從小練武的宋書濂不准再想戰場的事,而宋書煜則被安排學了文。
宋家,已經再經不起一點風吹草動了。
再之後,宋書濂順利襲了爵。
有了爵位的宋伯爺開始光明正大地找文官們的茬。
而宋家幾代人戰死形成的威勢,庇護一個閒散伯爺綽綽有餘,宋伯爺不過是對文官們動動手,又無再過激的行為,先帝自然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就算是後來皇后離世,同樣武將世家出身的皇貴妃得勢,也沒想過動宋伯爺,就算此人是二皇子的姨丈,又能怎樣,手裡沒有兵權的老虎不過是紙做的而已。
至於宋書煜,遠遠調走就是。
因此,面對如此肆無忌憚的伯爺,文官們也只能忍著,畢竟惹不起咱們總能躲得起吧。
好在宋書濂這些年年紀大了,輕易不再動手,但在文官中的臭名昭著多年,就算他有個探花弟弟都不好使。
一碼歸一碼,咱可以跟你同樣是文官的弟弟好,但咱跟你的恩怨,就算到了閉眼離世那一刻,都不可能消失的!
所以宋書濂的這一番話,頓時激起了文官們的逆反心理。
原本打定主意堅決反對的,都開始糾結了,連宋書濂皇帝姨丈的身份,可能代表了皇帝的意思都被他們下意識忽略了。
「老臣不同意伯爺的看法。」與宋書濂積怨最深的王御史站了出來,「孔聖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算這個師為外邦人又如何,孔聖人還說過有教無類呢,既然教無類,那學自然也無類,所以老臣同意普及。」
說完,王御史看了眼康平伯,那眼神,分明就在說你是陛下的姨丈怎麼了,老夫就偏偏和你對著幹了!
此話一出,在場想反對的文官更加糾結了,王大人平時分明最保守啊,這次怎麼轉了性,鼎力支持呢!
這裡面不會有什麼咱們不知道的事吧?
察覺到王御史的目光,宋書濂涼涼地撇了眼王御史,直把老頭嚇得退了一步,後來王御史想到這是在大殿上,那莽夫不敢把自己怎麼樣,復又上前一步,挑釁地看著那莽夫。
聽到大哥的意見被反對,平日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那一幫子武將不願意了,將矛頭指向王御史,我大哥說的不對嗎?普及數字還真就是成何體統了,怎麼了吧?
你這個老匹夫憑什麼質疑!
武將一下場,文官們自然也坐不住了,同意的不同意的也都幫著王御史,與武將們對壘。
一時間,大殿就像個菜市場一樣,兩幫人爭得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
吳敏政看了眼人群中只瞪眼不說話的宋伯爺,又看了眼唾沫橫飛的王御史,縮了縮有些發涼的脖子,這個主意,該不會是老鄭頭出的吧,這招是真損啊!
只有鄭丞相和魯國公老神在在地站著,閉目養神,沒有參與討論。
「好了!」顧雲齊開口。
大殿瞬間安靜下來,灰溜溜地各歸各位。
這時,冷靜下來的王御史感覺不大對,自己剛才腦子一熱,說了些啥?
此時後悔都來不及了,都怪那個莽夫,沒事說什麼話!
「都吵什麼吵!吵得朕腦仁疼!」顧雲齊揉揉腦袋,「丞相,朕看你沒說話,這事你怎麼看?」
「回陛下,依老臣之見,這數字若果真如侯爺說的如此簡單,那一旦普及,確實於百姓的開智有利,但伯爺說的也有道理,普通百姓大多不識字,一旦習慣使用這數字,確實是顛覆了傳統,總的來說,有利有弊吧,還要請陛下定奪。」
顧雲齊有些無語,他就知道,這老頭子慣會和稀泥。
「既然這樣,那就依丞相之言,普及開來吧,百姓的開智最為重要。」顧雲齊一句話就把鍋安在丞相頭上。
鄭丞相驚呆了,呆滯地看向龍椅的那位,啥?老夫剛才說了要普及?是皇上不地道還是老夫痴呆了?
顧雲齊看都不看鄭丞相,接著說:「宣陽侯,吳學士。」
「老臣在。」
「微臣在。」
「朕聽說你們有個算學的小圈子,那此事交給你們了,商議個章程出來,朕希望這數字可以短時間內大規模普及。」
「老臣遵命。」
「微臣遵命。」
「行了,此事就這麼定了,退朝吧。」心滿意足的顧雲齊擺擺手,離開了龍椅,腳步輕快地離開大殿。
頭一次發現姨丈說話這麼好用!
這是犯了多少年的眾怒啊,說個觀點能讓所有文官合起伙來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