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變化

  這幾年,張家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首先是栓子,雖然因為剛開始戰亂,蒙古人攻勢迅猛,搞的人心惶惶,各方都停擺不前,導致了院試的日子遲遲未定。

  好在等戰爭進入僵持階段後,科舉第一時間恢復了。

  收到院試的消息後,栓子第一時間回了松山縣,拿了個案首回來。

  緊接著,第二年的鄉試,準備充足的栓子又一舉拿下,考中西南省的解元。

  十五歲的解元,令張清遠自豪不已。

  然後就是今年的會試,在張清遠的建議下,栓子沒去參加。

  張清遠認為,首先,栓子才十六,十六歲就不說中狀元,單單考中進士,也算是年少成名,在這么小的年級就當官,並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栓子的目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進士,而是狀元,想要在全國範圍內的優秀學子中拿下狀元太難了,不是說書讀透了就可以,就算張清遠自己把該教的都教了,也得栓子自己有閱歷有內涵,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有深度有思考,不是空口白話、誇誇其談。

  所以張清遠的想法是,先緩一緩,等戰爭結束後,讓栓子出去遊歷,增長一番見識再回來,這樣把握會大一些。 ✪

  畢竟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不能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只能讀萬卷書再行萬里路了。

  栓子當然沒什麼意見,因為自己的競爭對手陳明,也拿了鄉試解元,使得原本信心滿滿,覺得拿狀元問題都不大的栓子立馬穩重起來,確實如老爹說所,該再沉澱沉澱。

  然後就是張清遠了。

  依然在翰林院低調當差,但名聲比之前更盛了。

  上層圈子就不用說了,不說康平伯府的人脈,就是一起討論算學那幾個人,無一不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主要是在學術圈子打出了名號。

  雖然因為戰亂的原因,京城大部分宴會都取消了,但文會還是偶爾會舉辦的。

  參加了幾場文會的張清遠,因為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加上每次參加都有獨到見解,名氣逐漸大了起來。

  當然,距離大儒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薇薇倒是沒什麼太大變化,還是每天跟著池萱學習,各方面的技能都在穩步提升著。

  偶爾女扮男裝出去逛逛,或者在宋允菲的邀請下,去伯府玩一玩,還順便認識了幾個其他武將的女兒。

  而棟子小朋友呢,總算在李若蘭盼星星盼月亮下開啟了蒙學生涯。

  還會每天早上跟著池萱練練功夫,七歲的小男孩長得又高又壯,沒人敢欺負。

  總算閒下來的李若蘭因為戰亂的關係,想要大幹一番的決心被打了回去,除了感嘆著英雄無用武之地,也只能每天跟池萱聊會,順便寫寫各種計劃書,坐等戰爭結束。

  偶爾也會去牙行看看,了解京城的房價波動,雖然戰爭結果未可知,但準備必須要充分。

  如果說最開始擔憂蒙古人打到京城,侵占中原的話,在得到顧雲睿成功守住蒙古人進攻的消息後,李若蘭瞬間放了心,第一時間趁著人心惶惶,京城房價大跌之際,將那間心儀的三層店鋪買下。

  不是她眼光獨到,而是能運用手中安逸多年的北方士兵,在蒙古鐵騎的衝擊下頑強抵擋住,就說明顧雲睿此人,謀略過人,相信只要給他時間,一定會將蒙古人打敗的。

  這幾年,張家還有一件大事。

  就是在戰亂的第三年,劉靜香的女兒滿一周歲,小飯館也重新不溫不火地開起來之後,張家在張老漢的主持下,正式分家了。

  其實本來該分的就分完了,現在無非是正式分開,各過各的了,李若蘭這邊也不再負責其他兩家的衣食了。

  至於老兩口,當然是跟著老大了。

  然後在李若蘭的提議下,每月初一十五,一大家子會湊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怎麼說也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