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人問了,當時廢墟里的韃子也不過百餘人,羅三省等人卻幾乎全軍覆沒,而屠元率數十騎卻可擋韃子軍三百餘騎,僅以不足十餘的損傷代價,這差距是不是太大了。
是攻山的韃子不如廢堡里的兇猛,還是羅三省等人的戰力不如黑虎營?
常規部隊的戰力稍遜黑虎營這也不足以為其,但卻不是造成如此大傷隕差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裝備!
沒錯,是裝備!
千萬別被後世電視劇給誤導了,以為常規部隊人人有馬人人有甲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便是後世的部隊也做不到人人有防彈衣防彈頭盔啊,便是富強如老美也做不到,真正武裝到牙齒的都是那些特種精英部隊。
真實的古代常規部隊的裝備簡直不值一提,可以說相當寒酸,冬天能有一身保暖的衣服就是相當不錯的了,就是有,很多也是破破爛爛的,甚至大多數的兵器都是破損的,要麼缺口要麼斷把,你看電視劇里還人人有刀鞘呢,毛的刀鞘,十個有九點九個都是裸刀,至於盔甲……你想啥呢!
即便是條件相對好些的邊軍,能分到一副皮甲都是相當讓人羨慕的了,至於鐵甲,頭盔那啥的,你想也別想,大多是裝備給將領的親兵,說白了,幹仗的時候大部分士兵真的只是穿著大棉襖大棉褲露著腦袋就衝過去了……
這還是邊軍,內陸的常規軍,有套完整衣服能過冬就燒高香了。
而且這說的還是國富民強的年代,在改朝換代的戰亂年代,飯都吃不上,還裝備呢,……光腳的都有!
羅三省和鬼門關就是邊軍中的常規部隊,僅有那麼幾副皮甲和幾頂頭盔,所以激戰之下,傷損慘重!
但屠元的黑虎營卻不大不同了,他們就好比是後世的精英部隊,武裝到了牙齒!
常宇從出道起,從他建立宮字營那時就想盡辦法搞裝備,那時候掏空家底也就是給宮字營人人弄逃皮甲,手弩啥的,到後來他做大做強,坑蒙拐騙那麼多錢,一部分給崇禎帝分贓了,一部分用作東廠經費,餘下皆投作軍費,他將當世最好的一切裝備來武裝手下部隊,常規的皮甲,人手一套,常規的鐵甲人手一套,腰刀,朴刀,弓箭,甚至還有手弩,火槍……更甚還打造了幾百具重甲,用作沖陣用!
這些裝備,真是讓當世所有部隊都眼紅,但卻也不是東廠衛麾下幾營全配,比如已經退出作戰一線的宮字營,比如後成立的鷹營和熊營,也就是姬際可和郝搖旗的部隊因為兵馬上千,軍費支出太大讓常宇吃不消,僅撥了百餘具,餘下讓他們自力更生。
你以為朝廷不想讓大明將士人手一套甲麼,你以為常宇不想武裝東廠衛諸營從而不顯得那麼厚此薄彼。
都想!
但是前提是前提你得有那麼多銀子!
不說當時的有沒有那麼多制甲的材料,只是造價和工期就讓你很絕望滴。
咱不說唐朝一套戰甲最貴都折合現在八九百萬人民幣,咱也不說宋朝一套最普通的甲都要四頭牛的價錢,就說明朝吧,最便宜的布面甲的造價都要十幾兩銀子,而且只是頭盔和坎肩,不包括臂手和腿裙的。
假如是那種像明光鎧一樣的全鐵甲,好傢夥……自己算算得多少銀子吧。
而且工期動輒三五個月……
窮的都沒地方要飯的崇禎帝,他搞的起麼!
連常宇這個坑蒙拐騙的老六,都沒這個財力!
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總有一塊是心尖尖的肉,東廠衛虎狼豹三營卻是滿配!
這也是為什麼東廠衛能所向披靡,除了這些悍卒戰力無匹外,這一身裝備也加持了太多的攻擊殺傷力以及防護力,可謂功不可沒!
要知道冷兵器時代的盔甲有重要,有多牛逼麼?
這麼說吧,沒有刀能破甲!
站著不動,普通人持刀砍都砍不破!更不要說在戰場激烈廝殺的那種情形不可能給你連續砍的機會,當然了,前提是普通人,若是力大無窮或者兵器特別鋒利的也是能破甲的!
可普通士兵怎麼會有削鐵如泥的寶刀寶劍呢,天生神力的又有幾個呢。
可即便你砍破甲又如何,破了條縫而已,傷不了敵啊,除非你能一刀精準砍刀脖子!
現在知道為什麼在古戰場上那些勇將能萬夫莫敵,千軍萬馬似入無人之境取敵上將之首了麼,除了勇猛之外,那都是他以及他的親兵們都是全副武裝,甚至連戰馬都披甲,你讓那些穿著單衣褲毫無防護的普通士兵如何抵擋呢!
當然了,有甲也不是不無敵,在戰場上,想破甲又傷敵只有兩個方法,用刀刺,用箭射!
是的,砍,是很難破甲的,只有刺!
然而戰場上士兵用的大多是刀,廝殺時也以砍殺為主,刺,幾乎用不上力,也不習慣,甚至來不及……
而弓箭只能遠攻不能近戰,雖能破甲,但傷敵有限。
若想既破甲又傷敵,那就要換一種兵器了,槍或者矛
其實兩者算是一種武器
槍和矛可以輕鬆破甲破膛,可以說幾乎沒有槍破不了的甲!
知道槍為什麼叫百兵之王了吧!
有句話說,人人都吹噓自己能單刀破槍,可一上戰場都搶著用槍!
現在知道,姬際可為何在戰場上令人聞風喪膽了吧。
也可以想到,那些無甲的敵軍面對全副武裝的明軍時,心裡是多麼的絕望啊!
這也是為何屠元能僅以數十騎便擋住清軍三百的根本原因。
而其戰死的那七八個手下,多是中箭身亡。
清軍也並非全無甲,但多是皮甲,幾刀便可砍破,而且皮甲就像咱們穿的馬甲一樣,防護範圍就只有上軀部位
而且要是遇到屠元這種神力的,別說皮甲了,便是鐵甲他也能一刀砍破,即便砍不破,那一刀之力也沒人能承受的了,骨頭直接斷,內臟直接震碎,還不如一刀砍殺死的痛快呢。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