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襄被左良玉盯上了,朝廷又在黃河對岸布置大軍隨時能殺過來,可謂是腹背受敵,眼下局勢對李自成已是大不利,但這還只是外部壓力。→
賊軍內部山頭林立,說白了就是很多團伙組團打天下,即便現在李自成坐穩了山頭的那把交椅,但下邊依然是亂糟糟,誰都不服誰,誰都覺得自己功勞大,分配不均勻,天天各種撕逼,精彩不在崇禎帝的朝廷之下,那是相當的不團結。
李自成每日為之頭大,每天三把小火,三天一把大火,依然難平諸賊。
所謂物極必反,焦躁到了極度的時候,李自成突然冷靜下來,一連數日閉門不出,面壁靜思。
他從兒時開始回憶自己這大半生的種種,最終長嘆一聲,英雄氣短。
年輕時,光腳不怕穿鞋的,一窮二白沒有什麼可失去的,所以滿腔的豪情壯志,即便受挫也不氣餒,再接再厲,那個時候真的是鬥志激昂豪情萬丈,但眨眼間,人至中年,該有的都有了,還闖下了偌大的江山,但人卻變得患得患失,特別害怕失去,害怕再一無所有,害怕再回到從前,年輕的時候的豪情一去不復返。
這個時候他想到的已不是如何再闖再打,而是想著如何守成果。
也就是說見好就收。
不然再打下去又如何,難道還真的能將朝廷給干翻麼?
不可能啊,年初兵鋒最盛的時,都能被奄奄一息的朝廷又給揍回來,說明對方底蘊極深呀。
再者,繼續這般同朝廷消耗下去,便宜的是張獻忠。
張獻忠入川有天險屏障,易守難攻本就太平,自己若在這兒和朝廷拼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平白便宜那廝了,甚至他才是最後的贏家。
於是乎他便見宋獻策和牛金星召來,將自己的想法說了。
兩個幕僚左思右想深以為然。
與其在消耗下去確實有害無益,甚至有可能一朝回到解放前,倒不如趁著現在的還能同朝廷一較高下的實力,同他們談判。
草頭王轉正,封國西安。
成為大明朝明正言順的藩王!
三人思謀前後覺得可能極大,畢竟朝廷也是苟延殘喘,只需給轉個正就能得到一個強大的同盟可以幫他打張獻忠打韃子,何樂而不為呢。
不然的話,就以朝廷現在的實力,打自己都夠嗆的,哪還有餘力應付其他人。
朝廷心裡頭也明白,即便有十萬個不想,但也得點頭,他們自然清楚那個利益最大。
隨後李自成又著急劉宗敏等大將商議此事,眾人議論紛紛不絕,雖覺得一旦被招安了,會處處受掣肘不自由了,但長遠看來,這還是個比較善始善終結果。69🅂🄷🅄🅇.🄲🄾🄼
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自從東征之後,雖取得戰略性勝利但大順政權的巔峰也過了,未來數年內都沒實力在繼續東征了,但這數年內朝廷必然會不遺餘力的發兵來攻打,而襄陽和荊州那邊的大後方,若左良玉用力,被攻破是早晚的事,那時腹背受敵,危矣!
最終大部分都贊同了,畢竟有話語權的大部分人都如同李自成一樣人到中年了,和羅虎馬寶那些年輕的將領的想法已大不同,當然他們也考慮到招降之後朝廷會如何的嚴防,如何分離他們等等,甚至會討價還價等各種細節,為此眾人又商討出一套應對之策以及底線。
一旦觸碰到了底線,便拒絕招安。
即便最終談不攏,他們也不吃虧,可以趁談判的這段時間修整兵馬布置防務。
隨後李自成修書一封,送到黃河對岸李岩的手裡讓其轉交給朝廷。
這便是李自成突然提出和談接受招安的前因後果。
而這個前因後果並不難猜測,朝堂上的百官多能分析出來,但很多事就是你看破卻難以拒絕,接受李自成的投誠確實利大於弊!
這一點,即便是心裡頭十萬個不樂意的崇禎帝也清楚,連罵髒話的常宇也承認。
畢竟打李自成要付出的代價很大,很大,很大。
首先近十萬大軍的糧餉,且誰也不知道要用多久能攻破黃河防線,攻破了防線不等於兵臨西安城下,這其中又不知道經過多少常廝殺才呢個打到城下,攻城又要多久。
再說了攻破西安了呢,李自成依然可以轉而他先前的游擊戰,拖也把你拖死了。
這期間要用時多久,死多少人,需要多少兵馬糧草……
可如今的朝廷,百孔千瘡卻還內憂外患,百姓都沒的吃了,糧餉都沒得發了。
即便你費勁心裡打敗了李自成了,可打敗不代表就是剷平,即便是剷平李自成,剩下的張獻忠呢?
也因此,當李自成要和談的重磅消息傳來,朝堂百官多是贊同的。
但有兩個人是堅定的主戰派,崇禎帝和常宇。
因為他倆人首先就不可能同意讓李自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還成王,其次,他倆也不相信李自成真的會老老實實的投降,當然還有其他個人的仇恨私怨。
崇禎帝對李自成的怨恨很深,即便他知道和談利益最大但在情感上他無法接受和一個禍害自己江山十餘年燒了自己祖墳的反賊握手言和,絕不可能。
但見滿朝文武十之八九是贊同和談的,他是又怒又恨卻又有擔心不已。
若都贊同和談就自己一意孤行要打,君臣之間又要撕的沒完沒了,若連常宇都贊同和談的話,那就更……
還好!
常宇傳來一句話,全力備戰!
有常宇在背後支持,雖一人,但足以!
崇禎帝吃了定心丸,但也也對外聲張,在朝堂上依然沒有表態,繼續看著朝臣撕逼。
但也不能總是這樣撕下去,便召集內閣諸臣,汝等大多贊同和談,但卻不知闖賊是否真心,如何試探?
閣臣各抒己見,但多不現實,比如有的提出讓李自成拿出誠意,先將兵馬撤出潼關。
潼關是大門,沒有點實質性進展的前提下李自成失心瘋了會同意啊。
三日之內,諸卿拿出一個實質可行的建議,然後推薦一人前往蒲州同闖賊會面試其虛實。崇禎帝最後撩下了這麼句話。
內閣頓感壓力倍增,連夜商議對策,很快消息外傳一時朝臣多以為皇帝有和談傾向,不然沒必要派人接觸闖賊,這顯然已將此時提上議程了。
便又引起不小風波,主和和主戰的又開始撕逼。
………………
感謝書友的打賞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