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自打回京後,就回歸戶部了。
不過這次倒是往上挪了挪,以前是個六品的主事,如今升了個五品的郎中。
大周有十三省,戶部便有十三省的清吏司,清吏司的堂官便是郎中,如今戶部多了個郎中,卻沒有確切的名頭,也不知建平帝是為何意。不過既然上面下了擢升令,下面就只管聽著就成。
因身無旁事,魏王倒是輕閒起來。
輕閒下了的他雖還是按時去堂部點卯,但卻不坐班,空閒下來的時間就在府里陪鳳笙和孩子們。
當然這只是明面上,私底下鳳笙卻並沒有覺得魏王輕閒,每日還是忙忙碌碌,也不知道在忙什麼。
不過她觀察了幾天,倒是發現他見了不少人,大多還是朝廷官員。
對於魏王在忙什麼事,鳳笙並不是事無巨細都會過問,也因此她的消息都會落後他不少。尤其隨著魏王歸京,以往有什麼事左奕等人都會報給鳳笙,如今自然是報給魏王。
也因此等鳳笙知道新任首輔已經選出來了,正是戶部尚書季忠年,而空下來的那個位置,陳清華也沒坐上,而是被工部侍郎紀春德拿下了,她才知道魏王背地裡幹了什麼事。
這真是人給我一刀,我捅別人十刀。
鳳笙想著陳清華信誓旦旦回京,本以為自己能成功入閣,卻被人給攪黃了,也不知對方心裡是什麼感受。
對於魏王是如何攪黃這事,她並沒有細問,還是之後她發現季府辦事,魏王府的內庫送了一份禮,走得是暗帳,才發現魏王府和季家有些牽扯。
一般高門大戶都有好幾個帳本,外院的帳後院的帳明帳暗帳,分幾處。以前魏王府的暗帳是德全管著的,鳳笙進門後,她沒有接下府里的中饋,還是交由德全打點,不過魏王把暗帳交給她管了。
其實還是德全管著,不過每隔一段時間鳳笙都會看一看帳。
有些事情從明帳上看不出來,但從暗帳上卻是一清二楚。就好比魏王府和季府的關聯,外人是萬萬不知道的。
照這麼看事情也就明了,魏王定是聯合了季忠年擺了趙書傑一道,所以不光趙書傑沒坐上首輔的位置,還把陳清華的事給攪黃了。
事後鳳笙問魏王,事情差不多大概也就是這樣。
為何會說差不多大概?
因為魏王用的不是什麼光明手段,他也確實聯合了季忠年,還賣了季家一個好,那個填補了空缺的紀春德就是季忠年的人。
至於具體詳細,鳳笙也沒再細問。
魏王此人非君子非小人,他做事頗有一番不問手段只問結果的架勢,他既沒有主動說,又說不是什麼光明手段,就是沒必要說,鳳笙也就不問了,夫妻之間彼此還是要留一些空間。
不過鳳笙倒是挺疑惑,如此一來不是徹底和陳家鬧僵了。
魏王反問:「難道以前就沒鬧僵,要的就是鬧僵。」
鳳笙頓悟。
建平帝是知道麗皇貴妃和陳家的牽扯,之所以他以前會忌憚惠王,正是因為惠王背後有陳家。陳家底蘊深厚,家族中人才輩出,最關鍵是人聰明識進退,就是因為太聰明太識進退了,反而讓人更為忌憚。
為何同樣是外孫,建平帝卻不忌憚魏王,恰恰就是因為麗皇貴妃和陳家有不睦。
兩者之間有著不可調停的矛盾,麗皇貴妃對陳家從來也不假以顏色。
易地而處,如果魏王明知背後搞事是陳家,卻礙於還想和對方修復關係而心慈手軟,落到建平帝眼中會是什麼?
會是這個兒子也和陳家眉來眼去,也許下一個惠王就是魏王了。
魏王註定要走上一條孤獨的路,只有這樣他才不會受帝王猜忌。看了這麼久,鳳笙也算是看出了些建平帝的心事,惠王再次起復根本不是建平帝對他還有眷顧,不過是個靶子,也是個磨刀石。
磨得是魏王的刀,也可能是吳王趙王,不過從目前來看,吳王趙王之流搞些小動作還行,輪上做大事不如魏王。
她突然有一種自己的丈夫正在往帝王路走去的感覺,這種感覺讓她很陌生,連著幾天都回不過神。
可轉念再想,魏王難道不是一直在走這條路?
打從兩人相識時就是如此,大婚後的沉寂不過是一時之需,他遲早騰飛而起。而此時他正在騰飛,她要做的不是患得患失,而是讓他飛得更高。
這些心路歷程鳳笙沒和魏王說,只是默默地沉澱著。
果然她所猜沒有錯,臨近年關之際,建平帝提出在戶部設一個通海清吏司,主持大周對外的海上貿易事宜。
剛好魏王這個沒歸屬的郎中,可以挪去暫用。
最近戶部本就在忙著這件事,大周缺糧,缺到季忠年已經不顧國之體面,拿到檯面上去說,之前從海外弄到的那批糧,恰恰開拓了戶部許多官員的思路。
為了這事,戶部和其他幾部沒少打官司,看似是戶部的事,實則方方面面牽扯太多。再加上沒有個專門主事的,以至於做事不出效率,下面也亂成一盤散沙,進展自然不如意。
如今見建平帝突然下了這步棋,鳳笙才明白估計擢升季忠年為首輔,是早就決定下來的事,就算沒有魏王的插足,季忠年也能當上這個首輔。
無他,此事是他一力推行。
凡是某個國策施行,後面必有為其付出無數辛勞的官員,而內閣之中也必然需要它的聲音,這項國策才可以暢行無阻地施行。
海上貿易獲利巨大,這是哪怕鳳笙一個後宅婦人都知曉的事,建平帝估計早就動了這個心思,藉由戶部為缺糧事宜而吶喊,不過是個引子。
如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魏王就是這股東風,看來魏王在京中不會久留,大抵又要往沿海去了。
鳳笙這一次又猜對了。
此事沸沸揚揚掀起無數爭議,終於在開年後確定了章程。魏王領聖命前往沿海一帶,名為主持通商購糧一事,實際上都知道他去幹什麼。
夫妻二人再度面臨分離,這次一去就不像上次去山西賑災了,賑災左不過就是一兩年,可這件事卻不知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不過這次魏王說了,他打算等過去後穩定了,就接了鳳笙和兩個孩子同去,總不至於就這麼一直分開著。
因為有這個承諾在,鳳笙心裡好想了不少,也不再惦記他什麼時候才能歸,而是算著他還需要多久才能接自己去。
如是春去夏來,又到了一年的盛夏。
鳳笙的日子過得平平淡淡,每天除了府里各項瑣事,偶爾還會去書院逛一逛,當然宮裡那邊也是隔三差五就去的。而隨著玹哥兒已經開始會走會跑,她又開始了新的煩惱。
當年珒哥兒已經夠皮了,簡直就是行走的小霸王,如今玹哥兒也不予多讓,鳳笙不禁感嘆為何她當年沒有生個女兒。
如果是個女兒,現在定是乖巧可愛的,也不會像玹哥兒一樣每天都髒得像泥猴兒。
倒是麗皇貴妃覺得男孩子這樣才好,精力充足的孩子身體才康健。大抵是見過了宮裡那些病怏怏的孩子,麗皇貴妃對孩子的首要關注就是康健。
轉念想想,這種想法其實沒錯,有一個康健的身子才敢去說以後孩子成不成才,如果連康健的身子都沒有了,成才還重要嗎?
就在鳳笙悠閒地過自己日子的同時,她也感覺到一絲氣氛的異常。
由於她是婦人,朝堂乃至男人才能參加的筵宴,她通常都是去不了,以至於錯過了許多醞釀著機鋒的場面。她之所以會感覺到氣氛不對,是出自魏王府私下搜羅的各處消息。
這些消息很瑣碎,也沒有明確的指向,卻讓人感覺出一些不同尋常。鳳笙也說不清道不明,只是一種莫名的感覺,她倒也和左奕聊了好幾次,非但沒聊出個所以然來,反而無端製造緊張氣氛。
鳳笙也覺得自己是想多了,可她很快就沒功夫去想這件事了,因為她有孕了。
這次有孕完全出乎鳳笙的意料,魏王走了兩個月不到,也就是說她在魏王走前懷上的。
可她中間卻來過一次月事,因此她根本沒把兩件事聯繫起來,還是天氣炎熱,她又苦夏了,太醫來請脈才發現。
她不好和太醫明言,就讓桃枝去問太醫。
桃枝請了太醫去一旁說話,不多時她回來了,附在鳳笙耳邊說了幾句。
原來太醫說這種事並不稀奇,也有婦人有孕起初的頭一兩個月來月事的,這其實不是月事,也不是胎像不穩,屬正常情況。
聽了這話,鳳笙終於放下心來,也總算找到自己心情異常的原因,原來都是因為懷上了。她之前生過兩個,清楚懷孕期間的婦人偶爾會胡思亂想。
本來太醫要給鳳笙開治療苦夏的藥方,因她現在有了身子,只能略過不提,讓她平日裡多吃些瓜果蔬菜,儘量多吃一些想吃的,胎兒需要充足的營養。
消息傳到宮裡,麗皇貴妃甚是歡喜,聽說鳳笙苦夏,又把宮裡新貢上來的新鮮瓜果各賞了一簍送到魏王府。
珒哥兒聽說娘懷小妹妹了,回來對著鳳笙的肚子研究了半天,最後給了個挺喪氣的結論,說不定還是個小弟弟。
就因為這種想法,珒哥兒對鳳笙的肚子並沒有太熱絡,一改當年玹哥兒出生前那會兒,成天把小妹妹掛在嘴上的樣子。讓鳳笙不免感嘆兒子長大了,懂事了,卻沒有小時候可愛了。
幸虧還有玹哥兒。
鳳笙把想生個女兒的盼望都灌輸給了小兒子,弄得玹哥兒現在沒事就盯著娘的肚皮看,天天想著娘什麼時候能生個小妹妹,也好陪他玩。
說起來玹哥兒也挺寂寞的,年紀小的孩子都喜歡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可珒哥兒卻嫌他鬧騰,十六皇子又比他大好幾歲,現在珒哥兒和十六兩人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倒把玹哥兒剩下了。
其他王府里倒有與玹哥兒同齡的小童,可如今魏王府都成眾矢之的了,除了表面上的交情外,私下怎可能有其他交情。
鳳笙倒與梁王妃關係不錯,可如今梁王府亂得一團糟,梁王妃自顧尚且不暇,鳳笙也不喜歡每次見到梁王妃,都聽她說後院女人以及庶長子的事,自然也不會主動帶玹哥兒上門做客。
所以如今母子倆倒是想法一致,都想生個女兒(妹妹)陪自己(玩)。
天氣一天比一天熱,鳳笙的苦夏一直不見起色。
別說魏王府里熱,紫禁城裡更熱,宮裡的房子都建得規規整整,花草樹木也不多,又不臨水,悶熱可以想像。見朝中沒什麼大事,又見皇貴妃這幾日食量見少,建平帝吩咐人安排挪到西苑去避暑事宜。
這西苑就在皇城裡,臨著皇宮,乃是皇家專門用來避暑遊玩的地方。
建平帝自打登基後,朝政繁忙,去西苑遊玩避暑的時候極少,距離上一次已經是五年前了,突然聽上面發下這麼一道聖諭,別說這次能跟隨過去侍候的奴才們了,包括後宮裡夠位份去的嬪妃都十分高興。
說挪就挪,本來天氣就熱得人發慌,上面等著要看結果,下面人辦事就快,也不過四五日的時間,各處就安排好了。
這次能陪著過去的人也不多,除了陳皇后、麗皇貴妃,還有胡貴妃,餘下就是四妃和幾個養育有皇嗣的嬪了。
麗皇貴妃提前就讓人給魏王府送信,讓鳳笙準備好了,也跟著去西苑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