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公府的人前腳離開,惠王的書房後腳就傳來陣陣碎響。閱讀
偌大的書房中,博古架上的瓷器擺件被砸了一空,地上一片狼藉。
「小心忍耐,靜待後事?都這種時候了,還讓我小心忍耐?!」惠王一改平時人前表現的溫和,眼裡充滿了紅血絲,滿臉猙獰。
這時,門突然響了,從外面走進來一個人。
這種時候,在書房侍候的下人們都不敢前來打攪,沒想到竟有人敢來摸虎鬚?惠王瞪了過去,卻在看見來人後,轉為皺眉,人也去了書案後坐了下來。
「陸先生怎麼這時候來了?」
對方不答反問:「殿下還在因承恩公府的事生氣?」
此人已是花甲之年,發須灰白,長了張容字臉,身材消瘦,穿一身灰色的直裰,說話時撫著鬍鬚,慢條斯理,倒有幾分謀士的模樣。
他正是惠王的幕僚,人稱陸先生,自打惠王浪子回頭後,為他出謀劃策辦成了不少事,因此深受惠王的信賴。
承恩公府派人來惠王府傳話,也許旁人不知道,但瞞不過陸先生,因此無人敢來書房,唯獨他來了。
惠王沒有說話。
陸先生捏著鬍子又道:「事情是明擺著的,當初陸某建議殿下,在那周會入京之前下手為宜,可陳家那邊卻是推三阻四,托口看管極嚴不好下手,非要等到人入了京又進了大理寺,才下手滅口,如今正值風頭浪尖之上,陳家讓殿下小心忍耐也沒有說錯。」
這話從字面上沒什麼問題,但從陸先生口中說出來卻頗有含義,惠王也不是傻子,當即問道:「陸先生是為何意?」
「陸某倒沒有什麼其他意思,只是想提醒殿下要以防陳家做兩手準備。」
「何意?!」惠王面容一凝。
「當年陳家便命人接觸過魏王,只是魏王從來對他們不理不睬,雖這事是陳家假託承恩公府陳家做下的,但背後何嘗沒有江西陳家的影子。這就說明陳家其實並不看好殿下,只因明面上陳家乃殿下外家,自然要幫襯殿下。
「可明面上是如此,真代表他們沒有其他想法,不然何必接觸魏王?此事被殿下刻意弄砸之後,魏王和麗皇貴妃也沒放過機會,趁機咬了皇后娘娘和您一口,看似您受到了重擊,實則卻恰恰切斷了他們之間的聯繫,絕了陳家的後路,讓陳家徹底只能為您所用。
「如今時過境遷,早年魏王一直低調做人,於大位之上似乎也沒有什麼想法。可如今他先是入朝,狀似被逼無奈去了山西,又步入眾人給他設下的局,看似危機四伏,實際上何嘗不是他的機會。
「果然魏王山西之行雖少不了有些小波折,但一切還算順利,又因抗災治蝗頗有成效,一時間聲名大噪,人雖不在朝堂,但朝堂儘是他的傳說。想必等山西事畢,他得成歸來,在朝堂上的聲望將是旁人難及。這種情況下,陳家會生出點別的想法,也是正常。」
陸先生這番話說得極長,但惠王一直屏息靜氣聽著,而隨著漸漸聽下來,惠王也聽明白陸先生的意思,面容扭曲起來。
朝堂之上從來少不了騎牆兩邊望的人,就像魏王此行山西,那些當地官員有多少都是別家派系之人,說起來也是一系樑柱,可他們騎著牆頭兩邊望的時候,哪怕是他們上面的人,也控制不住。
說白了皇子與朝臣之間,與其說是附庸,不如說是互相利用。在危急自己官位之時,他們也不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然官位丟了,現擁有的一切都沒了。
從龍之功人人都想,可前提是把命和官位保住。
之前有山西的消息傳來,惠王偶遇趙王吳王之流,見他們面色陰沉,心中還不免有幾分嘲笑心態。如今他最大的仰仗——陳家,也疑似這麼幹的時候,他笑不出來了。
「殿下可別忘了,江西陳家是江西陳家,承恩公府陳家是承恩公府家,若當年陳家不是做了兩手打算,江西陳家怎會和承恩公府分家,他們自有圖謀和打算,旁人說道不得,左不過就是審時度勢,不願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可在當年來看,這不過是小心求全保存實力之舉,在這種時候,卻干繫著殿下大事。」
如果陳家真做了兩手打算,必然不會全心全意幫惠王,惠王如今在朝中能有這般威勢,全靠江西陳暗中發動了力量。只指望承恩公府陳家,他還是那個失勢的大皇子,而不是惠王。
如今他對上魏王,尚顯弱勢,若是江西陳有所保留,他的下場會是如何?
惠王感覺到不寒而慄,臉色一時間宛如開了染坊,變幻莫測。
「那陸先生,本王現下該怎麼辦?」
陸先生是有備而來,自然還有後話。
「殿下可把當年做過的事再做一遍,讓山西陳家和魏王徹底結下死仇,想必如此一來,江西陳家再不會另謀出路了。」
惠王眼睛一亮,「陸先生大智,真乃本王倚重之國梁。」
此言算是示好了,國梁?以惠王如今地位,自然不能用國梁來稱呼身邊的幕僚。這是在向陸先生暗示,以後待他得等大寶之後,陸先生就是他的肱股之臣。
而陸先生恰恰求得也是這些。
只要在惠王身邊為幕,就避不開陳家這個龐然大物,可若是惠王與陳家生了嫌隙,他自然就一躍而起成了第一人。
之後二人又就如何讓山西陳和魏王結仇做出商量,一直到月上枝頭時,才拿出大概的方針。
鳳笙想去一趟山西。
這個念頭打從清風道長回京以後就動了,可看著珒哥兒和越大越調皮的玹哥兒,她又總是猶豫。
心裡想著魏王大概秋收之後就能回京,也沒幾個月了,可這幾個月讓她想起來卻極為漫長。
如今諸事皆順,鳳笙也有時間陪陪玹哥兒了。
這孩子不如當年哥哥幸福,當年珒哥兒算是魏王和鳳笙手把手教出來的,眼看著他一日日長大,如今都能去上書房讀書了。可玹哥兒還不足周歲爹就出京了,緊接著娘也出門了,這個時候的孩子見風長,等鳳笙歸來,孩子大變模樣。
再看就怎麼看怎麼捨不得了。
尤其如今玹哥兒十分黏鳳笙,一個錯眼看不見就嚎嚎大哭,鳳笙自是不會覺得玹哥兒是習慣使然,只會想到當初孩子還小就離了親娘一段時間,這是害怕娘又離家了。
再想想京城距離山西山高水遠,她總不能把玹哥兒帶著一起,這念頭就漸漸打消了。
天氣漸漸從炎熱轉變成一早一晚有些涼意,這是快入秋了。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鳳笙帶著倆孩子入宮參加宮宴。
因為要陪著皇貴妃,就沒和惠王妃和吳王妃她們坐在一起,不用摻和那些女人之間的機鋒,鳳笙覺得身心甚是舒暢。
可很快她就高興不起來了,因為她看見了前任婆婆宋氏。
這樣一個已經從她記憶中消失的人,突然出現在自己面前,鳳笙不禁皺了眉。
轉念再想想,孫聞城之父孫慶華早就是正四品的紹興知府,再往擢升要麼是一方封疆大吏,要麼是入京為六部官員。孫慶華本就是四品,調入京城最低也是四品,命婦品級隨夫或隨子,這宋氏倒是有資格入宮參加宮宴。
不免又想到孫聞城。
當初她讓孫聞城走,就是有意放他一馬。怕魏王拈酸吃醋,她也沒打聽過他的去向,不過倒是後來聽說他從翰林院被外放出京了,至於外放到哪裡,她並不知曉。
這麼胡思亂想了會兒,鳳笙到底鎮定下來。
如今雙方早已沒了牽扯,如果孫家人聰明的話,應該不會節外生枝。
就在鳳笙看見宋氏的同時,其實宋氏也看見了她。
甚至比她還早一點。
這是宋氏第一次參加宮宴,丈夫孫慶華在連了一任紹興知府後,今年年初回京述職,本想著家中沒有門路,大抵又是外放的結果,誰知被留在京中擢升了刑部右侍郎。
這算得上是孫家的大喜事,又是買房安置,又是舉家遷入京城,等這一攤子事忙完也入了夏。
宋氏算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了,萬萬沒想到早已在記憶中泯滅的人,竟然又出現在自己面前。
宋氏這才想起來——那個女人,她的前兒媳婦,當了魏王妃。
這件事孫家人早就知道,魏王大婚,娶的王妃是誰,也許旁人不知,他們卻再清楚不過。卻不敢說,也不敢提,甚至自那以後孫家人在外行事格外低調,就怕提醒了魏王,雙方之間起了齟齬,遭到報復。
誰知魏王一直沒有動靜,似乎早已忘了那件事,就這麼安安穩穩過去了幾年,孫家所有人都忘了曾經家裡還有個四少奶奶。
此時看見魏王妃一身盛裝的坐在麗皇貴妃身邊,格外的光鮮奪目,端莊又不失嬌艷,和記憶中那張面孔完全對不上號,可眉眼間還是有幾分熟悉的味道。
那種看到什麼都風淡雲輕的眼神,寵辱不驚的態度。
按宋氏的品級,她在這間大殿裡只能坐靠中後的位置,她拼命的垂著頭,克制不住的瑟瑟發抖,生怕被對方看見了。
可同時她心中也有一股氣,她為何看見這個女人要心虛,心虛的應該是對方。身為別人的妻室卻和魏王有了苟且,最後竟堂而皇之的做了親王妃。
她是她的婆婆,哪怕是前婆婆,也是婆婆。
就靠著這股氣,宋氏又抬起頭來,之後筵宴中她一直鎮定著,卻也沒往上前湊去。
如今皇后抱病,宮裡第一人是麗皇貴妃,都知道如今麗皇貴妃如今掌著宮權,幾乎被建平帝獨寵著,魏王在山西的差事辦得又極好,回京後還不知會受到什麼獎賞,許多皇親勛貴及朝廷重臣家的女眷,少有不上前奉承一二。
連帶陪在一旁的鳳笙也成了矚目的焦點。
本來入宮進筵是大開眼界的一件事,此時的宋氏卻是全無心思,戰戰兢兢一直挺到筵罷出宮,上了自家的馬車後,她才癱軟在車裡。
回去後,第一時間就把這事和孫慶華說了。
也許婦道人家對朝中之事不敏感,孫慶華怎會不知那魏王妃是誰,魏王如今又是個什麼勢頭。可知道又能怎樣,除非他不想當官了,除非他一輩子不進京,不然總有一天會遇上。
其實在心裡,孫慶華早就杜撰過無數次這種情形,此時聽了倒還算平靜。
除了叮囑宋氏在外面不要亂說,就當做從不認識,其他的他也說不了什麼。為此,第二天他還專門叮囑了家裡人,孫家上下如臨大敵,想了很多辦法,最後還是決定就照孫慶華說的做,就當做從不認識。
因為新上任的刑部右侍郎一家如此低調,孫慶華還得了上級口頭上的誇獎就不細說。
而另一頭,鳳笙也未多想這件事,她並不知道前頭還有一場軒然大波等著她。